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专题复习

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专题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2017.5.23本专题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从考查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知识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

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考点细化高考命题预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重点剖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如下图所示:【强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再如平衡功能,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能清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涵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举例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图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成因分布水平地域分异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低纬和高纬地区水平地域分异从沿海向陆的地域分异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延伸东西方向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陆,干湿度差异很大,即主要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大陆地区垂直地域分异沿等高线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水分条件,热量条件等组合的垂直变化纬度低,海拔较高的山地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即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强调】与垂直自然带相关知识的判断(1)基带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相同的。

(2)“带谱”多少的判断:取决于山地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带谱”越多,反之则越少。

(3)阴坡、阳坡的判断:在垂直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海拔低的为阴坡。

(4)雪线高低的判断:雪线的高低取决于温度和降水。

(5)南北半球的判断: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体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异、洋流四个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影响因素分布实例海陆分布造成一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因为相应的纬度地带均为海洋地形起伏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虽地处西风带,但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水分差异如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雨水,在荒漠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绿洲洋流寒、暖流性质不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如南美西岸的热带荒漠带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延伸至赤道附近1.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强调】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3)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强化训练】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下面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

读图回答3~5题。

3.依据图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4.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5.下列植物分布的现象、规律,主要由热量差异造成的是( )A.密林底层与上层植物种类有明显不同B.迎风坡、背风坡树种的差异C.由沿海向陆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观变化D.岛橡胶树、盆地柑橘树、丘陵苹果树的分布差异读下图,完成6~7题。

6.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abc B.def C.ace D.bdf7.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自然植被由下往上是河谷灌丛带、高山森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寒漠带。

季节性转山放牧的牧民人口日增,而所产的山羊毛质量上乘,近年颇受市场欢迎。

少数藏民在缓坡地栽种旱作,以补充其所需要的部分粮食。

据此回答8~9题8.当地已出现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下限上移的退缩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①气候变暖变干②工矿业开发规模扩大③放牧地和耕作地面积扩展④栽培花卉和药材⑤燃料需求A.①③B.③⑤C.②⑤D.①④9.藏民所栽种的旱作以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土豆)等为主,其中以马铃薯(土豆)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主要原因是马铃薯(土豆)( )A.可以在霜冻期栽种B.适合在冻土中培育C.生长期最短D.适宜碱性土壤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影响的环节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1.此图可以说明()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不会跨越圈层界限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3.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洋流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下图为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丙地所在国家的经济()A.以畜牧业为主B.以航运业为主C.以长绒棉出口为主D.以石油工业为主15.从甲到乙,经历的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D.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下图为某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A.该山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B.从沿海向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甲坡的水热状况优于乙坡D.水分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17.乙坡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读下面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表,回答18~20题。

18.与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 )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B.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C.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19.“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变化过程体现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B.从沿海向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热量D.地方性分布现象、海陆分布20.气候、植被、土壤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①三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③气候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④土壤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与解析】1.C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加强,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增加,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