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及券商资管转型研究
纵观金融发展史,资产管理行业分为银行主导阶段、市场主导阶段和证券化阶段等三个阶段。
伴随“资管新规”和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地以及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获批,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正呈现加速态势,原有的市场结构已逐步被打破,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必将寻谋新的业务发展方向及战略布局。
《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资管行业总规模约124.03万亿元,较上一年度有所回落,其中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以及信托公司分别下降2.5万亿元、2.0万亿元和1.9万亿元,合计下降达6.4万亿元。
与此同时,以通道、刚兑、资金池等业务居多的资产管理机构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较大,其管理规模也面临持续下降,甚至已有部分基金子公司宣布撤销,相关人员部分被并入母公司。
整体而言,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及资管新规的实施下,未来资管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仍很大。
一、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现状
自1991年中国出现首只公募基金产品、2004年推出首只银行理财产品以来,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
各类机构间的跨行业资产管理合作日益密切,资产管理业务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我国商业银行资管业务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国民财富快速增长、居民理财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驱动。
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商业银行4%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和8%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这就限制了商业银行只有最高8倍的杠杆比率,表内贷款经过多年的扩张发展,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加上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贷款规模和存贷款利差等监管红线的限制,商业银行逐渐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依托资产管理业务“轻资本”特性,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多个渠道设立投资品,并向机构和个人客户发行理财,从中赚取中间业务收入。
拓宽的投资渠道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和商业银行利润收入水平。
此外,商业银行在渠道建设、资金募集、项目挖掘、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较其他金融机构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商业银行的金融牌照具有国家信誉的隐形“背书”,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二、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趋势
打破刚性兑付作为未来大资管发展的重要方向推进。
资产管理业务是代客业务,本质为“受人之托、代客理财”。
与银行表内贷款业务有所区别,商业银行仅作为投融资的顾问方,不承担相关的信用风险及损失,所以不会计提损失拨备。
因此,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必须要打破“刚性兑付”,以净值型产品代替固定收益类产品,彻底贯彻“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经营原则,真正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源。
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的高收益非标债权项目愈发稀少,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亦不断走低。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竞相转型,主动从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减少对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的依赖,加快对市场化股权项目的投研力度,不断拓展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渠道。
投资标的由原先的信托计划、理财融资工具和理财直投等债券类投资品种向股权、期货、资本市场和收益权等大类资产方向转型,除了参与PPP 项目、国企并购改革、产业基金等方向外,还积极配置二级市场定增、员工持股计划、优先股收益权和债券等资产。
近年来,各家银行相继推出FOF和MOM等特色产品,在母基金项下设立子基金,通过子基金投资债券、股票、期货和基金等多元化产品,充分体现了产品的多元化风格。
商业银行纷纷着眼长远,追求“前端固定收益+后端超额收益分成”的投资运作模式,在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提高专业化管理、运作水平,增强资管业务盈利能力。
目前,主要大型银行纷纷成立理财子公司。
总体来看,各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独立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都在朝着推动资管业务规范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努力。
“资产荒”中的资产主要指风险低、收益高和易于迅速冲量的资产。
从本质上看,“资产荒”更大程度上是银行营销主动性差、风险识别力低、创新能力落后和市场竞争激烈、资产种类多元、风险特征复杂之间的矛盾。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应重点梳理市场投资领域、国外先进的业务和管理模式,在创新的行业和领域主动探索,围绕资本、债券、同业和PPP等市场,将投行化的思路融入到业务拓展中去,通过投贷联动培育优质客户群。
要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企业股权投资,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解决民营经济金融供给的不足。
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扩大资产投资视野,推进资产管理业务战略转型。
有针对性地营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业务机会,积极营销产业基金、政府购买类项目,加强对辖内省、市级重点政府平台的营销沟通,广泛参与客户投融资链条的不同阶段。
同时,积极了解同业客户需求,加强产品创新,开展同业业务合作,全力迎战“资产荒”伪命题。
为打破“刚性兑付”,真正回归代客业务的本质,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可以先做好“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等相关工作。
按照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时应充分揭露潜在风险,将投资品信息向购买方进行披露,确保客户的知情权
受到保护。
同时,不断丰富自身产品体系,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先进经验,按照不同的客户类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一体化”的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为下一阶段全面打破刚性兑付做好铺垫。
在银行资管业务转型的同时,诸如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金端和资产端方面占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及保险机构的研究、投资与管理都有主动管理能力。
作为大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券商资管可有一下转型路径规划。
三、券商资管业务转型
1、依托和整合券商自身资源,充分发挥其禀赋优势
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券商已经在经纪业务和财富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理财客户,在投资银行业务也沉淀了较多的优质企业客户和交易资源,而且在销售交易和证券研究业务更是位居资本市场的前列。
因此,券商资管可以凭借销售和客户服务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机构和渠道的全覆盖,并对重点区域与渠道进行巩固优势,同时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大类资产配置建议和服务,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增强客户黏性。
除此之外,甚至有些大型券商还具备较强辐射和覆盖全球资本市场的国际业务能力,为高净值客户或机构客户提供海外资产配置服务。
2、申请获批公募业务管理资格,弥补现有业务形态的短板
根据规定,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发行公募和私募两种产品,与“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的产品体系一致,即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同于拥有公募和基金子公司两块业务牌照。
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陆续开业和运营,这不仅对券商资管有较大影响,
而且与银行资管业务及客群重合度较高的公募基金也将因此受到较大冲击。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规避业务短板,券商资管尤其是大型券商资管均纷纷申请公募业务管理资格。
截至2018年底,取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已达13家。
公募业务管理资格的获批,有利于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建立公私募资管产品线,积极创设ETF等被动管理类产品,丰富和完善资管产品体系,逐步培育和形成涵盖权益类投资、固收类投资、量化投资、跨境投资及其他另类投资等多类公私募资管产品,满足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并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管业务仍处于规模扩张的发展期,风险管理水平和化解能力并不成熟,一旦爆发趋势性市场风险或流动性风险,资管业务的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
因此,必须防微杜渐、高度重视,做好资管业务的投后管理工作,打牢资管业务稳健发展的根基。
商业银行应针对不同的资产类型,设计多层次的风控手段,并在投前、投中、投后全方位实行。
规范协议文本的签署和理财产品的销售,明确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向客户充分揭示潜在风险,阐明产品发行渠道和投资方向,禁止违规向客户出具任何形式的抽屉协议、补充协议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违规向客户承诺保本,规避潜在声誉风险。
商业银行要正视自身的规模、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专业化的风控能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部分综合自:中国城市金融、交易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