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

【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4)【文献号】4367【摘要】(一)明代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和...航线开辟之早,都成为明代航运事业中的特色。

通...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海运事业已被认为在世...保证之一。

必须指出,明代造船工业发展是不平衡...上有着显著的进步,在明代造船工业中放出异彩。

...本主义大生产的萌芽。

明代海运事业发展过程是曲...。

(二)明初为供应辽东等地军士...元年“命(汤)和造舟明州,运粮直沽,海多飓...了排除海运上的困难,明代很重视航线的开辟工作...行户亦裕”。

这一面说明当时物资交流的活跃;【分类】史学【标题】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作者】方楫【期号】195705【总期号】57【页码】46【正文】(一)明代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商业资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国内外贸易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显现了活跃与繁荣的新景象,航运事业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海运方面,运输量之大,航程之长,航线开辟之早,都成为明代航运事业中的特色。

通商贸易的海船,往来于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作为通使的海船队,还曾到达过阿曼湾、阿剌伯半岛和北非东部沿海。

这对于扩大物资交流的范围,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联系,都起了有益的作用。

在防备“倭寇”时期,担任海防的战船也得到较大规模的使用,并分别注意到攻坚和追击等方面的效能。

海运事业的发展,对造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在劳动人民努力创造下,所设计制造的船只,不但种类多、数量多,在质量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海运事业已被认为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造船工业的发展应是主要的保证之一。

必须指出,明代造船工业发展是不平衡的,一部分船厂由封建政权直接控制住,造船工人在强制性劳役下进行生产,封建束缚性很大,造船技术的发展有着种种限制;另一部分造船工业由私商经营,生产上有着显著的进步,在明代造船工业中放出异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业已具有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萌芽。

明代海运事业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每个阶段都遭到封建政权的抑遏或干扰,“海禁政策”就曾束缚了它的正常活动,海外贸易不得不在走私方式下进行。

在“海禁”开放后,种种剥削、迫害随之俱来,没有权势的商人要进行海外贸易,必须经过艰巨复杂的斗争。

加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者以及“倭寇”的侵扰,困难因素只见增强。

这些都是海运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阻力,同样给造船工业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明初为供应辽东等地军士给养,粮食由江南、山东海运到北方,但因航道生疏,气候条件没有掌握,常发生漂沉事故。

洪武元年“命(汤)和造舟明州,运粮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在鸭绿江口)而还。

”(1)永乐元年,由江南运粮到直沽,年额六十万一千二百三十石,安全运到的只有四十九万余石,就是因为“海道险阻,辄多漂没”的缘故。

为了排除海运上的困难,明代很重视航线的开辟工作。

在沿海地方建立起一些航行的标记,永乐十年在青浦境内建成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宝山,“使舟人知所避,而海险不为患”。

(2)北洋航线曾进行多次的勘察和研究。

隆庆六年,王宗沐提出了由云梯关绕过山东半岛以抵天津的航线,长三千三百九十里。

它的特点是沿着海岸前进,可以利用港湾避风。

万历二十五年,于仕廉提出了运粮至朝鲜由登、莱直抵旅顺口的航线,仅五百余里,顺风一、二天就能到达。

它的特点是横渡渤海海峡,距离最近;中途利用沙门、鼍矶、皇城等岛止宿避风。

由太仓刘家港(浏河)向北航行,吴淞口外有铜沙、大沙、三角沙等暗沙,“皆涨于水底,贴于西岸;而沙脉之东,海面深阔无涯。

舟行至此,只须向东开行,以避其浅”。

(3)舟师在摸清这条航线上的情况后,改用平底沙船,绕道行驶,非常稳便。

推行海运时期,南粮北运,年输量在一百万石左右。

商人进行贸易,在海道上一年往返两次,由北方贩运粮豆枣梨到江浙的在五百万石左右。

所以王宗沐说:“海运既行,百货凑合,物价既轻,行户亦裕”。

这一面说明当时物资交流的活跃;另一面也反映了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在南洋航线上,商业活动不断突破“海禁”法令和外来的侵扰,船只往来很少终断。

嘉靖十六年,吴朴著有“渡海方程”,“其书上卷述海中诸国道里之数,南自太仓刘家河开洋,至某山若干里,皆以山为标准。

海中山甚多,皆有名,并图其形,山下可泊舟或不可泊,皆详备”。

(4)万历四十五年,张燮又写了“东西洋考”,更详细的记下内港水程、西洋和东洋的航路。

这一类的书,总结了舟师实践的经验,成为航程中重要的依据,也是最初的航海蓝图。

航海使用指南针,在北宋就已开始,明代更见进步。

“长年三老,鼓yì@①扬帆,截流横波,独恃指南针为引导,或单用,或指两间,凭其所向,荡舟以行”。

(5)“指两间”可以减少风浪摆动的影响,纠正指向的偏差,求出更确切的方位。

根据积累的经验,已经知道“针向差以毫厘,路程谬以千里”的道路。

这足以说明在航海定向工作上进一步做到周密与正确。

“如欲度道里远近多少,准一昼夜风利所至为十更,约行几更,可到某处。

又沉绳水底,打量某处水深浅几托,赖此暗中摸索,可周知某洋岛所在,与某处礁险宜防”。

(6)航程因是凭指南针指引的,所以叫做“针路”,某地到某地打水多少“托”,历时多少“更”,都有记录。

掌管指南针和更香要由主要的舟师来负责,“火长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驶船针路”。

(7)这是航海中测定时间与空间重要的凭借,虽然不够精确,但在海运事业初步发展的阶段,仍不失为有效的测量方法。

在航海长期实践中,舟师不但熟悉航程中的情况如泥色、沙礁等,对于自然的规律如潮势、风信等,在一般情况下,也能够加以掌握和利用。

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据考证,起程时间总是在冬季或春初,回国时间总是在夏季或秋初。

在每次下“西洋”通使事竣,“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满剌加国)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

(8)从刘家港运粮北上,航程由南向北,总是选择暮春开船。

有诗句道:“三月开洋春正好,南风十日到神京”。

(9)这都是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的证明。

海上的风潮,不但影响着航行的通阻,还关系到船只的安危,所以舟师特别关心。

根据经验,编成许多占验风云雷雾和潮汐的歌谣,作为测候工作的依据和参考。

戚继光在防备“倭寇”时训练水军,曾采取这些材料,编了“风涛歌”,教给海防军士,载在“纪效新书”中。

航海技术的提高,对于行驶在海洋中的船只,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安全的保证,漂沉事故显然是减少了。

商船出海,缺乏统计的材料。

出使的海船,如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就未曾见到船只失事的记载。

又如出使琉球,终明之世计有二十一次,虽然常遇风险,但总是得到安全的往还。

从中可以看到在征服海洋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不少规律,为进一步发展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

明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和海洋斗争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熟练的航海技术,从而推进海运事业向前发展。

(三)海运事业的需要,促使明代造船工业步向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造船工业最初是服务于海上漕运的。

自洪武元年起,就开始从江南、山东由海道运粮到北方,供应军食。

“天下既定,募水工运莱州洋海仓粟,以给永平。

后辽左及迤北数用兵,……先后转辽饷以为常”。

(10)总计明代海运工具有如下几种:“凡舟车之制,曰黄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曰浅船,以转漕于河;曰马船、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备倭船、曰战船,以御寇贼”。

(11)其中遮洋船、备倭船和一部分战船都是海船,其余则是内河船只。

遮洋船等由官府规定统一规格,指定各提举司或卫所负责承制,以装米四、五百石的遮洋船一只为例,规定“底长六丈,头长一丈一尺,梢长一丈一尺,底阔一丈一尺,底梢阔六尺,底头阔七尺五寸,……”(12)每船有大桅、头桅各一,索缆六副,橹四枝,舵一扇,铁锚一只。

最近山东梁山县贾庄的水洼地里,挖掘出来一只洪武五年制造的木船,“是用楠木作成的,它的修造方法和北方所造的船只不同。

船长五丈一尺,宽一丈,约一人深,全船有十三个舱。

在这只满沉沙泥的船内,挖出了六十多种共二百一十四件物品”。

(13)可见明初的船只不但形式雄伟,构造上也很精密完整。

永乐九年,会通河开成后,大运河可以全线通航。

永乐十三年,“增造浅船三千余只,一年四次,由里运河转漕,遂罢海运。

独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如初”。

(14)洪武、永乐年间,遮洋船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为以后发展海运开拓了道路。

就造船工业来说,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求船只坚固,能抵挡风浪,也考虑到容积大小,来提高海船的最高使用价值。

所规定遮洋船各部分的尺寸,不仅便于操纵,也适当地解决了风浪阻力的问题。

后来,造船规制日益严密,船上的桅、舵等都有一定的比例:“桅之高,少舟长五十分之一;樯枰之衡为舟之阔;其底深浅,视@②之棱;其舵与其底平。

小舟之舵则可上下”。

(15)不仅如此,根据各个航线的不同情况,还设计了不同的船只。

“江南海船,名曰‘沙船’,以其船底平阔,沙面可行可泊,稍搁无碍。

……惟闽广海船底圆而高,下有大木三段,贴于船底,名曰‘龙骨’。

……船有龙骨,则转弯趋避,较为灵便”。

(16)所以江南海船,便于航行在暗沙散布的北洋航线上;而闽广海船,便于航行在山礁丛杂的南洋航线上。

“永乐五年,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只,备使‘西洋’诸国”。

(17)这是供郑和等出使用的船只。

郑和第一次出使率领的船队,“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只)”(18)。

第三次出使的船队,有“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士、民稍、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

(19)这种通使船队所用的船只,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在明代制造的船只中,显得特别宽畅、雄伟和坚固。

在此以后,出使乘用的船只,仍保持相当的规模。

嘉靖十三年,陈侃出使琉球,早一年先到福建造船,“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前后竖以五桅,大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余者以次而短”。

(20)明代出使的船只,要求更见严格,在设计和制造上,非常突出,如前所述,郑和的船队航程辽长,远及北非东部沿海;先后出使琉球的船只,二十一次中都未曾发生沉溺事故。

这不是偶然的,除了精良的航海技术外,船只构造的坚实完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关于战船,明初曾有定制。

在“倭患”严重时期,沿海防务成为朝野间讨论的中心,其中造船备战被看成是很重要的工作。

福建制造的“福船”,可容百人,在海战中威力最大。

据说,福船高大如楼,吃水一丈二尺,计有四层:底层装载土石,压住船身的重量;第二层是军士寝息的地方;第三层放置武器、炊具,挂帆、下碇、系缆都在这一层进行工作;最上层是露台,用来射击矢石火炮,实施攻战。

(21)戚继光说:“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不斗人力,每每取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