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作业浅谈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与建议学院名称文法学院专业班级行政管理13-2学生姓名刘国生导师姓名董以红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日摘要 (1)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 (1)a)公共危机 (1)(二)公共危机管理 (1)二、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2)(一)对政府的意义 (2)(二)对个人的意义 (2)三、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3)四、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3)参考文献 (5)目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时期,国家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否应对危机,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并针对目前我过在公共危机管理问题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公共安全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这些问题将会给一个国家或者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给政府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都面临着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因此,研究公共危机管理,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府危机管理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一)公共危机1 .关于公共危机的概念界定虽然学者们经常使用,但却对公共危机的确切内涵鲜有界定。
一般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过程和非均衡状态。
简言之,公共危机就是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来应对的、涉及公共领域的危机。
2 .公共危机具有的特征:①突发性和紧急性②严重威胁性③高度不确定性④信息有限性⑤双重效果性⑥超国家属性或全球性(二)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在现代风险和危机意识以及危机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依法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和应急方案,与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协调互动充分合作,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实施有效预测、预警、预报、监控和防范,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化解危机和进行危机善后或经济社会运行与秩序重建工作的全过程。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一)对政府的意义1.提高政府危机防御能力将危机管理理念融入政府管理过程,制定有效的危机管理战略,不仅可以提高政府阻止危机发生、发展和降低危机不良影响的防御能力,持续有效地维持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
2.提升政府处理危机事件能力危机管理包括政府在顺境、逆境中以及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管理内容,包括一整套预防、察觉和化解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3.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政府部门要从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关注危机管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危机事件,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对个人的意义公民的有效参与是政府危机管理中提供公共安全、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危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在保证。
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三、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一)危机意识差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
在面临非典型性危机时,由于公共危机意识淡漠,发生危机时就会出现政策措施不合理或是无效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加大了危机的发展和扩大,使其变成公共危机。
(二)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公共危机管理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完善的信息管理对危机的预防、准备和危机的回应和重建至关重要。
信息资源管理的好坏,实际上决定了政府反应能力的高低。
在很多情况下,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设立了专业的公共危机检测和预警机构,但由于我国政府各职能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明确,社会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危机时还不能有机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造成公共危机应对效率低下。
(三)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危机管理仍然是运动式而非制度化的。
当危机爆发时,临时成立一个班子,采用政治动员方式搞人海战术,而且强调不惜一切代价,在短期内控制危机。
针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突发事件的法律少之又少,法律依据的缺乏使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效应,也使事件的预防和事后责任的追究显得颇为棘手。
依法行政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保证,无论是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行为法制化依法行政都应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
(四)缺乏常规性危机管理部门危机管理机构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必须把懂得危机管理的人员组成专业机构固定下来,持续累积信息和经验。
这样在危机爆发时,训练有素的危机管理机构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反应,使危机刚出现时得到及时控制。
然而我国危机管理没有一个综合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和危机管理体系。
(五)缺乏财政资源支持应对危机一方面要靠机制,另一方面要靠物质。
对付任何危机没有充足的物质支援都是不可能的。
我国目前的危机资源配置存在资源配置方式严重滞后和缺乏科学的资源管理机制的问题。
出现一次突发事故,有关部门才会成立一个临时性的管理委员会,然后再紧急拨款。
没有把危机管理的预算纳入政府的预算体系之中,也缺乏必要的专项基金应对危机。
往往到了不得不而为之的时候,才不惜一些代价地突击准备。
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往往把资源更多地配置到最吸引公众和媒体关注的领域上。
仅仅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曝光率最高的这一部分事故的处理上,看起来是解决了事故问题,但实际上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四、中国公共危机管理建议(一)坚持以人为本、防范为先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公共危机治理的第一原则和根本原则。
公共危机治理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遭受危机戕害或威胁的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必须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减轻公共危机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主导部门和公众都需要保持警觉的防范意识,公共部门必须建构和完善危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机制,强化危机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坚持资源整合、国际协作的理念公共危机应对和治理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迅捷充分地整合社会资源以回应挑战。
同时防范和治理公共危机,也要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进行充分合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实现资金、技术、救援以及教育培训方面的互助或资源共享。
(三)强化公民危机意识,提高政府官员实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培养、提高全社会民众的公共安全危机意识,对广大民众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
要将防灾意识、防灾手段、应对模式普及到每个公民,这是社会整体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社会运行的常态。
同时加大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应对危机管理的能力。
(四)建立信息协调与沟通机制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是各种信息的整合处理中心和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协调调度中心。
指挥中心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危机应急处理工作。
制定并修订应急预案。
危机发生时,指挥中心应当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判断事件的性质和类型,提出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报告机制主要包扩以下几种:信息报送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
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信息分析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信息发布制度。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五)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为了预防和减少危机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危机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危机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法制建设就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基础主要包括:一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法等;二是由政府颁布的规章,如《应急救援管理条例》;三是包括预案在内的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规定,如《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四是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
要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律机制,使得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有法可依,依法解决。
(六)建立常规性危机管理部门建立常规性危机管理部门,避免危机事件发生时,出现政府机关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
赋予该部门危机事件中协调各相关部门职能的权利。
实行政府强制干预,保证社会生活正常;动态更新危机事件及应急响应的各方面信息,避免引起社会的恐慌;发挥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的作用,形成多元治理的框架,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事件。
(七)建立物资储备、管理、监督制度在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类似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充足的物资准备有利于更好更快的处理危机事件,大大加快危机时间的消除速度。
目前我国的危机资源配置存在资源配置方式严重滞后和缺乏科学的资源管理机制的问题,对此,要尽快建立合理、科学的物资储备、管理、监督制度,这有助于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将会大大促进危机事件的消弭速度。
参考文献[1]王立国,马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7(10):62.[2]强恩芳.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J].行政论坛,2008(1):26.[3] 菲克,《危机管理》[M],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4] 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5] 赵过渡.危机管理:我国政府现阶段面临的紧迫问题资料通讯,2004(12[6] 刘铁梅.城市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反思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7]【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第5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