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史学史分析

西方史学史分析

一、名词解释希罗多德:(约BC482—424)他是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演说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酷爱史诗,仇视专制政体,后被放逐到了雅典,最终在意大利的一个殖民地著述终老。

希约从30岁开始,进行了一次北到黑海,南至埃及,东到黄河流域,西抵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的旅行。

沿途收集了许多史料,最终写成了《历史》这一巨著。

《历史》又称为《希波战争史》,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叙述了埃及、波斯等东方国家希腊城邦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有一些不实之处。

后半部分描写了希波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录较真实,是信史实录,但也有存疑的地方。

《历史》主要使用文学作品、神谕、档案等文献资料写成。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②取才丰富,包括政治、战争、外交等③,具有较强的客观注意态度和求实批判的精神④歌颂民主自由,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⑤重视道德垂训作用,将历史作为教人爱国,提高道德的教材。

⑥世界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属于新史学的范畴。

⑦文笔华美,描写生动。

所以,《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

修昔低德:(约BC456—396)修生于雅典的全盛时期,在思想上广泛吸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

BC431,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修昔低德参军,并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后因安菲波利斯城失陷被流放。

流放期间,广搜资料,用30年撰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该书共8卷,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军事著作。

第一卷写战争的起因,第二到五卷记载十年战争的情况,六七卷记载西西里远征,第八卷记载后两年的情况。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书只记载了BC411年以前的历史。

该书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理智的科学态度②歌颂民主制度和法制的精神③较为深刻的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④开创西方传统史学—政治军事史的先河⑤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并附有大量的演说词。

修昔低德在书中集中叙述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与战争有关的人物事件,将与战争无直接关系的内容排除,体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史学方法,成为研究古希腊军事最权威作之一。

色诺芬:(BC430—350)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早年涉猎多种学问,学识渊博,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与希罗多德、修昔低德一起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学家”。

他倾向于斯巴达的贵族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其著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主要作品有:《希腊史》、《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

其中《希腊史》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远征记》是根据自己在行军中的记录整理而成,共7卷。

书中夸大了自己在远征中的作用,带有一些民族偏见,但是也揭露波斯帝国的腐朽,提高士气,并记录沿途的地理景物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远征记》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

并且公元前5世纪末到4世纪初的希腊史,主要是靠他的记载而保存下来的。

蒂特.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贵族家庭,奥古斯都时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也是罗马三大史家之一。

由于才华横溢,受到屋大维的赏识,所以能泛阅各种档案资料。

其代表作《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简称《罗马史》,共142卷,目前仅保存下前35卷以及其他各卷的残篇。

第1卷讲王政时代的罗马,2—5卷讲共和时期的罗马,6—10卷记录共和中期的历史,11—20卷失传,21—45卷记载共和后期的历史,其他的只存残篇。

《罗马史》具有首创通史体例,能够比较公允的评价历史人物,宣扬爱国主义、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文词华美、描写逼真等特点,但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天命所归”的迷信观念等。

李维的作品文史兼备,是难得的佳作。

英国诗人拜伦说:“李维的历史著作像是生动的画卷”,与西塞罗一样被称之为创建拉丁文文风的三位杰出大师之一。

塔西坨P55塔西坨(约公元55-120)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在政坛上,官至执政官及外省总督等,他一生著述丰富,其代表作有《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录》讨论罗马文风的演变,赞美了共和,抨击帝制,《历史》(《罗马史》)叙述公元68至公元96年的史实,恰好就是罗马帝国第2王朝弗拉维王朝的历史,他身处的那个时代,记载内容是当代史,可靠性强,基本上是信史实录,共12卷,保存至今只有前4卷和第5卷残篇。

其对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编年史》记载了公元14年至公元68年罗马历史、是朱尼亚•克劳狄王朝(罗马第一个王朝)的历史内容比前一个作品早,但写作时间晚些,其几乎涵盖了整个罗马1世纪的历史,共16卷,保存至今只有9卷;《阿古可拉传》是他为岳父写的传记,很多篇涉及不列颠的历史,也是早期研究不列颠早期风俗民情的重要文献;《日耳曼尼亚志》记述了日耳曼民族的起源、分布地区和风俗习惯。

《编年史》、《历史》材料部分来自他个人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公共记录,部分来自巴苏斯、老普林尼等人。

在作品中旗帜鲜明的揭露了元首的伪善,反对元首制,被誉为“暴君的鞭子”。

《编年史》用连续的时间观念解释罗马帝国从共和制到帝制的转变。

塔西坨的作品有2个特点:(1)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尤其反对暴君专制;(2)文笔简洁、紧奏、有力、逻辑,逻辑性强,具有哲学的眼光。

塔西坨的学术思想有三:一是反对暴政,在《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录》谈论罗马帝国演说术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他认为是在那个文网日密,人们言论自由受到限制。

其《历史》、《编年史》尤其体现了这种反对暴政的主题思想。

二是歌颂共和,在思想上,塔西坨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

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

三是痛恨暴君,塔西坨认为这个充满罪恶的暴虐时代,其源于帝制,在于暴君的统治。

因此,他把对专制政体罪恶的暴露,全部集中到帝制,尤其是他经历过的几个皇帝。

我们认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坨写作态度严谨,是斧头求是精神的史学家,但他将早期罗马帝国写成一切罪恶的渊蔽,是失之偏颇的。

迄今为止,塔西坨的历史著作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波里比阿波里比阿(公元前201-前120 ),希腊中部麦加罗城人,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他生活在罗马人到处征讨兵戈扰攘的动荡岁月里,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他领兵抗击罗马人的入侵。

公元前168年比特纳之战中失利,他入质罗马。

但这个“人质”俘虏,因他才学与人品出众,获得罗马政界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小西庇阿的宠信。

公元前他返回希腊,以后不久又来到罗马。

他曾随小西比阿驰骋疆场,因而有各处游历的机会。

其落居罗马16年里,他得以出入罗马档案库,看了许多一手资料。

为他的《通史》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身上体现了希腊与罗马文化最初交流的缩影。

他的著作《通史》记载了公元前218年公元前146年七十多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至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以布匿战争为主线讲述了地中海及各地区的历史,共40卷,保存至今只有前15卷。

他有一套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通史》的史学特色:(1)视野开阔,具有世界通史的眼光;(2)具有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3)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前人的记载;(4)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5)提出了历史学家必备的三个条件,即阅读大量文献和周游各地,亲自考察还有历史应最好由有政治、军事、外交经验的人来写。

他认为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是一位卓越的古代史家,尽管颇具创见,在史学上可谓满腹经纶,但因缺乏文才,其流传不光。

《通史》写得平铺直叙,不够生动,原书有40卷,现只有前15卷,其余各卷只留下长短不一的残篇,实为可惜。

普鲁塔克普鲁塔克(公元46-120年),希腊中部查罗尼亚城人,为希腊语地区的人。

其父为传记家、哲学家。

普鲁塔克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青年在雅典求学,主要学医学、哲学、数学等。

后到过罗马,受到罗马皇帝礼遇,先后任罗马执政官和希腊财务使。

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史学方面,他走遍东西地中海,既熟悉罗马史也熟悉希腊史.他是古典时代著名的多产家,他生平著述宏富,相传有277种之多。

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亦名《传记集》),作者以类相从,用希腊名人配以一个罗马名人,称之为“合传”,其《希腊罗马名人传》及其作者本人都深刻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的时代印记。

《希腊罗马名人传》不仅在史学上开西方史学中历史传记之先河,而且影响后世甚巨。

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国命这部肆意渲染与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读本,被人们争相传阅,风靡一时。

改作适应了那个时代新型资产阶级的需要。

普鲁塔克的妙笔传神的文才,也着实令后世文学家钦佩。

奥古斯丁P78奥古斯丁(354-430),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

母亲是一位基督教徒,而父亲却是位多神教徒。

使他家早期宗教信仰不定。

19岁时接受了罗马式教育后,加入摩尼教,后来到迦太基授了8年的雄辩术,在此期间他逐步对摩尼教质疑。

后来到了米兰,受到基督主教安布罗西厄斯的引导,于387年接受洗礼,归信基督教,被视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396年担任希波城主教直至去世。

他不仅是基督教史学的集大成,也是史学初期的集大成者。

他创立了基督教神学的“奥古斯丁·柏拉图主义”公元430年,汪大伦入侵北非,奥古斯丁在希波城中攻陷中而死,被教会称为“上帝的圣者”、“伟大的教父”。

他是基督教史学的最高权威,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体系,是基督史学的开山鼻祖。

将基督教史学推向顶峰。

他的代表作有《上帝之城》、《忏悔录》。

《上帝之城》是最能体现奥古斯丁史学思想的一部作品,改作在史学上的重要性在于它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

写作《上帝之城》的目的:①抨击异端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归因于基督教的传播②在罗马帝国衰亡之际,寄托自己感叹和对未来的希望。

“神志说”贯穿全线,神志说即用神的意志来解释历史发生过的事和即将发生的事,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改作共22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是前10卷,是论战性质,抨击异教徒异教异端,作者要证明基督教产生前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亡。

罗马人不仅有原罪还有本罪,后来罗马人延续了开国皇帝的罪恶,完整系统的批判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新的天国的出现;第二部是后12卷,集中论述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的历史,他认为上帝创世以来分别创了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选择要拯救的人居住在上帝之城,要毁灭的人居住在尘世之城。

但在末日审判前是合在一起的,教会史上帝之城的体现,末日审判后将要分开。

将上帝之城看成人类最理想的居住。

在《上帝之城》中他实际将人类历史归为上帝之城最终战胜尘世之城的历史观。

奥古斯丁还发展了中世纪的时间观念,而历史时间观念定型决定了中世纪历史写作的基本形式。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认为上帝“在一切世间前,是一切永恒的创造者”奥古斯丁的历史观:第一,人类一切存在形式都来自上帝,上帝主宰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一切现存权威都是上帝所指定的,无论谁若反对权威就是反对上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