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于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于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国工程院“十二五”规划信息化专题组2009年6月15日一、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一)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我国信息化的五大应用领域如下:●经济领域的信息化,包括农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教育、体育、公共卫生、劳动保障等;●政治领域的信息化,包括OA、门户网站、重点工程等;●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包括图书、档案、文博、广电、网络治理等;●军事领域的信息化,包括装备、情报、指挥、后勤等。

中国科学院2009年6月10日发布的“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国必须及早准备。

该报告中的路线图同时提出了必须着力解决22个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其中,包括6个信息领域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后I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的过程工程、农业动植物品种的分子设计、泛在感知信息化制造系统、艾级(1018)超级计算技术。

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对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由IBM 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描述了信息社会的远景。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通过信息基础架构与高度整合的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使得政府、企业和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智慧方法有三方面特征: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

(二)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信息化的发展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周宏仁]。

1、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了“产业升级”,造就了信息化的第二产业;催生了众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支撑整个信息化进程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微电子和软件产业);导致了现代服务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

2、信息化发展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土地和资本与各种物质资源依然重要的同时,信息资源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经济系统最重要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社会生产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信息系统则改变了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方式;引起国民经济的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全球化。

3、信息化发展对组织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促使组织体系全球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化管理正在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推动了政府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4、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在社会就业结构中的比例大大下降;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就业形态将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从事信息与知识处理的人员将会大量增加,可能出现新的社会两极化现象。

二、我国信息化工作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我国信息化工作进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是新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选择,是新时期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更加深入、更加扎实的新的阶段。

●经济信息化:IT促进增长与创新的作用日益显著,“两化融合”成为基本方针,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实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重点;●社会信息化:应急管理、信用体系、社区服务等需求旺盛,“信息化惠及全民”成为努力方向;●政府信息化:政府创新与电子政务互相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进入攻坚阶段,工作重心转向公共服务;●文化信息化: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提高,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日益融合,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存,互联网治理面临新课题。

(二)我国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处于世界平均水平,应用度、影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例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对网络准备度指数排名,2007-2008年度中国排名为57 位;联合国对电子政务准备度排名,2008年度中国排名为65 位。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硬技术”与“软环境”发展不均衡;行业/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发展深度不够,缺少带动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部门间协调不够,缺少合力等。

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继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硬技术”与“软环境”发展不均衡我国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设和完善硬件环境,使我国信息化的硬环境水平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在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方面,如商业模式、标准/规范、信息化教育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行业/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同样,我国的区域信息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是信息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单位计算机拥有量90%以上,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接近70%,上网人数比例超过50%,总体信息化水平接近国际水平;●中部和西部很多地区尚处于发展阶段,单位计算机拥有量30~50%,家庭计算机拥有量10~20%,上网人数比例10~30%。

3、信息化发展深度不够,缺少带动性强的项目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广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例如:截至2008年6月,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2.53亿,其中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我国的IPv4地址总数已达到1.58亿,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网站数量已经超过191万(2008.06)。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信息基础设施等发展的深度不够,中国网民普及率尚低于全球平均值,互联网应用水平差距较大,等等。

在“十二五”期间,应该设立一些带动型强的项目(如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信息基础设施等共同向纵深发展。

4、各级政府部门间协调不够,缺少合力各级政府部门在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都分别设立了相应的研究和应用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研究内容有较多的重复,项目之间协调不够,缺少合力。

5、其他问题我国信息化面临的其他问题如下:●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三大网络的渗透率有待提高,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重点;●信息产业方面:信息产业由大变强还需进一步努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公益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大,商务信息资源市场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国民信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化环境方面: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思路及目标、重点(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重点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从三个层次全面、协调地推进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跨越发展。

推进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为:●重大产业化层面;●重大应用层面;●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层面。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和重点《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2006-2020)》明确制定了我国到2020年应该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包括:●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应该重点完成以下工作: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带动其它方面的信息化进程根据“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指导思想,应该找准“两化融合”的重点领域,并提出相应的技术路线图,重点加以突破。

可以概括为4、5、61、“两化融合”的4个重大产业化领域包括:●嵌入式系统(芯片及软件);●工业软件●数控、DSC(集散控制系统等)、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总线;●工业传感器及系统2、5个重大领域包括:●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国家重大专项应用;●制造服务;●节能降耗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共性支撑应用3、6个重大核心技术研发领域●现代设计/制造技术;●集成与协同支撑平台●XG工业应用支撑技术;●下一代工业网络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技术等上述重大应用、产业化与核心技术互有交叉,但重点目标不同,这些方面都可望在十二五期间获得重要进展以至突破性进展。

其特点是:显示度好、带动性强、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四、“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议1、以“两化融合”带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两化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

这个进程是客观存在的,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政策,则是“十七大”提出的。

信息化与工业化可以在技术、产业结构/经济体系、文化/政治/社会等不同层次进行融合。

“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制造业的重点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装备产品的信息化以及装备产品制造和使用/服务过程的信息化。

必须在全面借鉴30年来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基础上,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两化融合”本质上是一个需求(主要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驱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同的主体,这些主体具有不同的重要性、起不同的作用,如政府、大型制造企业、中小制造企业、IT企业、服务企业、科研机构等。

应该对不同主体如何在“两化融合”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带动性极强,可以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进程,带动其他领域的信息化。

2、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协调好不同国家科研计划,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技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关系,选准重点研究方向,尽可能避免重复研究,产生更大的合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