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大气辐射学

第二章 大气辐射学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X-rays Ultraviolet (UV) Visible Near-Infrared (Near-IR) Middle-IR Far-IR Microwave
l < 10nm 10 < l < 400nm 0.4 < l < 0.76µm 0.7 < l < 4.0µm 4.0< l < 30µm 30 < l < 100µm 1mm<l<1m
Q
t r r 2 0
1
t2
S l0
sin sin
cos cos cos Pl dt
m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二、到达地面的太阳散射辐射
由于大气的 存在,到达地表的辐射除太阳直接辐射外,还有从天 空各个方向射的太阳散射辐射,又称为天空辐射。 • 太阳散射辐射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系数、云量、海拔高 度、及地面反射率。
E * I * T 4
上式称为Stefan-Boltzmann定律。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其放射能 力越强。
推论: 根据Stefan-Boltzmann定律计算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温度或 亮度温度(Brightness temperature)TB。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2 辐射的基本定律
三、Wien定律:
附:立体角定义
球坐标系中,立体角定义为球面面积元与 半径平方之比。若立体角元为 d ,球面 面积元ds,则
ds r sin d rd
d ds / r 2 sin dd
沿整个球面积分,得整个球面立体角 o


d
r
d sin dd 4
Iλ0
dl=secθdz Iλ+dIλ L
I l0 d l I l0 Pl
m
地表
其中, d l P
m l
Pl e
l
l
0
Z
k l dz
m sec
大气透射率
透明度系数
光学厚度
大气质量数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2.3 太阳辐射及其在大气中的衰减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红外 窗口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3 太阳辐射及其在大气中的衰减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指数削弱定律
dIl klIldl alIldl
大气上界 Iλ Z dz

al 容积吸收系数m-1 kl 质量吸收系数m2g-1;
L I l I l0 exp k ldl 0 Z I l0 exp sec k dz l 0 I l0 exp l m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一、 辐射的基本概念
(4)吸收率、反射率及透射率 Q0 = Q r + Qa + Qd 入射 辐射 Q0 吸收 Qa 透射 Qd 反射 Qr
反收率 吸射率 透射率
显然, r + a + d =1 ;不透明物体,r + a =1
黑体:a = 1;灰体:a<1。
第2章大气辐射学
大气科学概论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
2.2 太阳辐射 2.3 地面和大气辐射
2.4 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2.5 地面热量平衡及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 2.6 地面温度和气温的周期变化
思考题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一) 辐射的基本概念
(1)辐射(Radiation):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的传播。任何物体不断地 吸收来自周围的辐射,同时又向周围发出辐射。 (2)辐射热交换:物体间通过辐射进行的能量交换。 发出辐射 > 吸收辐射时,物体升温; 发出辐射 < 吸收辐射时,物体降温; 发出辐射 = 吸收辐射时,物体恒温,辐射平衡。 (3)电磁波传播: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的一组波,具有波长、周期、 频率等波动特征。 (4)电磁波波谱 :10-6m~103m,包括γ射线、χ射线、紫外线、可 见光、红外线、超短波和无线电波。
z
ds
θ
I l I( x ,y ,z , , ,t ,l )
若I与x, y, z无关,则I是均匀;若I与θ, φ 无关,则I是各向同性;若I与t无关,则 I是定常。
o

y ϕ 方位角
x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二、辐射的度量
(2) 单色辐射通量密度(Monochromatic Radiant Flux Density):单位 时间(dt)里从各个方向通过单位面积(ds) 辐射能,用Fλ表示,的位 Wm-2μm-1。 I I
概念:大气分子或粒子使入射辐射转向 各个方向传播,取决于粒子尺度(周长) 与入射辐射波长的相对大小,ρ=2πa/λ。 • 瑞利(Rayleigh)或分子散射:ρ<0.1, 有选择性,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 成反比。波长越短,散射越强,故 晴天为蔚蓝色;朝霞和晚霞。 • 米(粒子)散射:0.1<ρ<50,无选 择性,散射效率不随波长而变。雨 或雾天天空为乳白色正是米散射结 果。 • 反射、折射、衍射等( ρ>50 ): 属于几何光学,如彩虹、晕等。
0 0 0 0
2
2
dl dα r dα = dl/r
立体角单位为立体弧度(steradians, sr) 立体角与平面角的比较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2 辐射的基本定律
一、普朗克函数(The Planck Function):
黑体单色辐射强度Iλ*与其温度(T)和辐射的波长(λ)之间具有如下的 关系:
四、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
物体对一定波长(λ)的辐射强度IλT与其对同一波长辐射的吸收率aλT 之比,等于同温度下黑体对同一波长的辐射强度IbλT

IblT (1 alT ) IblT IlT 0

IlT IblT a lT I a lT lT lT IblT
ds Fλ 辐射度 Fλ 辐照度
ds
例如,太阳辐射通量约为3.9×1026W,太阳半径约为7×108m, 则太阳表面辐射通量密度为
F 3.9 1026 4 7 108


2
6.34107 W / m 2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二、辐射的度量
(3)辐射通量密度(Fλ)与辐射强度(Iλ)关系: 设沿一定方向(ϕ,θ)的辐射强度为I, 则该方向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水平面的辐射 能dF为: dFl I l cos d
一、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 即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与T=6000K的黑体光谱相似。
6000K黑体光谱 大气上界太阳光谱
波长范围:0.15μm~4μm
l m 0.475 m
可见光0.4~0.76μm,50%; 红外线>0.76μm,43%;
lm
紫外线<0.4μm,7%。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二、辐射的度量
(1)单色辐射强度(Monochromatic Radiant Intensity):沿一定方向 在单位时间 (dt)里通过单位立体角(dω) 及垂直于该方向的单位面积 (ds)的辐射能dΦ,称为该方向的辐射强度,用Iλ表示,单位为W m2 sr-1 μm-1; d Il I dtd dsd l dΦ 辐射强度表示辐射场内任一空间点任一 时刻任一方向上的辐射强弱,即
sinh sin sin cos cos cos
太阳 常数 S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
t 12 12 φ地理纬度、日赤纬δ、ω时角、t时间
S0 ’
S
h
地面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
当考虑大气消光作用时,到达地面的单色太阳直接辐射强度Sλ由指 数定律确定: Sλ0
黑体辐射的光谱强度(单色辐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 与其热力学温度(T)成反比,
lm
C T
其中,常数C=2897 μm K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T=6000K, 则λm=480nm; 地球辐射(长波辐射):
T=288K, 则λm=10.1×103nm;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2 辐射的基本定律
将黑体单色辐射强度Iλ*对波长(λ)积分,得黑体辐射强度(I*),即 * I * I dl T 4 0 l 其中,σ = 5.67×10-8Jm-2K-4s-1,Stefan-Boltzmann常数。 因黑体辐射为各向同性,根据辐射通量密度和辐射强度的关系, 得黑体(单色)辐射通量密度E*,为。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3 太阳辐射及其在大气中的衰减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吸收光谱 • 吸收成分:O2、O3(紫外线区),H2O(红外线区),CO2、CH4、 N2O等。 • 特点:选择性,λ<0.29μm的紫外线几乎全吸收,可见光几乎不吸收, 红外区则有很多强吸收带。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比例很小,约占19%, 因此太阳辐射并非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但是,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 红外辐射,8×103nm~13×103nm波段除外,该波段即所谓的“红外窗口 (IR Windows)”。 • 大气 各成分的吸收光谱(见教材P40)
Il
*
2hc2 5 hc / klT l e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