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中国农战史研究中政治与学术的关系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回溯近百年来的中国史研究,人们会感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人们过于将历史研究现实化,赋予它意识形态的特性,而忽视了历史本身的性质。
农战史研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上世纪初叶,在辛亥革命浪潮的波及下,太平天国研究一度兴盛,二三十年代短短20年间,出版的太平天国史著作近30部之多,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高度集中的学术论题;接着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将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史研究提到了相当的历史高度,人们简直就将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看做是现实中国革命的直接序幕;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史研究,更将农战史研究装扮成一朵耀眼的明珠,40年问发表论文4 000多篇,出版著作300多部,在史学研究领域形成了趋之若骛之势;改革开放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形成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第二个高潮。
1978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会,成立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并分别于1979、1982、1983、1985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一至四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按照河北大学漆侠先生的划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进入了纵深发展阶段。
而到了8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问题的鲜有提及,随着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迅猛过渡,加之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目标日益迫切,农战史研究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漠。
从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围着意识形态转的现象应该得到改变。
对于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农战史研究来说,今天是到了一个需要认真回溯、总结、清理并使之终结的时代。
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一直延伸进今天的时代,农民问题、农民的历史和现状,是我们认识国情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所以,抛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农战史和农民问题研究等,仍是一个需要深入开掘的领域。
所以,我们今天重提农战史研究。
希望从新的历史高度对之重新审视,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反思的精神,清理以往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以期使被极度冷落的农战史研究,再次成为历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并绽开出比传统的“五朵金花”更为娇艳、也更富有生命活力和科学魅力的史学鲜花。
二、简述史料分类与历史学的关系史料分类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以下简称三分法)。
梁任公在1922年作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讲演时对两种分类法同时采用。
在“说史料”篇中,他将探讨对象分为“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与“文字记录的史料”两大类;在“史料的收集与鉴别”篇中,他又采纳“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说。
提起史料的三分法,不能不追溯到王国维。
他在清华国学院讲课时提出了两种史料及为此应采用的“二重证据法”。
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古史新证》)他所提出的二种史料说,发展到今天,成为广为人们接受的三分法。
二分法是西方史学家们基于西方史料保存状况而提出的史料分类方法。
西方中世纪史学落后,产权意识发达。
史学落后是指西方史学家缺乏处理大规模史料的经验,其史学撰述操于私家之手,私人所收集的材料,受到时空的极大限制,往往以“所见、所闻、所传闻”为史源范围,以时效性强为特色和优势。
产权意识发达的后果之一便是为确保家产、教产而保存凭证,创造凭证。
其中制造文献凭证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历史叙事,交代财产的历史渊源,并过录各种特许状;一是伪造、新造以及保存各种产权文书证明,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大量“原始性”史料留存下来,因此,近代史学家在建立历史科学之时所提出的二分法,便是这一史料遗存现状的反映。
史料二分法虽然是按照时效性原则来操作,但也暗含有一个价值偏向,即原始史料相对而言含有更多的真实性,更加可信,而二手史料则不那么可靠。
因此,这种二分法所蕴含的实践指导原则是:在研究过程中,要尽量地依靠原始史料。
实际上,任何合理的史料分类法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在现有史料遗存的基础上做出的,其次还必须对史学实践中史料的分别利用有指导性意义,最好是能够从根本上反映史料的不同利用价值。
按照这两个标准来衡量,二分法比较适合于中国近现代史,因为该研究领域原始史料异常丰富,但是显然不适合于中国古代史领域,因为那里可以称得上“原始史料”的太少,我们倚为大宗的二十四史,就不能享有这一待遇。
而三分法则适合于整个中国史的研究领域,但由于它过于疏阔,不能反映实质性内涵,对于古代史、现代史的史料主体——文献,没有做出实质性规定,很难对史料的价值作高下之别,因此,在史学研究实践中,也就不能起到指导性作用。
中国古代史学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史学,不仅成果繁富,而且有非常系统而严格的史料分类方法。
《四库全书·史部》按照史书体裁与内容两个标准对史学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子目达十五类之多。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实践中,所控制的史料又远远超过史部的范围,不限于史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范围无穷的史料。
为了处理如此庞杂、来源各异的史料,中国史学家发展出“正史”与“私家记载”的史料二分法。
正史与私家记载的史料二分法,不仅反映了中国史学以官方为史学研究主体的根本特色,而且也是对中国史料类别的本质性表达。
因为这一分类法,虽然是按照撰述主体进行划分,但也暗含有一个指导史料利用的价值偏向,即正史更为可信。
评价史部非正史书籍时,最重要的标准便是:是否可资考证或补充正史之不足。
西方近代史学针对史料遗存情况,以时效性为标准,从根本上将史料分成原始与二手两大类。
虽然前者包含有更高的可信度,但任何史料之真实与否,还需历史学家的最后考订来加以肯定。
与西方史学相比,中国古代史家更早、更大规模地进行了这一鉴定工作,但他们的工作又与今天的史学研究不同,其整理鉴定的最终形式体现于记载。
在历史长河中,往往是这种融高度精细之研究与记载于一体的整理结果,因为具有竞争优势而具有独尊的地位,甚至取代了被整理的更原始的材料。
因此这些正史虽然不具有时效性,却因为饱含史家们的辛勤劳动结晶,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持久性。
正基于此,中国古代史家采取了正史与私家记载之二分法。
比照东西方的史料分类法,异中有同,甚至可以说其精神实质为同,都是根据下述二个原则进行的划分:史料遗存现状和可靠性。
正是在这一共同精神指导下,东西方史家的具体操作模式有异,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今若照搬西方二分法,则我之优势立成包袱,凝结无数史家劳动成果的各种正史因不具备原始性,而丧失其巨大的史料价值。
看来,对于史料分类方法,我们还需要立足于本土资源,继承优良传统,以清代史学家们所采纳的分类法为基础,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史料分类问题。
三、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归属为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历史地理学按其研究对象说,应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类。
从学科的性质来看,前者属于自然科学,后者属于社会科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由人类经济活动而导致的自然地理的变化。
如气候的改变,植被的变迁,河道的迁徙,湖泊的涨缩,海岸线的推移等。
因为这些变化依旧的是照自然规律进行的,所以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其它有些不是因人文活动而发生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变化,如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水文要素的变动,河道河口的变迁等,本属于地貌学的研究课题,但如果这些变化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比较显著的差异和影响,也属于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任务。
至于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它包括:以研究工农业的分布、变迁,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水陆交通的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经济地理;以研究历代疆域、政区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等为内容的历史政治地理;以研究集镇、城市等聚落的兴衰为内容的历史城市地理;以研究人口及民族分布于迁徙为内容的历史居民地理;以及以研究边疆地区等为重点历史区域地理;以研究历史时期战场、关隘、城防、烽燧以及长城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军事地理。
近年来葛剑雄提出了历史人文地理应包括狭义历史人文地理和广义历史社会地理,以上例举的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学科皆属于广义历史人地理。
而狭义历史人文地理,主要包括,历史风俗地理:历史时期居民的方言、民族的民俗及民风等。
历史文教地理:历史时期的教育、人才及社会学风状况等。
历史宗教地理:历史时期的居民信仰、本土和外来宗教等。
此外,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主要包括文字史料文献和历史地图)研究也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四、中文电子数据库在历史学中的使用方式和作用对于历史研究工作者来说,通过数据库快速、及时地获取数字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与相关研究信息,不仅能够提高科研效率,而且可以及时追踪国内外研究最新动向,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
显然,数据库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而又快捷地查询文献资料的法宝,是网络时代进行学术研究应该熟练掌握的研究手段。
通过全文数据库收集已有的电子图书、全文期刊文章和原始文献,可以方便、快捷地拓展文献资料范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方式电子图书(E-book)也称数字图书,是以数字形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读者通过阅读终端进行下载的数字化书籍。
超星数字图书馆具有浏览、检索、在线阅读、下载、入书签、记读书笔记和发表评论等功能。
检索结果可存盘、打印。
该馆收有全国各大图书馆、各大出版社的全文数字图书52万册。
除与历史学相关的书籍之外,其文史资料和档案收藏对史学研究人员最具吸引力。
超星的文史资料图书馆收录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革命史资料、工商经济史料、人物事件专辑、文史资料选辑、文史通讯、纵横;各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文史资料。
国家档案文献库收藏有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馆藏重要档案文献。
内容包括自明清至1995年期间最有权威性的150多万页重要档案文献资料。
全文期刊数据库因为能适应人们快速、准确地查找某个主题完整信息的需求而深受用户青睐。
由于全文数据库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全文期刊数据除个别例外一般只回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因此,目前只能作为传统纸本资料的补充资料来源予以使用。
国内最常见的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当属“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对国内公开出版的3000余种报刊上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献,按学科领域或专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整理加工和编选而形成的系列专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