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九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九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三)、实验验证
1941年 勒温:挫折同破坏性 的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
马利克等人1966年 :挫折增 加了人们造成别人痛苦的 侵犯性
人们保持着对于侵犯行为的 控制,并要求使自己的侵 犯行为得到合理解释
(四)、“武器效应”
伯克威茨1978年 提出:挫折导 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 犯的情绪准备状态,侵犯行 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 的影响
第九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Shirley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侵犯的实质 第二节 侵犯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第四节 减少侵犯的方法和途 第五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第一节 侵犯的实质
一、什么是侵犯 二、侵犯——挫折理论 三、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
伤害行动
实际造成伤害的行为 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伤 害 意图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侵 犯,必须考虑到行为者的 动机,即行为的意图
社会评价
与其他有意伤害 行为不同,侵犯是社会 所不允许的
(二)、侵犯与敌意
侵犯:法律上,一切可能造成身体、 精神伤害,并不为社会许可的行 为
许多语言的侮辱、中伤、欺骗都没 有造成法律所规定的严重的、明 显的伤害后果
习惯上,人们将这一类非身体接触 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归为 敌意
(一)、责任扩散实验
(二)、干预模式
(一)、责任扩散实验
1、房间充烟 2、遭难女士 3、罪行作证 4、癫痫发作
在癫痫发作实验中的干预与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
被试全部 人数
癫痫发作结 束时反应的
百分数
曾有过 反应的
百分数
干预发出 的时间
(秒)
2人(被试与不幸者 )13 3人(被试、不幸者
与其他一人) 26 6人(被试、不幸者与
各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支 持不同,儿童对于这些行为的 价值知觉也不同。对于受到奖 励的行为,儿童也知觉成更有 价值,因而倾向于保持这些行 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
班杜拉:行为的获得与行为 的表现是两回事,通过是 否有某种行为去判断是否 学习到了一种行为是错误 的
1961年:通过榜样的雷同行 为,儿童就可以学习到侵 犯
一、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在人们自我意识正常 的情况下,侵犯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 人有价值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行为的 预期代价超过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则 行为就会被抑制
动物学家艾泽林1967年 :疼痛攻击实验 (獾)
心理学家将获取需要满足所要付出的代价 称作反向动因
社会控制不是减少侵犯的根本方法 最终解决:使个人的侵犯性得到改造
津巴多,1969 :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 下攻击性明显增强
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 平越低,就越倾向于 忽视他人的痛苦、利 益和幸福
第四节 减少侵犯的方法和途径
宣泄 移情能力培养 成熟个性的培养
第五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二、拉塔涅和达利的干预模式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其他四人) 13
85
100
52
62
85
93
31
62
166
(二)、干预模式
(1)“注意” (2)解释 (3)决定 (4)选择 (5)履行
注意 发生 的事 件
我把 它解 释为 应急
事件 吗?
这是 我的 个人 责任 吗?
所需 要的 助人 形式 是什 么?
应做 什么 来履 行自 己干 预的 决定 ?
不需要行 动
最大区别:是否具有明确的社会规 范限制
(三)、侵犯的普遍性
经济发展与暴力 和犯罪之间并不成正 比例变化
二、侵犯——挫折理论
(一)、最初理论观点 (二)、理论的修正 (三)、实验验证 (四)、“武器效应”
(一)、最初理论观点
多拉德等,1939年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的”
二、去个性化的避免
费斯廷格等人,1952年
去个性化:个人自身同一性下降,自我 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津巴多: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 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 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 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 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 抑行为外露的阈值将低,使人表现 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 的侵犯行为增加
伯克威茨等人1967年 的实验: 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
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 象称作“武器效应”
三、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 都赞同,学习是侵犯的 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 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 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
(一)、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
沃尔特斯1963年 :通过奖 励儿童的侵犯行为,可以明显 增加儿童对于侵犯性行为方式 的运用
让别人处 理
社会作用力论
拉塔涅,1981年 “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
个体产生的任何影响” 社会作用力理论就是有关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 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 品质因素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
三、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监狱模拟实验 1979年,两位以色列社
会心理学家发现:大 学生在群体中倾向于 比独自一人时有更多 的攻击性
四、大众媒介
社会学习观点 暴力色情宣传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二、去个性化的避免 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特异性的唤起水平,也会改变人们的侵 犯性
派因罗德1983年 : 1、引发人们的性唤起; 2、引导人们错误理解性侵犯受害者的
反应 3、直接增加人们的侵犯性,尤其是对
女性 侵犯性的增加 对性侵犯社会危害的曲解 以及性侵犯幻想的激发
二、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道德的实质:强调个人 与他人的关系,考虑 到他人的利益
(三)、去学习与再学习过程可以
减少侵犯
社会学习论者认为,行 为既可以习得,也可 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 改变或消
班杜拉1965年 替代强化:类同效果
第二节 侵犯的影响因素
一、情绪唤起水平 二、道德发展水平与自
我控制 三、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四、大众媒介
一、情绪唤起水平
总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侵 犯行为
1、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 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 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
3、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 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 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二)、理论的修正
米勒1941年 认为挫折也可以 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 后果,挫折并不一定 引起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