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八下语文期中测试题

语文版八下语文期中测试题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题(时间:150分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及应用(18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A.狼藉(jí)懵懂(měnɡ)陨落(yǔn)B.蹒跚(pán)赐予(Sì)唾手(tuò)C.拭干(Shì)狭隘(ài)棱角(línɡ)D.差使(chāi)摇曳(yì)山巅(di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你这畜生,我非教驯他一顿不可。

B.在这世界上,谁牟养活她,谁就有权力使用她。

C.这样飘流了六年,终于来到关内。

D.黑心老板不仅摧残着他们的身体,更摧残他们的思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 分)()A.学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利用暑期为孤寡老人义务服务,同学们纷纷响应,争先恐后,她也报名参加了。

B.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莫衷一是。

C.小张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

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胸有成竹地投进好几个球。

D.现在还有一种较流行的理论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和辨识旅途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用遗传解释。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2分)()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在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5.为了增强效果,广告词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对下列广告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③只要您拥有春兰空调,春天就永远陪伴着倾你。

④神仙饮琼浆玉液长生不老,百姓喝莲塘高粱欢乐健康。

A.①比喻②引用③拟人④对偶B.①比喻②设问③对比④对偶C.①比喻②引用③拟人④夸张D.①对偶②设问③对比④夸张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2分)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

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的脱帽。

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

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这位大师答话的意思是7.下面是一则某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报道稿,文中连用5个“战胜”,行文显得单调。

请根据不同的比分,用4个“战胜”的同义词语分别填入括号,替代文中加点的“战胜”,使用词准确又富有变化。

(2分)今天进行的中学生男篮预选赛中,一中队以72比60战胜十五中队,十八中队以68比56战胜()八中队,二中队以98比42战胜()十一中队,三中队以78比77战胜()七中队,二十中队以86比80战胜()上届冠军五中队。

8.用原文填空(4分)①《采薇》一诗直抒胸臆,写出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的一句,。

②喇叭,锁哪,。

③《送别》中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的一句是,。

④《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最能展现童真童趣的一句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在空白处填上原文,将文段补充完整。

(1分)10.《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这本书相传是西汉时期_____整理而成的。

(1分)1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2分)(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_____千里地方:________(2)今齐地方..(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过:____(4)臣之妻私.臣私:_____12.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从齐威王悬赏三等纳谏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齐威王对纳谏抱怎样的态度?(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课中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

请问,这句俗话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2分)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

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18.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答:三、现代文阅读(34分)(一)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9.这段文字中,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时的主要动词是其中写父亲步履艰难的形容词是写父亲来回过铁道时反复使用的一个动词是。

(2分)20.“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能否换成“慢慢”?为什么?(2分)2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分)22.如何理解“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一句?(2分)23.文中两次写到“我”的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24.读了本文,你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感悟?(3分)(二)①为什么唱你时总是不能成声②敕勒川阴山下写你不能成篇今霄月色应如水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25.节中两个“不能”表明了什么?(2分)26.火焚起”意味着什么?(2分)27.万里”、“千年”是从什么角度写长城的?“云”、“树”、“风”有何意味?(2分)28.月色应如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29.不眠的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三)学会谅解⑴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谅解是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谅解是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

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⑵确实,谅解非常重要。

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

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⑶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⑷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

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

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⑸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