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论文题目:浅析倪拗拗性格中的黑色情结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中文091班姓名:刘英学号: 0709111172011年11月4日浅析倪拗拗性格中的黑色情结刘英(文学院中文系,学号070911117)摘要:先锋女作家陈染的“边缘化”写作的代表作品《私人生活》,是一部精神自传,从哲学和心理角度塑造了倪拗拗这一“另类”的人物形象,现实的世界容不下她,她也不容于这个世界,在矛盾冲突中,她呈现出叛逆的外表,而内在却是孤独的,在自己的幻境里充斥着阴郁的死亡意识,她的青春年华有挥之不去的黑色情结。
关键词:精神自传;哲学;心理;叛逆;孤单;死亡意识法国诗人波亚诺曾经说过:世界上再没有比“真”更美的东西,唯有“真”才是最可爱。
真诚、真实、真挚都是人类所需要的,但有的人将它们“丢弃”,而有的人又将它们“拾起”,最可贵的是那样一种人,一直将它们“保存”在内心里,甚至为了它们,不惜背叛世俗社会,倪拗拗就是这一类人当中的一个代表。
一、现实生活的叛逆女“黑色是一种冷,一种排斥,一种绝对;黑色甚至是否定,是拒绝,是抗议;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流、不睦群、不妥协以及愤世嫉俗的反骨和叛逆。
”“黑,是青春的颜色”、“《私人生活》是我‘黑色’的产物。
”[1](p.1)陈染在她的代序中如此写,虽然作者跟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上不一定一致,但是作品是由作者写成的,其中的人物当然寄予了作者的情感,可以说,倪拗拗就是有着强烈的“黑色情结”的叛逆女。
倪拗拗将她的胳臂爱称为“不小姐”,把腿叫做“是小姐”,即她的身体是“不是小姐”,但是“我觉得它更经常地只代表着我的肢体,而不代表我的意志。
”[2](p.6)很显然,倪拗拗将身体和意志分开来看待,沉迷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忽视“肉体”。
纵然不是天才,人思考的多了,也就会越来越真实。
“天才所以伴随忧郁的原因,就一般来观察,那是因为智慧之灯愈明亮,愈能够看透‘生存意志’的原形,那时才了解我们竟是这一副可怜相而兴起悲哀之念。
”[3](p.10)首先,倪拗拗对父亲怀有敌意,不满意父亲的所作所为,因为父亲高高在上的权威,不仅送走了“我”的狗狗,还赶走了“一只眼睛的奶奶”,都是“我”和母亲身边的人,与父亲“唱反调”的人。
倪拗拗对于奶奶的离开很伤心,感觉“她哭的时候,为了不和她一起伤心,我就专注地留心观察她的那一只瞎掉的眼睛,我发现那只眼睛从未流出过泪水。
”正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撕裂开给人看”,只有瞎掉的眼睛才不会流泪,与其说不会,不如说“想流而不得”,比流出泪水来更悲剧。
这样的分离,是因为父亲,“父亲的粗暴、专制与绝对的权势,正是母亲、奶奶和幼年的我,自动赋予他的,我们用软弱与服从拱手给予了他压制我们的力量,我们越是对他容忍、顺从,他对我们就越是粗暴专横。
”谈及父亲,除了血缘关系以外,相对来说,他是一个男人,而母亲、奶奶和我是女性,父亲的粗暴专横,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男权意识”,长久以来都占据着主导地位,男女地位不平等。
“我”之所以叛逆,是因为从心底里开始厌恶这样的不公正的男女关系,并且表现在行为上,“我急速转身,拿起剪刀,直奔我床上的毛料裤子,对准平展展的裤腿就是一剪子。
”在这里,毛料裤子显然是父亲的“替代物”,倪拗拗剪裤子是发泄对父亲的不满,相比之下,母亲就很显得手足无措,害怕父亲的责备或是会引起争吵。
正如叔本华在曾写道,女人对丈夫往往有一种高度的忍耐力,女人很少表现强烈的悲哀,欢喜和其他强烈的力量,所以她们的生活在本质上来说,无所谓比男人幸福或不幸,她们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
时代在不断进步,女人的地位或是思想也在提升,如果说母亲那代女性任然是父权下的“牺牲品”,倪拗拗从幼年就开始觉醒,思索女人真正的社会地位。
除此之外,倪拗拗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生,她的成绩是优异的,但却是一个“带菌者”。
对于T老师交代的“造假”任务,别的学生都很顺从,只有倪拗拗不听话,“如果我不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起码我可以不去说违心的话。
宁可独自一人,没有同伴。
”[4](p.44)作为一个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人,倪拗拗无法忍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也不想去做有违自己心意的事,这些是人人都想做到的,却没有人能够成功地做到,以至于长久没有人愿意这样来处事,一旦有人想回归“原始的淳朴”,反而会被视为“叛逆”,不懂得规矩。
“一个人身处在一个破碎的外部世界中,如果她不能及时地调整内在的和谐与完整,她就会和外部世界一同走向崩溃,她自己也会支离破碎。
”因为叛逆,所以不合群,因为不合群,所以孤单。
二、沉迷于心理“幻境”的孤单女郎“如果移到楼下的花坛里去,它们虽然能够汲取更宽更深的土壤里边的营养,但是,它们必须每时每刻与众多的花草植物进行残酷的你争我夺,而且必须承受大自然的风吹日晒;而在我的阳台上,它们虽然可以摆脱炎凉冷暖等恶劣自然环境的摧残,但它们又无法获得更深厚的土壤来喂养自己。
”[5](p.195)的确,在倪拗拗的人生观中,自认为不习惯竞争,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在她的眼中都是“不和谐”的,这一方面透漏她的纯真,另一方面也显露她的孤单脆弱。
她不去竞争,对人群又恐惧感,不太会交际,总有一种逃避感。
因而时常与自己作伴,此外就是邻居禾寡妇。
与自己作伴的倪拗拗,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沉迷于“幻境”是常有的事,这在一般人是不可想象的。
“昼梦是幻想的产物”[6](p.70)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倪拗拗就给人一种恍惚的精神失常的感觉。
“或者,走着走着,身边的人群慢慢地坍矮下来,恍惚之间,人群的颜色一点点变得黯淡,原来直立的躯体呈现出卧倒状,灰乎乎的。
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的人群其实是一群人形的狼,我一直都走在狼群里却不自知。
我感到恐惧,因为我发现,我既不能形单影只只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也不能变成一只母狼------”将周围的“人”视作“狼”,这不是简单的比喻,而蕴含着深层次的隐喻色彩,首先“我”是不合群的,在“我”看来,“我”是人,而周围的是“狼”;其次,对于人来说,狼是会产生攻击性威胁的生物。
换句话说,“我”对人群有着深深地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产生自内心深处。
“与群体融为一体的快乐,是我永久的一种残缺。
”[7](p.45)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对外界进行排斥,却不是没来由的,“一个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这种经验是创伤性的。
”[8](p.216)倪拗拗的父亲是男权的代表,在他的“统治”之下,母亲等是甘愿忍受的,这对于她来说则是不能接受的,她对这样的关系感到愤怒,却又无法将这种状况扭转,自然会将此压抑于心中,如果这种“欲望”,想要扭转现实的欲望迫切要找到一个出口,对倪拗拗来说,梦境是一个好去处。
在梦里,或是潜意识里,“我”认为父亲去上班等同于他被警察抓走了,拉到一个永远也不能回家的地方去了。
“记得的梦并不是真事,只是一个化妆的代替物,这个代替物因唤起其他代替的观念就提供了一种线索”[9](p.83),释梦不是关键,从梦中得出倪拗拗的真实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她希望父亲远远离开家就是她内心的想法。
对于类似父亲这样的人,倪拗拗的确是心生厌恶的,但是作为一个女孩及成长为女人的她,对父亲类人物又是需要的。
不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这都无可厚非,但是就倪拗拗而言,“性,从来不成为我的问题。
我的问题在别处——一个残缺时代的残缺的人。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主要是性的欲望,但不是专指生殖的或是生殖器官的快感,而是指一切敏感区的快感。
如果从“性”的角度看,倪拗拗与T老师纠葛是无关乎真情的,只是纯粹的“肉欲”,“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饥渴与肮脏,仿佛是一个被死亡马不停蹄地追赶着的人,浑身困倦疲惫。
”[10](p.111)虽然倪拗拗没有从开始就拒绝,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共同的缺陷,如果要是看透了,也许就遁入空门了。
最后,倪拗拗是与T老师断绝往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没有了对于异性的爱,后来的尹楠就是她真心所喜欢的,叔本华认为,“吸引异性的首要条件是健康、力和美,也就是说恋爱的本钱是青春,这是意志想努力表现出一切个性基底的人类特质的缘故”。
然,倪拗拗想获得的是爱情的那种“真”,不是基于某种目的的真诚才能打动她,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禾寡妇,虽然她是个女人,但是却能够给予倪拗拗所需要的,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的滋养。
因为倪拗拗追求的是真,所以对于裸露的身体没有邪念,只有欣赏,她曾在“幻境”中几次欣赏禾寡妇的身体,甚至于两个女人又身体的接触,这也是倪拗拗的叛逆的一面,因为从男人那里得不到想要的感情,与其向男人“卑躬屈膝”,不如选择“情投意合”的女人。
“就性以成熟的人们而言,对象选择限于异性,凡属生殖以外的满足多作为反常而被禁止的。
------这些限制的措施可能把有正常的性能力者的性兴趣纳入合法的轨道而不受干扰。
但是许多可以许可的异性爱情的唯一出路还是要受法律和一夫一妻制的进一步限制。
”倪拗拗对禾寡妇是有异样的情感的,基于对男人的既排斥又依赖,禾寡妇的感情是相对纯粹的,因而她惧怕失去这个“邻居”,在梦中会看见自己不想看见的事情,即禾寡妇的死。
在火灾发生之前,倪拗拗是知道禾寡妇家的冰箱坏掉的,但是没有提醒她去修理,这个潜在的因素存留于心里,才会做出这样“真实”的梦。
“因为有些意念不愿使心灵安静,有些刺激任对心灵起作用,心灵对于这些刺激,不得不予以反应。
”[11](p.62)外界的事物总是以各种形式“潜伏”在人的心灵的四周,很少有心灵能够完全不受世俗的影响。
因为纷杂的外物,倪拗拗又是一个宁愿与自己交流的人,她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涟漪,这其中最绚烂的是“死亡意识”。
三、火红的死神之舞“黑色的雨珠还是带着一副偏执狂的面孔,在这样一个晴空的傍晚下了起来,用一种及不柔和的,与环绕周身的自然极不和谐的声音垂落。
”对于现实生活,倪拗拗是不适应的,因为她对于“真”的过分追求,使得她在得不到的同时,又失去了许多。
如果说人有欲望,那么死应该算作一种“逃避”类的欲望,只不过死亡代表着结束,“没有哪一种消失会比死亡走得离我们更远,没有哪一种解脱比死亡更加彻底,没有哪一种背叛比死亡所带来的对亲人和朋友的背叛更为深刻。
死亡就是一种不可更改的结束。
”[12](p.47)可以说,倪拗拗的生命里,始终没有摆脱“死亡意识”。
“在上中学时,有一阵整天想着死,并郑重其事地向母亲宣布:“我已经想好了,活着没有意义,我不想再活下去了。
”这一阶段死的欲望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熟人的一个举动或母亲智慧的话语就会将想法打断。
但在她在失去自己的亲人与恋人后,躺在浴室的浴缸里竟想到熟睡的美丽、死亡的美丽,她在半梦幻状态下做好了自己上吊的准备工作。
由此看出,随着人物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主人公对死亡的认识逐步加深,死亡对于“我”不仅有其潜意识的心理定势,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