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

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史教研室教师姓名:綦中明授课时间:第周
课程名称
版本目录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2013级历史
授课内容
书册制度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书册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各时期的书册制度
教学难点
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区别
教具和媒体使用
板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这种单叶书版印出的书,除蝴蝶装外,还有以后的包背装、线装,因雕版印刷方式差不多,因此有许多共同术语。
加在书叶前后的软纸或硬纸都叫书衣,今天习惯叫书皮,洋装书也叫封面、封底。书衣正面即前书衣,左上方有时粘一块狭长的字条叫签条或书签,在上面题写书名及册数或卷次。上端切齐处叫书头,下端叫书根,左边翻阅开合处叫书口,右边叫书背或书脊。线装装订线处叫书脑。
还有一种说法,故宫收藏一卷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古写本,外形是卷子,展开后里面是粘贴的二十四叶书叶,双面书写,把每叶右边的空白处贴在卷子上,依次相错叠压,像鱼麟的样子。有人根据这一实物,结合一些文献记载,认为这才是旋风叶。但黄永年先生认为是错误的。文献记载不清楚,而实物仅此一件,是否确实还不好说。
版面用直线分成若干行以便于书写阅读,这种直线通常也叫界行。一叶书有几行,一行有几字,叫X行X字。通常是以半叶计,应当叫半叶X行X字,但通常都省略半叶二字。偶尔会是指整叶。所以只要看行数较少或者是单数,就一定是指半叶。古籍中常有正文中夹有双行小注的情况,如小注每行与正文字数相同,一般就不再需要单独说明。但是小注通常单行字数多于正文,在著录时需要说明,写作“X行大字X字小字X字”。这种X行X字,叫行格,有时也可叫行款,但是行款有时还包括古籍的款式,如小题在上大题在下之类。
线装有一定的规格。一般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但多数藏书家并不喜欢,认为这样伤书。至于五针眼和四针眼以下、六针眼以上,除非游戏,是绝没有的。
四针眼装、六针眼装书脑部分均被分为五段,上下两段最短,而中间三段长短在明及清代前期大体平均,有时中间一段稍短,到清代中期中间一段明显缩短,到清末民初更短,几乎只有两边的一半。订书讲究的是用丝线,一般是白或浅黄色,有的也用棉线。线用双股,要平行,不能绞到一起。高丽本用大红单股粗线,特点很突出。最后将结头嵌进针眼里。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由卷子演变而来。纸写的卷子有一大缺点,即展开收起时很不方便。尤其是字书、韵书、类书等这类供查阅的工具书,一般不是从头到尾通读的,只是在需要时临时查找一个字或某项具体内容,而卷子本的不方便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于是出现了变革,把卷子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前后相连包上一张纸作为书皮,把原来的一卷书变成了一册书。与卷子本相比,这种样式的书翻起来很便捷,要查哪里随时就能翻到,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为迅速,就像一股旋风吹过,加上不再是卷子的形式而是长方形略像树叶,于是有了旋风叶这样一个形象的名称。在宋代这种形式的书也叫叶子。
3、蝴蝶装(五代——两宋)
4、包背装(南宋后期——明代后期))
5、线装(明代后期——清)
3、书叶和书套
(一)书叶及其术语
(二)书套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备注
第二章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书册制度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与书的文字内容无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书写材料、复制形式等因素。
可以省称为“蝶装”。是适应单叶雕版的书册形式,应与分叶雕版大体同时出现。五代监本诸经,就是这种形式。以后两宋时的书册制度,主要就是蝴蝶装。
单叶雕印和蝴蝶装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1]是原先的旋风叶比起卷子本是一大进步,但是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即折叠处容易断裂,尤其是经常翻阅的书的左边。
[2]是旋风叶和卷子一样,要用长条木板刻版,印好后再粘接,再折叠加工成册,工序比较复杂。
而改成单叶后将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大一些的纸,从前到后包起来,并将这叠书叶的折缝处粘到这张大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就成为一册蝴蝶装的书册。
改为蝴蝶装后,雕版以及刷印时确实为从前省事,装订成册后又不会发生断裂散乱的问题,因此取代了旋风叶,成为书册的主要形式。由于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好像蝴蝶展翅一般,蝴蝶装之名就由此而来。这一名称可能五代、北宋时已经使用,明代文献中见到这一名称。
蝴蝶装由于书衣是硬的,可以立在书架上,和现在的洋装书相仿,不过是书背向上,书口向下,书根向外,书根上可竖写书名,现在有的宋刻本书就是如此,书口还有磨擦的痕迹。
古书分卷,卷子本时代一卷书就是一个卷子。改为蝴蝶装以后,一册书可以顶从前好几个卷子,但分卷已成习惯,况且古书已分好卷,也无法再改,为了便于阅读翻检,于是在一册书里每卷开始之处,有时用纸或帛贴上一个标志。以后的包背装、蝴蝶装由于版心向外,有书名卷次,就不再使用这种标志。
有的旧本书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纸张消薄伤损,可修补重装,在每张书叶里面加衬一张白纸,叫衬纸。有的书天头、地脚、两边狭小,叫书品窄小或书品不好,为了补救往往在每叶书叶里面衬上较宽大的白纸,使原书叶加大,再在宽出的部分后边贴上同样大小的纸条,使书叶厚薄均匀,叫金镶玉装,也叫袍套装、惜古衬。一般只对较珍贵的本子。但有时书商为了牟利,把一些并不珍贵的本子也如此加工,使书变厚或册数变多。有时一书不全,配补的本子大小不一,用这样的办法可以装成一般大小。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书籍形式的竹木简书和帛书。竹木简书的书册制度是简册,帛书以及纸发明以后很长一个时期书籍形式是卷子,在书册制度上称为卷轴装。
我们版本学研究的对象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各种本子,相应的书册制度也是与这一时间范围相同。这一时期的书册制度的演变与版本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如认识不清或了解不够在学习版本鉴别时会发生困难,所以穿插在这里讲。
蝴蝶装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每叶书后半叶的背面与次叶书的前半叶不相连,都是空白,读书时需要连翻两次,平时打开书时也往往遇上空白,不太方便。于是有人又加以改进,在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的两个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这种形式大约是在南宋后期出现的。
包背装的书口正是书叶的中缝,如果仍然照蝴蝶装的老办法直立在书架上,书口就会磨损以至断裂,因此不能再直立在架上,因此改为若干册书平叠放在架上。这样书衣也就不再需要用硬纸而改为软纸,书根上的书名也改为横写。
四、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书册制度?
2、简述中国古代的书册制度变化?
3、区别蝴蝶装和线装。
五、参考书目:
4、《中国印刷史》,张秀民,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二章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第三节书册制度
一、什么是书册制度
2、书册制度的演变
(一)卷轴装
(二)册页装
1、经折装(旋风叶)(唐末—五代)
早期的书是抄写在竹木简上的,只能用带子把竹木简编连起来成为简册的形式,这时书写材料就决定了书籍的外在形式为简册。在纸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由于抄写是基本的复制方式,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书籍的外在形式为沿袭简册形式而来的卷轴装。而在雕版印刷成为主要复制形式以后,最初书籍仍是卷轴装形式。但是用一块一块雕好书版在拼印成卷子或旋风叶很不方便,于是改为单叶印刷装订成册的办法,这是书籍外在形式从卷子本改为册叶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制方式促进书册制度演变的一个例证。可见书写材料或说文字载体以及复制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而进步,而这种进步会直接影响到书册制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互有联系的各种书册制度。
旋风叶演变发展成为蝴蝶装以后,就不再用长条木板雕版而改用长方形木板,把印好的若干单叶装订成册。使用蝴蝶装以后雕版印刷变成分页印,一张纸印一面,单面印刷。受传统影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竹木简书、卷子本都是单面写单面印。将这种单面印出的书叶加以对折成叶。自从蝴蝶装以后,古代书叶装订形式基本上定型。因此需要先了解熟悉一张单叶的各个部位以及专门术语,否则在接触到一些具体内容时会发生困难。
这一时期的书册制度又叫册叶制度,这是因为从旋风叶以后的书籍都是单叶刻印或抄写的,然后装订成册。因为是长方形有点像树叶,当然也可能是受到印度传入的贝叶经的影响,因此取名为叶。册叶之叶现在通常写成“页”,而页字据《说文》解释为“首也”,和书册毫无关系。是因为同音而且笔划较少,被借用讹写,今天已经约定俗成。我们这里按传统还是写成叶。
印好的书叶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作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地方,上面叫天头,下面叫地脚,左、右叫边,可叫左边、右边。
版面四周环绕的矩形框叫边框或版框,组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叫下栏,同理左、右分别叫左栏、右栏。边栏是单线就叫单栏或单边,在粗线内侧加上一条细线就叫双栏或双边。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和四周双边三种基本形式。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90分钟)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综述雕版印刷的起源及方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书册制度。
二、讲授内容:
第三节书册制度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书册制度,掌握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区别及相关的书册制度知识。
讲究的还要用绫把书脑一边的上下角包起来,叫包角。下在要托裱一层纸,否则太软包上要起绉,附着也不牢。包角的绫子颜色一般较素雅,浅蓝、浅黄、浅棕色之类。但由于用浆糊,易生虫,招老鼠,而且时间长了包角的绫脏旧破损之后很不美观,因此有人也不主张包角。现存古籍大部分并没有包角。
书衣明代多用深蓝色的磁青纸和棕色的古色纸,清代多用古色纸。清末民初又多用磁青纸,直至今天。也有用布甚至绫绢之类的丝织物,多为明清内府、藩府刻本,特别是佛经、道经。另外,在书衣与正文之间加订一张或几张白纸,叫“护叶”、“副叶”或“看叶”,一些藏书家或学者文士常在护叶上题写题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