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第四节冲突与合作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
(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
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
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
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
(2)让步。
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
(3)逐渐回报策略。
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
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
(4)中间人调解。
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
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
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
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
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合作的协商理论:由考默利达和契科夫提出。
按照这一理论,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结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
个体或群体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他们希望建立能产生最大期望结果的关系。
最可能赢得胜利的联盟最有可能形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直接交往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测量法是用来测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
人际吸引是人们之间发展亲密关系的基础。
遵循着强化、联结和社会交换原则。
第8章团体心理与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只是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作用及互动范围要小于群体,但与群体相比,团体对我们的影响更直接。
第一节:团体的基本特征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答:①团体使个人心理上具有归属感。
②团体使个体具有认同感。
③团体的社会性支持力。
总之,团体在知、情、意三个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
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加以约束,而只是规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
团体规范存在于一切领域中。
团体规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持团体的一致性。
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
③规范的负性作用。
凝聚力:指使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力量。
凝聚力的决定因素:(1)正性力量。
凝聚力最主要的正面力量来自于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吸引;其次,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动机也受团体的作用所影响;第三个因素是团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
(2)负性力量。
负性力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团体内的沟通使团体活动本身呈现出规律性,这些规律表现在:①发言的不平等性;②领导的主导作用;简单的口语行为成为决定领导者的重要因素。
③沟通网络。
第二节团体领导者领导的主要作用是他的社会影响。
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人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把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影响团体行为的人称为领导者。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团体的领导者可分为两类: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
任务型领导:这种方式的领导关心的是团体目标的达成-使团体成功地完成任务。
他们给团体提供意见、建议与信息,并控制、塑造、指导与组织团体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社会型领导:他们着重于团体互动中的社会与情绪方面,看重团体的快乐与和谐,关心成员的心理与情绪,善用幽默化解紧张,并经常鼓舞团队的士气,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布莱克和莫顿用管理方格图的形式加以表现,该图以关心生产为横坐标,关心员工为纵坐标。
管理方格图:(1,1)-无为而制式的管理;(1,9)-乡村俱乐部式管理;(9,1)-权威型管理;(9,9)-团队管理;领导方式最典型的研究有两个:一是勒温(1939)等人的民主与专制模式研究;另一个是费德勒(1981)的权奕模型研究。
△◎费德勒模式:首先把领导者先分为工作领导和社会领导。
那些以团体目标为重、不重视成员间关系的领导被称为工作取向领导者。
其次,工作取向的领导者在很高或很低的控制情境中对增进团体生产率最有效。
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对那些领导者有中度控制的情境最有效。
所谓中度控制指领导者能与成员融洽相处但工作难度高,或者领导者不受欢迎但工作容易。
第三节团体动力学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有时他人的存在也起抑制作用,从而使个体的作业水平降低,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团体情境为什么会对个体的行为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呢?查荣茨(1965)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明。
在于任务类型,简单的促进;复杂的抑制。
查荣茨(1965)提出:他人存在,可增加个体的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起促进作用;但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增加反而会破坏其行为。
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的观点,他人对个体的总影响力决定于他人的人数、社会力量的强度与影响的直接性。
震脑术:奥斯本提出,还制定了震脑术的几个原则(①禁止批评他人;②鼓励自由想象;③鼓励多样化;④寻求整合与改进。
)社会懈怠:黎格曼把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对社会懈怠的解释?(为什么他人的存在有时会产生社会促进,而有时又会表现出社会懈怠呢?)拉坦纳对此作了说明。
第一,他认为社会促进或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中;第二,认知过程也影响了社会懈怠;研究者认为增加个体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有助于社会懈怠的克服,哈肯期研究表明,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并且个体自己对团体有特殊贡献时,社会懈怠现象会降低。
团体极化: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
这种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就是团体极化。
团体决策为什么会产生极化现象?系统解释由克罗特(1986)做出,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促理了这种冒险性:①团体责任分担,由于人多了,每个人的责任降低;②团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③成员的领导者冒险信息促进冒险;④竞争性的团体气氛鼓励冒险;⑤冒险体现价值的观念促进了冒险。
社会传染:1896年,黎朋指出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与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团体。
即使当有的成员作了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仿效他。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传染。
去个体化: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
社会学家津巴度(1970)把群众中的上述现象称为去个体化,专指在群众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
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群体行为敏感度的增加。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个体匿名性和自我意识丧失所造成的。
第四节从众与服从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团体其他成员行为相一致的现象。
团体压力可能是想象的,指个全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就会受到惩罚。
在缺乏实际依据的情况下,个体强烈地赞同别人的判断。
这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①他人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他人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别人也许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依照别人的方式行事,我们可获得一些知识。
②我们为了得到社会支持、避免非难而从众。
与此有关的主要是害怕偏离,害怕被他人视为偏离者是所有社会中均存在的一种基本的从众因素。
我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异端,而希望与大多数人相同;我们希望团体喜欢我们,善待并接受我们。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包括团体因素和个体承诺两方面。
(1)团体因素。
包括三个方面:团体凝聚力(因为凝聚力指的是所有使得人们觉得自己是团体一分子也愿间继续呆在团体内的力量总和,面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团体一致性和团体规模。
(2)个体承诺。
服从:是在社会压力下个体所表现出的另一种不同于从众的行为反应。
这种行为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服从的经典研究者:米尔格拉姆。
服从与从众一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服从还包括人们对团体规范的服从,当团体明确规定人们必须怎样做时,即使个体内心不愿决,但也不得不按团体的要求行事。
影响服从的因素:他人的权威性、奖励惩罚与威胁以及他人的期待等。
增加服从的技巧-“脚在门槛内”:这种方法先使个体对较小的请求表示同意,一旦他同意较小的请求时,他就可能同意更大的请求,这就是所谓的“脚在门槛内”技巧。
对这一技巧的有效性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解释认为人们一旦同意小要求,就对该主张产生参与感与承诺感。
这些因素均可能使个体顺从未来大的要求。
第二种解释认为这与个体自我形象的改变有关。
接受小要求改变了个体对自己及行动本身的态度,这种改变减少了他对以后类似行为的抗拒。
有时,这种技巧反过来实施也有效,即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之后再提出一小的要求,也可使服从行为增加。
“脚在门槛内”及其相反策略的差异:“脚在门槛内”的反策略要在大要求被拒绝后立即提出小要求才有效,也就说,两个要求必须要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而“脚在门槛内”效果要在两要求不那么接近时才发挥作用。
第九章社会心理学与现实生活第一节偏见偏见:是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