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_特征与功能

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_特征与功能

文章编号 1002 6274(2005)05 029 05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郝建设(辽宁大学法学院,沈阳110136)内容摘要 法律逻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当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及与普通逻辑学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本文从应然的角度,重新界定法律逻辑学的含义,即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思维主体在法律领域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

从这一界定出发,根据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运作的实际状况,以及法律思维主体在法律运行中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过程,深入探讨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问题,以试图回答法律逻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

关键词 法律逻辑学 法律思维形式 法律逻辑方法 分类号 DF0-051作者简介:郝建设,男,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法律逻辑学研究。

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功能等,属于该学科的本体论范畴,也是构建法律逻辑学理论系统的基本问题。

然而,当前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逻辑思维方法等问题上,很少有人甚至无人涉足法律逻辑学本体问题研究。

如果承认法律逻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对该学科本体问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换句话说,不研究法律逻辑学本体问题,它将不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为此,本文就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引起法学界重新关注法律逻辑学今后的走向。

一、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法律逻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由于我国对法律逻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所以,关于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至今仍是学界有争议的问题。

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思维主体在法律领域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

从应然的角度看,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法律思维的基本形式与法律思维方法1.从法律逻辑的意义上说,法律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法律概念、法律判断和法律推理。

法律思维主体或司法主体在从事法律活动或司法活动中,提出或使用的法律概念要明确;做出的法律判断要恰当;进行法律推理要有逻辑性。

这是正确进行法律思维活动的基本要求。

首先,法律概念明确,即准确界定它的内涵和揭示它的外延。

明确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正确使用这个概念的前提,这对于法律概念的使用尤为重要。

由于有些法律概念的含义比较模糊或适用的范围不清晰,因而对法律概念的说明、解释就是非常必要的。

如立法中,对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的内涵和外延。

又如,法律解释或司法解释中对一些法律概念的说明、解释等。

其次,法律判断是法律推理的前提。

因而,法律判断是构成法律推理的基本要素。

法律逻辑强调法律判断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即断定的内容符合案件的实际情况和符合法律规定的精神。

有了这样的判断,才能保证法律推理前提的真实性和结论的正确性。

第三,法律推理是法律思维的重要形式和基本方法。

一般地说,法律推理存在于法的整个实施过程,尤其是司法过程中法律推理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我国是制定法国家,法律是法律推理的基本前提。

法律推理活动必然受到现行法律的约束。

此外,案件事实是法律推理的另一个前提。

根据案件事实寻找法律规定,进而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最后将法律规定(大前提)和案件事实(小前提)结合在一起,得出对案政法论丛第5期 No.52005年10月Zheng Fa Lun CongOct.10,2005件的处理结论。

这是我国法律思维主体,特别是司法主体的基本思维方式,即演绎推理模式。

在法律适用中,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同样是法律推理的基本形式。

学界的通说认为,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是形式法律推理。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实质法律推理。

一般地说,形式法律推理适用于简单案件,实质法律推理适用于疑难案件,特别是法律疑难案件。

有时,法律适用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上述两类推理的运用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运用于法律适用过程中。

总之,法律推理是法律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

2.法律逻辑方法,亦称法律思维方法,是法律思维主体认识法律问题常用的逻辑方法,即根据案件事实材料和法律规定,遵守逻辑规律、规则,形成法律概念,做出法律判断,进行法律推理的方法。

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定义、划分、演绎、归纳等。

在法律适用中,运用法律思维方法对已有的法律判断和法律概念加以适当整理(对照、分解、组合、推出)就能得到新的、更深刻而全面的法律知识。

(二)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模式与法律运作过程法律职业者,即法律的从业人员。

主要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

按照法学界的通说,法律思维是与法律职业相联系的一种特殊思考方式,也就是法律职业者的思维。

法律职业者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官,法律思维的最典型形态是法官思维。

它与非法律职业者的 常识性思维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与 常识性思维 相比,法律思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殊性。

法律思维特质的形成与它的活动领域,即法律领域是分不开的。

存在决定思维。

法律运作过程的特殊性决定法律思维的独特性以及与 常识性思维 的差别性。

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模式取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方式。

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决定法官的思维是归纳推理模式。

而大陆法系的制定法制度决定法官的思维是演绎推理模式。

在判例法制度下,法官适用具体案件的法律原则或规则不是经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而是从先前的判例抽象、概括出来的,即从若干以往判例推出一般的法律原则或规则。

这一过程,即是从个别(若干以往判例)到一般(法律原则、规则)的归纳推理方法。

在成文法制度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是法官判决依据,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法官的任务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

将现成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运作过程,即运用从一般(法律原则、规则)到个别(具体案件)的演绎推理方法。

(三)法律思维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思维规律按照法律逻辑的要求,法律思维活动应当遵守有关的逻辑规则,应当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规则和逻辑思维规律的重要作用在于:保证法律思维的确定性、一致性和一贯性。

由于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法律思维的特殊性,有时逻辑规则对法律思维的规范作用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

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思维最终受到法律规定的约束和受到法律运作过程的制约,而不是相反。

法律思维应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在法律适用中,同一律要求思维内容(法律概念、法律判断)具有同一性,即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矛盾律排除思维内容的逻辑矛盾,保证思维具有一贯性;排中律要求在是与非(如罪与非罪、合法与违法等)的选择中,排中居中状态,保证思维具有明确性;充足理由律要求法律论证的内容真实、充分并且论断与理由之间有逻辑关系,保证思维具有论证性。

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Lonl.Fuller)提出了法制八项原则,其中包括法律明确性原则、法律的非矛盾性原则、法律的一致性原则。

他认为,违背其中的任何一条原则,不仅导致坏的法律制度,而且会导致一个根本不能称之为法律制度的东西。

在法律适用中,遵守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要求,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逻辑错误,保证适用的法律的一致性、确定性和一贯性,符合法制的基本原则的要求。

(四)法律思维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是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区别一般逻辑思维的重要标志。

所谓形式合理,就是要求法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应当遵守逻辑规则,符合逻辑思维规律,不存在逻辑错误。

法律思维是法律思维主体在法律领域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运用逻辑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此,正确进行法律思维的首要条件就是形式有效。

法律思维形式有效,才能保证思维内容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一致性。

所谓实质合理,是指法律思维内容的合法、合理。

合法,即是说法律思维受现行的法律约束。

法律是法律思维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合法是法律思维内容正30 政法论丛2005年确的首要条件。

合法性要求在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条件下,司法主体必须不折不扣地适用法律,不允许在法律规定之外寻找所谓的法律根据。

合理,一般是指在法律存在缺陷,如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规定相互冲突等情况下,司法主体如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实现法律价值。

法律思维内容合理性的标准应当与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秩序、效率、利益等相一致;应当与司法公正的目标相一致。

归根结底,与法治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根据我国司法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法律思维内容合理性的因素包括:法律原则、法理、立法精神和目的、政策、道德、习惯等。

二、法律逻辑学的特征从学科角度看,法律逻辑学是法学与逻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具有如下主要特征:(一)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统一普通或形式逻辑是一种静态思维的逻辑。

它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必须遵守逻辑规则,符合逻辑思维规律,强调思维的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

法律思维也有静态性特点。

法律思维主体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过程中也要遵守逻辑规则和规律,使法律概念明确;法律判断恰当;法律推理有逻辑性;法律论证有说明力。

形式逻辑在法律适用中的重要作用在于,从形式方面保证法律适用过程和结果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一贯性。

法律思维的静态性,主要表现在法官处理简单案件时运用法律推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形式正确,即遵守有关的推理规则。

一是前提真实,即法律规定(大前提)适合于具体案件。

同时,案件事实是经过证据证明并查证属实的事实(小前提)。

形式正确和前提真实是法律推理形式有效性的两个条件。

法官运用法律推理首先要保证形式有效。

法律适用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思维的动态性。

法律适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案件事实的疑难,即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构成的要件不一致,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司法归类难。

一是法律疑难。

主要包括如下情形:1.法律虽有规定,但规定过于概括、笼统,使得规定本身的意义含糊不清;2.在现行法律中,对有关主题本身没有明文规定,亦即出现所谓 法律漏洞 ;3.法律规定之间有抵触或者法律出现两种以上需要选择适用的条款;4.由于法律的抽象性与稳定性而使某些法律规定具有不可避免的僵化和滞后性。

司法运行中,疑难案件,特别是法律疑难案件的出现,需要法官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

以法律原则、国家政策、立法精神和目的、法理、公平和正义观念、合理性等作为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要素,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相互冲突的法律规则之间的选择;对含糊不清的法律条文的解释等工作,从而发现判决的法律理由、论证判决的公正性。

从法律适用的全过程看,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不是截然分开、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联系,对立的统一。

静态思维反映了所适用法律的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

动态思维反映了法律的不确定性、不一致性和模糊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