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土壤水动力学到流域生态水文学
从土壤水动力学到流域生态水文学
水热扩散
R N RV RS RV CV EV
c p e 2 e b E S r rs
c s c p T2 Tb r2
能量平衡
R S C S E S
E EV E S
C CV C S
c p e1 eb Ev r1 rc
c v c p T1 Tb r1
土壤 水热迁移
c
T T t z z
c p e b e a E ra
c c p Tb Ta ra
k D t z z z
河 道 蒸散、下渗、壤中流 (river)
流域水文循环系统概念与水文模型的演变
降雨 I(t)
Q(t)
输入 I(t)
响应函数
输出 Q(t)
黑箱模型 概念性模型 分布式模型 代表性单元模型 (REW)
技术 支撑
数字流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 数字高程、流域自动识别和河网编码,基于数字流域的空间 变异性识别与描述;提供流域水文模型所需的信息
蓝水:径流 (可再利用)
气候变化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是水文学前沿和热点
流域生态与水文过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 互作用,气候是二者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气候变化下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必 将促进流域水文学、植被生态学及其他相 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而推动水文学研 究的不断深入。
气候 变化
水文 过程
Rechards,1931
2.3 SPAC 水热传输
2.3.1 土壤中水热耦合迁移
常温条件下土壤水热迁移 常温——土壤非冻结 简化——忽略水汽 、一维 水分
k D t z z z
温度
液相 xw cw λw
c
T T t z z
0.6 0.4
温 度 0.2 距 0 平 ( ℃ -0.2 )
-0.4 -0.6
全球气候变暖
全 球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1.0
温 度 0.5 距 0 平 ( -0.5 ℃ )
-1.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生态水文学在水文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定性→定量 经验→理论 单一→综合、交叉 传统→现代技术(GIS、遥感和计算机模拟)
学科研究方向的背景
教学背景——大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 应用背景——水文学、水资源、农田水利、环境与生态
学科研究的应用背景
水文学——陆地水循环的关键环节:降雨径流及土壤水 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为主的水资源评价 农田灌溉——土壤水的转化与消耗、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生态水文学——陆生生态的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
c I T T LI I t z z t
水热耦合方程
土壤中水和冰混合, 并伴随有相变。
θ
θ
t1
t0
z
T
2.3.2 SPAC水热传输
SPAC系统概念 SPAC——Soil Plant Atmosphere Continuum, 1965, Philip
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
2.2 土壤水势与土壤水分运动
2.2.1 土 壤 水的数量、形态和能量 土壤水的数量
土壤含水量(率)——重量、体积
W Mw M Ms 100% 100% Ms Ms
土壤水的形态
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Vw 100% V
土壤水的能量——势能——土水势
四水——大气水 土壤水 地表水 地下水 五水——降水 土壤水 地表水 地下水 植物水
地下水
转化的观点,机理的认识
2.5.1 水文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均 衡
P I G
ET P—降雨 I—渠灌 G—井灌
地下水均衡 μΔH = P + I – (1-) G – cE0 ± Q
αP βI λG
• 连续体 • 驱动力——水势
q = - △ψ1 /R1 = - △ψ2 /R2 = - △ψ3 /R3 = - △ψ4 /R4 阻抗 容抗
Transpiration 大气 -500 bar
叶 -15 bar Evaporation
根 -3 bar
土壤 -0.3~ -1.0 bar
2.3.2 SPAC水热传输
水循环是一切水问题的科学基础,生态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是流域 水循环的关键环节 绿水:蒸散发
流域水循环决定水资源,影响生态系统; 粮食生产和植被生态维持是水的主要社会与生 态服务功能,也是“绿水”的主要消耗方式;
(不能再利用)
人类活动(如灌溉和水土保持等)直接影响生 态、水文及水资源。
硝化 — 微生物作用下的氧化,NH4+→ NH3-
反硝化 —微生物作用下的还原,NH3- →N2,NO2 (一级动力学方程) 溶解与沉淀 吸附与解析 — 平衡吸附、动力吸附 (一级动力学方程) 可动水体与非可动水体间的质量迁移
化学动力学反应方程 X+Y→Z Z/t = kXnYm Z/t = kXn n=0、1、2
SPAC水热传输模拟
Rn
大气
c
λE
Ta
ea ra r1 rC
大叶模型 三个介质 土壤 植物(叶) 大气 两个介面 土壤-植物 植物-大气
Rv
冠层
cv
λE v
T1
ra r1
Tb
eb
e1*
cs
土壤
G
λE s
Rs
r2
T2
r2 rs
e2
水汽压
显热 潜热
温度
2.3.2 SPAC水热传输
SPAC水热传输模拟模型
G
cE0
△H
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井灌入渗补给系数 潜水蒸发系数 给水度
= Pg / P = Ig / I = Gg / G c = Eg/E0 μ
地下水均 衡参数
机理上是土壤水的饱和-非饱和流
潜水蒸发系数 c =Eg/E0 =(1-H / Hmax ) n
给水度 μ =h / △H
对 流: q c 弥 散: Dsh c/ z 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源汇项:S c 液相以外的动态贮存:cs
2.4.2 土壤溶质迁移转化行为
土壤中溶质迁移转化的基本行为 (物理、化学、生物)
根的吸收 — 根的密度、离子浓度差(竞争方程) 挥发 — 在土壤表面以气态形式的损失 降解 — 如农药的水解与微生物的降解 c=c0e –kt、半衰期 ti/2=o.693 / k
生育阶段
干物质生产
干物质分配
2.5.3 生态环境——自然生态耗水、水土环境污染
水土环境污染
面源污染与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降雨径流,污染物迁移转化
生态植被耗水
自然、人为→土壤水环境→自然生态植被
生态植被耗水
河道地表水
土壤水 地下水
2.6 土壤水动力学在流域水文模型中的应用
流域水循环过程 大气 (atmosphere) 树冠 (canopy)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θ
2.2.2 非饱和土壤水流动基本方程
达西定律:
q kψ
基本方程
连续方程:
q t
k ψ t
k D D D t x x y y z z z c m
2.4 土壤中溶质的迁移与转化
2.4.1 土壤溶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
土壤溶质迁移转化的研究背景
环境问题 —— 面源污染 (化肥、农药等) 土壤盐碱化
土壤溶质迁移基本方程
c cs c qc Dsh v. SC t z z z
c
m m m m k m k m k m k m z y z t x x y z
d d m D k c
从土壤水动力学到流域生态水文学
From soil hydrodynamics to eco-hydrology
楊大文 清华大学水利系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yangdw@
本讲内容
1、前言 2、土壤水动力学的发展
3、流域生态水文学的发展
4、水文学研究方法
5、小结
1. 前 言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源,2005.8
黄河源,2005.8
黄河第一弯
黄河龙羊峡水库,2005.8
西宁市,2005.8
西宁市,2005.8
郑州黄河大桥,1990s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与自然界斗争的历史。 防治洪水、开发灌溉、航运、水力发电、城市供 水等,人类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在科技高度发 展的现代文明时代,人类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水 资源危机。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几乎变成了一条 干涸的内陆河。
生态 过程
2. 土壤水动力学的发展
2.1 概述 2.2 土壤水势与土壤水分运动
2.3 SPAC 水热传输
2.4 土壤中溶质的迁移与转化 2.5 土壤水问题应用研究
2.1
概 述
科学 学科 学科分支
流体→液体→水→土壤水
流体动力学→水动力学
→多孔介质水动力学→饱和流、非饱和流 →土壤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土壤水动力学) Darcy’s Law, Richards equation 1856 1931 学科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