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萃取法 第六章 沉淀法和吸附法

第五章 萃取法 第六章 沉淀法和吸附法

萃取技术,它兼有传统的蒸馏和液液萃取的特
征,是适用面更广的一门新型分离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状态超过气液共存时的最高压力和最高 温度下物质特有的点——临界点后的流体。 也有人将超临界流体萃取称为“超临界气体萃取” 或“高密度气体苹取”的,这虽不如前者严格,但 有时 却有利于理解超临界流体的苹取原理。
二、 超临界流体的苹取原理
3) SC—CO2的细胞破壁技术
SC—CO2的以下一些性质有利于细胞破碎:
①在近临界点,SC—CO2 的微小压力变化导致其体
积变化很大,其能量变化很大,所以SC—CO2可 破坏较厚的细胞壁,如常见的酵母等。
② SC—CO2 对细胞壁中的少量脂类有萃取作用,会
破坏细胞壁的化学结构,造成细胞壁在某些位置上
2.溶剂的互溶性规律
3.溶剂的极性
溶剂萃取的关键是萃取溶剂的选择,而选择的依 据是“相似相溶”的原则。 “相似”有两个方面: 一是分子结构相似,这相对容易考察;另一个是 分子间作用能相似,即分子问相互作用力相似。在生 物工业上,对后一点考察较多的是分子极性。 介电常数是一个化合物摩尔极化程度的量度,如 果已知介电常数,就能预测该化合物是极性的还是非 极性的。物质的介电常数可通过测定该物质在电容器 二极板间的静电容量C来决定。 根据萃取目标物质的介电常数,寻找极性相接近 的溶剂作为萃取溶剂,也是溶剂选择的重要方法之 一。
的损坏。这种方式破坏的细胞壁碎片较大,使下游
分离过程易于进行。 ③ SC—CO2 节流膨胀是吸热降温过程,这个性质可
四、SC—C02萃取以及拖带剂的作用
五、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热力学基础简介
1、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 y2=(p2*/p) E y2— 固态组分2在气相中的溶解度; p2*— 体系温度下纯固态组分2的饱和蒸气压; p— 体系总压 E— 增强因子,直接影响溶解度的大小。溶质2在 气相中的逸度系数2对其影响最大;溶质与溶 剂之间相互作用能越大,E就越大。 2、液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 x2r2f2*=y22p 式中 x2— 溶质2在液相中的组成 r2 — 溶质2在液相中的活度系数 f2*— 体系温度下纯溶质2的逸度
分离因数(β)
萃取剂对溶质A和B分离能力的大小可用分离因数 (β)来表征: 若原来料液中除溶质A以外,还含有溶质B,则 由于A、B的分配系数不同,萃取相中A和B的相对含 量就不同于萃余相中A和B的相对含量。如A的分配系 数较B大,则萃取相中A的含量(浓度)较B多,这样A和 B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β越大,A、B的分离效果越好,即产物与杂质 越容易分离。
三、乳化和去乳化
1.乳化 乳化是一种液体(分散相)分散在另一种不 相混溶的液体(连续相)中的现象。 害处:乳化产生后会使有机溶剂相和水相分层 困难,发酵液废液中夹带有机溶剂微滴和溶 剂相中央带发酵液的微滴,前者意味着发酵 单位的损失;后者会给以后的精制造成困难。 原因: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蛋白质是引起乳化 的最重要的表面活性物质。
生物工业下游技术
第五章
萃取法
萃取:指任意两相之间的传质过程。 第一节、溶剂萃取法 第二节、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第三节、双水相萃取法 第四节、反胶团萃取法 第五节、浸取法
第一节 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法是利用一种溶质组分(如产物)在两个互 不相溶的液相(如水相和有机溶剂相)中竞争性溶解和
分配性质上的差异来进行分离的操作。
“相似相溶”原理
分子之间可以有两方面的相似:一是分子 结构相似,如分子的组成、官能团、形态结 构的相似;二是能量(相互作用力)相似,如相 互作用力有极性的和非极性的之分,两种物 质如相互作用力相近,则能互相溶解。与水 “相似”的物质易溶于水,与油“相似”的 物质易溶于油就是相似相溶原理的表现。
物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与物质种类有关,包括较强的氢键力和较弱的
三、 超临界CO2的溶剂特征
1、超临界CO2 的相图: 在临界点附近,密度线聚集于临界点周围,压力 或温度小范围的变化,就会引起CO2 密度的大幅度变 化。由于CO2溶解、萃取物质的能力与CO2 本身的密 度成正比,这就意味着只要通过改变压力或温度来改 变溶剂CO2 的密度,就可以改变其对物质的溶解能力。 特性: 通过压力或温度的改变可有效地萃取和分离溶质。 2、萃取溶剂CO2 的性质: 无毒,无腐蚀性,不可燃烧,纯度高且价格低。 有优良的传质性能,扩散系数大;粘度低,与其他超 临界流体溶剂相比, CO2 具有相对较低的临界压力和 临界温度,适于处理热敏性生物制品和天然物产品。
一个良好溶剂要满足的要求:
(1)有很大的萃取容量,即单位体积的萃取溶剂能萃取 大量的产物; (2)有良好的选择性,理想情况是只萃取产物而不萃取 杂质; (3)与被萃取的液相互溶度要小,且粘度界面张力小或 适中,这样有利于相的分散和两相分离; (4)溶剂的回收和再生容易; (5)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分解,对设备腐蚀性小; (6)经济性好.价廉易得; (7)安全性好,闪点高,对人体无毒性或毒性低。
范德华力。氢键力与化合键能相比较弱,但比范德华力要强得多。按照生 成氢键的能力,可将溶剂分成四种类型。 (1)N型溶剂 不能形成氢键,如烷烃、四氯化碳、苯等,称惰性溶剂。 (2)A型溶剂 只有电子受体的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等,能与电子供体 形成氢键。 (3)B型溶剂 只有电子供体的溶剂,如酮、醛、醚、酯等,萃取溶剂中的 TBP(磷酸三丁酯)、叔胺等。 (4)AB型溶剂 同时具备电子受体A—H和供体B的溶剂,可缔合成多聚分 子,因氢键的结合形式不同又可分成三类: AB(1)型:交链氢键缔合溶剂,如水、多元醇、多元羧酸、多酚等。 AB(2)型:直链氢键缔合溶剂,如醇、胺、羧酸等. AB(3)型:生成内氢键分子,例如邻硝基苯酚等,这类溶剂中的电子受体 A—H因已形成内氢键而不再起作用。故AB(3)型溶剂的氢键性 质与N型或B型相似。
六、SC—C02萃取流程 及在生物、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SC—C02萃取流程: 萃取流程基本上是由萃取工段和分离工段 (溶质和C02的分离)组合而成。代表性的三种 流程的模式图。 2. 在生物、食品等工业中的应用: 1)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的提取 2)超临界状态下的酶促反应 3) SC—C02的细胞破壁技术
优点:比化学沉淀法分离程度高;比离子交换法选择 性好、传质快;比蒸馏法能耗低。 另外它还有生产能力大、周期短、便于连续操作、 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
一、溶剂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
1.物质的溶解和相似相溶原理 从热力学角度考虑,一个过程要能自动进行,体 系的自由能应下降,自由能的变化包括焓变化和嫡 变化两部分:
2.破乳化
由蛋白质引起的乳化多为O/ W型,其粒径在2.5—30微 米之间。亲水基团强度大于亲油基团。 破乳方法: 1.过滤或离心分离破乳法; 2.化学法:加电解质个和离子型乳油液的电荷; 3.物理法:加热、稀释、吸附等; 4.顶替法:加入表面活性更大,但因其碳链较短难以形成坚 固的保护膜的物质,取代界面上的乳化剂; 5.转型法:如在o/w中加入亲油性乳化刑,使乳化液有生成 w/o的倾向,但又不稳定,从而达到破乳目的。 最好的方法是防止乳化,如蛋白质是乳化起因,就应设 法去除蛋白质。
1、 SC—C02萃取: 天然产品中通常含有许多不同的化学成分;对同 一天然产品用不同方法或不同萃取剂提取得到的制品, 其组分是不同的。逐步增加溶剂C02 的溶解能力,可 以获得各种质量不同的萃取产物。 2、拖带剂的作用: 添加拖带剂即辅助溶剂,可增加物质的溶解度和 萃取选择性。如在C02 中添加约14%的丙酮后,甘油 酯的溶解度增加22倍。纯C02几乎不能从咖啡豆中萃 取咖啡因,但在加湿(水)的SC—C02 中,因为生成了 具有极性的H2CO3,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选择性地溶 解萃取极性的咖啡因。
4.分配定律和分离因数
分配定律: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力的条件下,溶质分配 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 的活度之比为一常数。如果是稀溶液,活度可用浓度 代替,则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 数。称之为分配系数K,即有
应用条件:(1)稀溶液;(2)溶质对溶剂之互溶度没有影 响; (3)必须是同一种分子类型,即不发生缔合或 离解。
真空“溶解”物质的能力极低。加入超临界气体萃取溶剂 (接近于液体密度),溶质的溶解度与真空中的溶解度相比, 大幅度增加(一亿多倍)。 物质之间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似性, 一是分子结构相似,二是分子间的作用力相似。而分子结构之 间的相似相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结到作用能相似上。真空 或萃取剂分子密度极低,溶剂对溶质的作用能极小,溶质的溶 解度也就极小了。 在超临界流体萃取中,主要是溶剂流体密度的大幅度增加 导致溶剂对溶质的作用力大幅度增加,从而形成了溶解物质的 能力,这个特性给溶剂流体回收、溶剂与溶质分离带来方便。 在超临界萃取后的分离操作中.可在与萃取温度相同的条 件下,降低压力使溶剂的密度下降,引起其溶解物质的能力下 降,就可以方便地进行萃取物与溶剂的分离。
为了简单起见,忽略嫡的变化,井忽略压力和 体积变化(一般溶解过程压力和体积的变化很小),这 样只要考虑体系能量的变化即可。
溶解过程的三个能量变化过程
(1)溶质B各质点的分离 ; 原先是固态或液态的溶质B.先分离 成分子或离子等单个质点。此过程需要吸收能量,这种能量 的大小通常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有关,一般顺序为: 非极性物质<极性物质<氢键物质<离子型物质 (2)溶剂A在溶质B的作用下形成可容纳B质点的空位;此过程也 需要吸收能量,其大小与溶剂分子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一般顺序与上述相同: 非极性物质<极性物质<氢键物质 该能量还与溶质分子B的大小有关。 (3)溶质质点B进入溶剂A形成的空位; 此过程放出能量,放出 能量的大小有以下规律: A、B均为非极性分子<一非极性分子、另一极性分子 <均为极性分子<B被A溶剂化
SC—C02作为酶促反应介质的优点
①与水相比较,脂溶性底物和产物可溶于SC—C02 中,酶蛋白不溶解,有利于三者的分离。 ②产品回收时,不需要处理大量的稀水溶液,因而不 产生废水污染问题。 ③与其他非水相有机溶剂中的酶催化反应相比,SC— C02更适合与生物、食品相关的产品体系,产物分 离简单。 ④与萃取一样, SC—C02中的质量传递速度快,在临 界点附近,溶解能力和介电常数对温度和压力敏感, 可控制反应速度和反应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