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二 第一讲 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试题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二 第一讲 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试题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专题二第一讲地质循环和地质
作用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福州调研)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⑤
C.③ D.④
解析:第1题,此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从图中可以看雅丹地貌的岩石具有岩理结构,应为沉积岩。

图中①是岩浆,②是侵入岩,③是喷出岩,④是沉积物,⑤是沉积岩,⑥是变质岩。

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⑤。

答案:1.B 2.B
(2011·广州调研)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
A.从变质岩到岩浆岩B.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从岩浆岩到沉积物D.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解析:第3题,图中①是峡谷地貌,由流水侵蚀而成;②是河口三角洲,流水堆积所致;
③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锥;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

第4题,③图表示岩浆
岩的形成,经①图所示的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在河口地带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图②)。

答案:3.D 4.C
5.(2011·广东高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

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为断层。

答案:B
(2011·南京模拟)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6~7题。

6.图示的外力是( )
A.流水B.海浪
C.冰川D.风力
7.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
A.自然环境整体性强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这种外力侵蚀作用以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较为典型,故这种外力是指风力。

第7题,新疆的地形以“三山夹两盆”著名,其中新疆中部的天山可将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南、北疆的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的侵蚀强度存在很
大的差异。

答案:6.D 7.D
(2011·长春模拟)某学校组织野外地质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

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 )
A.C处—流水侵蚀作用D处—流水沉积作用
B.C处—风力侵蚀作用D处—风力沉积作用
C.C处—流水沉积作用D处—流水侵蚀作用
D.C处—风力沉积作用D处—风力侵蚀作用
9.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8题,图中C处为山谷,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D处为河漫滩平原,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第9题,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说明A1与A2、B1与B2山脉原来是相连的,是同时形成的,但随后发生了断裂,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位移。

答案:8.A 9.C
(2011·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及淤泥
A.①④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1.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解析:第10题,由图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麓地带,坡度较小,故①方式合理;乙地位于河流的凸岸处,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故②方式不合理;丙处位于坡度较陡的山坡上,不宜开发为梯田,故③方式不合理;丁处位于山下沟谷处,水土流失严重,故④方式合理。

故应选A项。

第11题,由图可以看出,Ⅰ、Ⅲ处为沉积岩,主要为外力作用所形成;Ⅱ、Ⅳ处分别为断层和岩浆岩,主要为内力作用所形成;故应选D项。

答案:10.A 11.D
12.(2011·北京高考)右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

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形成,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的分析和判读能力。

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岩石岩性坚硬,为花岗岩,长期受海水侵蚀、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影响,逐渐形成了图示景观。

该岩石不能反映出所属热量带,在任何季节都可以观赏。

答案: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太阳光线为正午时的太阳光线,此日郑州达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河流平直并与该剖面垂直。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该地的纬度为________。

(2分)
(2)在下图中画出此日全球昼长随纬度的变化状况。

(2分)
(3)图中河流的流向是________。

(2分)
(4)下列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

(2分)
A.乙地面为阳坡,红壤广布,适合马尾松的生长
B.该地曾发生过岩浆活动
C.该地的自然植被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图中河流不可能存在结冰现象
(5)简要说明图中河谷的形成原因。

(4分)
(6)甲坡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是什么?据图概括其可能的形成原因。

(6分)
解析:第(1)题,由“此日郑州达一年中昼最短”可知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结合该地又在我国境内,由此可计算出,该地纬度为38°34′N。

第(2)题,12月22日,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第(3)题,因河流平直,北半球左岸侵蚀严重,结合图可知该河流自西向东流。

第(4)题,该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说明该地曾发生过岩浆活动。

第(5)题,从图中可知该河发育在断层上,是岩石破碎,流水侵蚀而成。

第(6)题,甲坡较陡易发生滑坡现象。

答案:(1)38°34′N
(2)如下图。

(3)自西向东
(4)B
(5)岩层断裂,岩石破碎,流水沿断层线强烈侵蚀下切。

(6)滑坡。

坡度大,流水侵蚀强烈(断层发育,地壳不稳定)。

14.(2011·南昌调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1)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4
分)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4分)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6分)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为什么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8分)
解析:第(1)题,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区分地形和地质构造。

第(2)题,甲地是岩层受挤压,背斜顶部张裂,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第(3)题,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并且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故为向斜。

第(4)题,乙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且岩层易塌方,丙处为断层,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

答案:(1)谷地(鞍部) 山地背斜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被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质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造成建筑物塌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