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和传热学
3)通过包壳(圆筒壁)的热传导 38
4) 堆芯冷却剂通道内的换热 燃料裂变所产生的热量,主要
通过元件的包壳传给冷却剂—— 对流换热。
Z
t0
tu
tg
tw tf
牛顿冷却定律
燃料包壳外表面热流密度(W/m2)
q h(Tw Tf ) hf
T
燃料芯块
包壳
表面传热系数
冷却剂主流温度℃
燃料包壳外表面温度℃
传热过程的总热阻等于各局部热阻之和,为了减少总热阻 首先就应减小局部热阻中最大的。
例如两侧分别为蒸汽和空气的金属管壁,若空气侧的换热
系数h1=30W/(m2·K),蒸汽冷凝侧的换热系数h2 =5000W/(m2·K)。 一般金属管壁的导热系数较大,管壁较薄,所以管壁热阻常可忽
略。传热系数 h2增大一倍,k的值仅由29.82增大到29.91,
tmin
37Biblioteka 3.7 堆内传热过程1)核燃料元件内的热传导
裂变能主要产生于核燃料 元件内部,燃料元件的长径 比很大,因此可忽略轴向传 热,核燃料元件可看成是带 内热源的仅存在径向传热的柱状固体:
2)燃料芯块与包壳之间间隙的传热 没有内热源的薄层,热量通过这个充气的间隙主要是靠导热。
这个间隙虽然很薄,但它引起的温度一般可以达到几十甚至几 百℃,要对间隙热导进行精确的计算是很困难的。
表面传热系数是众多因素的函数:
h f (v, tw , tf , , cp , , , , l, Ω)
一些表面传热系数的数值范围
对流换热类型
表面传热系数 h /[W /( m2K])
空气自然对流换热
1~10
水自然对流换热
100~1 000
空气强迫对流换热
10~100
水强迫对流换热
100~15 000
管径突变)时,引起能量损失 h j
与流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5
2.5 层流和紊流
判别准则 无量纲数Re数 圆管内流动 Re<2 320 层流
Re>2 320 紊流
104 Re 2320 过度流 Re 104 旺盛紊流 6
2.6 管内流动沿程阻力损失
1) 层流
hf
l d
cf2 2g
64
Re
达西公式
理想流体运动:总机械能守恒;
粘性流体运动:流层间的摩擦阻力会消耗机械能,因此,
近似为1
总机械能将沿流程减小。 单位质量流体从断面
z1
p1
1cf21
2g
z2
p2
2cf22
2g
hw
1-1到2-2消耗的机械 能—流体能量损失。
沿程损失—摩擦阻力引起的能量损失与流程长度成正比 h f
局部损失—流体流经局部障碍(如:管接头、弯头、闸阀、
传热方程
面积m2
Φ Ak(tf1 tf 2 ) Akt
传热系数[W/(m2·K)] ——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 单位温差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转递的热量,与涉及物 体的物性、流体流速等与过程相关因素有关。
关键——k及Δt
28
2.传热的强化(削弱)
强化传热就是应用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去增强传热效果: 增大传热面积; 增大传热温差; 最本质的是设法减小传热总热阻、增大传热系数。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的宏观特性,忽略流体的分子构成,把 它看作一种连续性的介质,认为其中没有任何间隙。
★ 流体的粘性
流体与固体壁面相接触,会粘附于固壁表面。 相邻两层流体作相对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阻力。
动力粘性系数和运动粘性系数
2
动力粘性系数 的大小与流体的种类、温度以及压力有
关。但压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只考虑温度的影响。
圆管层流的沿程损失系数与雷诺数成反比。
2) 紊流
7
2.7 局部阻力损失
hj
cf2 2g
8
9
10
11
12
2.8 蒸汽发生器一次侧阻力损失 1)沿程阻力
2) 局部阻力
A) 由进口接管至进口水室,通道截面
突然扩大的局部阻力;
4
3
B) 在进口水室内转弯的局部阻力;
2
C) 由进口水室至传热管束,通道截面 1
第二讲 流体力学基础
1
2.1 流体特性
★流体
气体 液体
比固体更易变形与压缩 流体只能承受压力,几乎不能承受拉力
连续介质假设
1mm3水中有3.34×1020个分子,平均经过10-11s,分子就会 从一个平衡位置 转向另一平衡位置,而在一般工程问题中描 述流体运动的空间尺度精确到0.01mm就满足精度要求。
13
第三讲 传热学ABC
14
3.1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
15
3. 2 热传导(导热)
1. 定义: 物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或温度不同的两物体间直接接
触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 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注意:a 必须有温差; b 物体直接接触; c 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发生。
33
增加管程 进一步增加管程和壳程
34
(3) 交叉流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的又一种主要形式。其主要
特点是冷热流体呈交叉状流动。交叉流换热器又分管束式、管 翅式和板翅式三种。
(c) 板翅式交叉流换热器
35
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换热面积作为衡量换热器紧凑程度 的衡量指标,一般将大于700m2/m3的换热器称为紧凑式换热 器,板翅式换热器多属于紧凑式,因此,日益受到重视。
▲液体的粘性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气体的粘性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实际流体都具有粘性,称为粘性流体或实际流体。为了简 化,假想一种没有粘性的流体——理想流体。
2.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单位质量流体的位势能; 是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 又称位置高度或位置水头
位势能与压力势能之和称为总势能; 位置水头与压力水头之和称为静水头
22
Departure from Nucleate Boiling
4)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和物理性质: 内部流动对流换热:管内或槽内 外部流动对流换热:外掠平板、圆管、管束
进口效应; 弯管效应; 非圆截面等
23
tw ts
g
横管与竖管对流换热系数之比:
l/d = 50,
hH 2.0 hV
24
5)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密度、导热系数、黏度、比热容等
单位质量流体的 压力势能。
与一段液柱高度相当,
z p C
又称之为压力高度或 压力水头。
z1
p1
z2
p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3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物理意义:
当均质不可压缩流体在重力场中处于静止时,在流体中的 任意点上,单位重量流体的总势能是常数。也可叙述为:任 意点的静水头均相等。
2.3 连续性方程 —流体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0 C : 冰 2.22 W (m C); 水 0.551W (m C) 蒸汽 0.0183 W (mC)
一些材料在280K时的导热系数
材料名称 银 铜 软钢 不锈钢 木料 石棉 水 空气
/ W/(m K) 415.0 380.0 45.0 19.0 0.17 0.17 0.60 0.026
2. 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公式
表面传热系数:W/(m2K)。
hA(tw tf )
q h(tw tf )
对流换热的核心是如何确定h及增强或削弱换热 研究对流换热的方法:
(1)分析法;(2)实验法;(3)比拟法;(4)数值法
19
3) 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边界层概念:当粘性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会形成速度梯 度很大的流动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也会产 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边界层(或称热边界层) 边界层在壁面上形成和发展过程 由层流边界层过渡到湍流边界层, 但湍流边界层紧靠壁面处,粘滞力 占绝对优势,粘附于壁的一极薄 层仍然保持层流特征,具有最大的速度梯度——层流底层。
20
3.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1) 流动起因 自然对流:因流体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密度差异所产 生 强制对流:由外力(如:泵、风机、水压头)作用所产生
h强制 h自然
2) 流动状态 层流:整个流场呈一簇互相平行的流线 湍流:流体质点做复杂无规则的运动
h湍流 h层流
3) 流体有无相变 单相换热: 相变换热:凝结、沸腾、升华、凝固、融化等
2. 三种类型换热器简介 套管式 壳管式(管壳式)
间壁式 交叉流换热器 板式
混合式 螺旋板式 蓄热式
管束式 管翅式 板翅式
31
3. 间壁式换热器的主要型式 (1)套管式换热器:有顺流和逆流两种,适用于传热量不大或流
体流量不大的情形
32
(2) 管壳式换热器:最主要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传热面由管
束组成,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在外壳内。 两种流体分管程和壳程
只增大了0.3%;
k 1
1
29.82
11 h1 h2
1 30W/(m2
K)
1 5000W/(m2
K)
h1的值由30提高到60,k值将从29.82增大到59.29,提高将近一倍29。
在表面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侧采用肋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 传热效果的方法
30
3.6 换热器的基本概念
1. 换热器: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 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
对于定常流动
qm1
A1cf 1 v1
qm2
A2cf 2 v2
qm
Acf v
2.4 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1)理想流体伯努利方程
z1
p1
cf21 2g
z2
p2
cf22 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