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代替GB 15193.1—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本标准与GB15193.1-2003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修订“范围”中受试物的具体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安全性,检验对象包括食品及其原料、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辐照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及食品污染物。
”;——在“术语”中增加“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用于食品的的洗涤剂和消毒剂”和“食品污染物”;——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改为“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内容”,删去四个阶段的划分。
急性毒性试验增加“限量法(Limit test)、上-下法(Up-down Procedure)”,遗传毒性试验删除“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增加“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并明确了试验组合,将“30天和90天喂养试验”改为“28天经口毒性试验”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将“繁殖试验”改为“生殖毒性试验”,增加“生殖发育毒性试验”,将“代谢试验”改为“毒物动力学试验”;——在“对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中:细化“新资源食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用于食品的的洗涤剂和消毒剂”的原则,修改兽药残留的参照方法;——在“毒理学试验的目的”中:将“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分成两条:“90天喂养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在“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将“试验指标的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和“生理作用与毒性作用”合并改为“试验指标的统计学意义、生物学意义和毒理学意义”;将“人的可能摄入量”改为“特殊人群和敏感人群”;“安全系数”改为“不确定系数”。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安全性,检验对象包括食品及其原料、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辐照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及食品污染物。
2 术语和定义2.1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2.2 新资源食品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或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或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2.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涂料。
2.4 用于食品的洗涤剂、消毒剂指直接用于洗涤或者消毒食品、餐饮具以及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设备或者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物质。
2.5食品污染物指在生产、制造、加工、调制、处理、填充、包装、运输和储藏等过程中污染食品,或是由于环境污染带入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
3 受试物的要求3.1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批号、含量、保存条件、配制方法、原料来源、生产工艺、质量规格标准、人体推荐(可能)摄入量等有关资料。
3.2对于单一的化学物质,应提供受试物(必要时包括其杂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纯度、稳定性等)。
对于配方产品,应提供受试物的配方,必要时应提供受试物各组成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名称、化学结构、纯度、稳定性、溶解度等)有关资料。
3.3受试物是配方产品,应是规格化产品,其组成成分、比例及纯度应与实际应用的相同。
4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内容4.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包括霍恩氏法(Horn)、限量法(Limit test)、上-下法(Up-down Procedure)、寇氏法(Korbor)、机率单位——对数图解法、急性联合毒性试验法。
4.2 遗传毒性试验4.2.1 遗传毒性试验内容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内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HGPRT基因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啮齿动物显性致死试验、哺乳动物细胞DNA损伤修复/非程序性DNA合成体外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4.2.2 遗传毒性试验组合一般应遵循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受试物的特点和试验目的,推荐以下遗传毒性试验组合:组合一: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内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啮齿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组合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内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
其它备选遗传毒性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哺乳动物细胞DNA损伤修复/非程序性DNA合成体外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HGPRT基因突变试验。
4.3 28天经口毒性试验4.4 90天经口毒性试验4.5 致畸试验4.6 生殖毒性试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4.7 毒物动力学试验4.8 慢性毒性试验4.9 致癌试验4.10慢性毒性和致癌合并试验5 对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5.1凡属我国首创的物质,特别是化学结构提示有潜在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或该受试物产量大、使用范围广、人体摄入量大,应进行系统的毒性试验,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毒物动力学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或慢性毒性和致癌合并试验)。
5.2 凡属与已知物质(指经过安全性评价并允许使用者)的化学结构基本相同的衍生物或类似物,或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有安全食用历史的物质,则可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是否需进行毒物动力学试验、生殖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等。
5.3凡属已知的或在多个国家有食用历史的物质,同时申请单位又有资料证明申报受试物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断是否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
5.4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用于食品的洗涤剂和消毒剂、辐照食品、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选择。
5.4.1 食品添加剂香料,以及香料生产者协会(FEMA)、欧洲理事会(COE)和国际香料工业组织(IOFI)四个国际组织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允许使用的,参照国外资料或规定进行评价。
,经初步评价后,再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先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经初步评价后,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如其化学结构及有关资料并未提示具有不安全性的,一般不要求进行毒性试验其它食品添加剂,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日容许摄入量或不需规定日容许摄入量者或多个国家批准使用,如果质量规格与国际质量规格标准一致,则要求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
如果质量规格标准不一致,则需增加28天经口毒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考虑是否进行其他相关毒理学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未公布日容许摄入量或资料不完整的,则可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28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试验。
,凡属新品种需要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经初步评价后,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凡属国外有一个国际组织或国家已批准使用的,则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经初步评价后,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应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及毒物动力学试验。
,应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组合、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但若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成分分析,未发现有毒性作用和有较大数量人群长期食用历史而未发现有害作用的新资源食品,可以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经初步评价后,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在提供安全性评价资料的基础上,原则上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28天经口毒性试验。
经初步评价后,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应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
仅在国外个别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历史的微生物,应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已在多个国家批准食用的微生物,可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
,应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90天经口毒性试验。
仅在国外个别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使用历史的食品加工用微生物,应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
已在多个国家批准使用的食品加工用微生物,可仅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5.4.3 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根据可能迁移到食品中的成分(原料本身、降解产物或加工助剂)向食品的迁移量来选择不同的毒理学试验:a)迁移量小于0.01mg/kg(含),应提供结构活性分析资料以及其它安全性研究文献分析资料。
b)迁移量在0.01~0.05mg/kg(含)之间,应提供遗传毒性试验资料。
c)迁移量在0.05~5 mg/kg(含)之间,应提供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资料。
d)迁移量在5~60mg/kg之间,应提供急性经口毒性、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资料。
5.4.4 用于食品的洗涤剂和消毒剂按卫生部颁发的《消毒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要求提供毒理学试验资料。
5.4.5 辐照食品按《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要求提供毒理学试验资料。
5.4.6 农药残留参照GB15670《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进行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247号《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进行评价。
6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判定6.1 毒理学试验的目的6.1.1 急性毒性试验了解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测定LD50,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LD50进行急性毒性剂量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