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鉴别诊断ppt课件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鉴别诊断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相关鉴别诊断
1.前言 2.流行病学 3.病因学 4.发病机制 5.检查及诊断 6.临床表现 7.鉴别诊断
3
特发性炎性疾病(IIM) :
PM DM 儿童DM 肿瘤或其他CTD相关的PM或DM 包涵体性肌炎(IBM)
4
一、流行病学
16
1.高强度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
急性发作 CK升高 活检:肌纤维变性坏死以及炎性细胞侵润 免疫组化:无PM特征表现 依靠详尽的病史调查和免疫组化病理
17
2.感染相关性肌病
多种病原体:病毒、真菌、细菌、寄生虫等 病毒最多见:HIV、人T淋巴细胞、腺、柯萨奇、 巨细胞、EB、乙肝、流感、腮腺炎、 风疹、带状孢疹病毒等 HIV肌病:30%,常规检测HIV抗体 与PM十分相似……CD8/MHC I 大量巨噬细胞侵润,可见碎片性红纤维
18
3.IBM
最易被误诊为PM 肌细胞浆和/或核内还可见到包涵体——特征 多见老年人,男性,>50中最常见,缓慢,四肢近远端 特点:手指、腕,屈肌无力萎缩更明显 股四头肌无力萎缩明显 CK轻度升高,5倍左右,<10倍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常无效
19
4.离子代谢紊乱相关疾病
肌无力,下肢多见,CK明显升高,迅速恢复 最常见低钾性肌病
肌肉受累客观发现 × …………………… √(轻微异常) …………………… ×(亦无体征)
13-117
③无皮炎的皮肌炎
明显四肢近端无力,CK升高, 皮疹不确定/一过性 活检:有DM典型表现(肌纤维束周萎缩)
④儿童期DM:
较PM更多见,与成人有一定区别 皮肤血管炎较突出(皮肤溃疡、甲周梗塞、胃肠表现) 异位钙化常见(原因不清),20~70% 与成人相似的的内脏损害
11
②DM
皮肤: 液化或空泡变性
基底膜增厚且PAS染色阳性 (非特异) 轻度粘蛋白沉积和弥漫性炎症 表皮、棘层增生,乳头瘤养增殖(Gottron征) 肌肉: 分布于血管周围、束间隔及其周围 B细胞 、CD4+T 、MHC I 肌内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纤维蛋白血栓,毛细血管闭塞 束周2~10层萎缩性肌纤维-----特征性表现
PM/DM: 国外 0.6~1/万
女>男 DM>PM 成人+儿童 PM儿童少见 >50,IBM最常见
5
二、病因学
1遗传因素: *可出现家族聚集(临床类型相似) *遗传易感基因(HLA-DRB1,免疫球蛋白基因,
细胞因子及受体基因,T细胞受体基因)
2环境因素: *各种病原体
病毒感染关系最密切 直接病因??
多种药物…… 他丁类药物诱导的肌病:剂量相关性, >数周~2年 占他丁类总不良反应10~14% 肌痛到横纹肌溶解,1~7% 各种危险因素(老、女、肝肾、糖、酒等) 预防方法(小量、免合并、停药) 秋水仙碱诱导的肌病: 大剂量可诱导 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多见 肌微管毒性有关 活检:普通HE染色无特异 预防:肌酐清除率>50%
靶抗原位于肌束内毛细血管内皮(激活 补体活化途径) 免疫反应性微血栓形成 血管周围炎性反应和缺血性坏死
8
PM: 细胞免疫介导
HLA限制性 抗原特异性
靶器官:肌纤维
DM: 体液免疫为主
微血管病变 靶器官:血管
9
四、检查和诊断
1.肌酶:50~100倍,先于肌电图和肌力的表现 2.肌电图检查:肌源性损害 *三联征: 短小的多相运动电位
22
7.酒精性肌病
*急性:发生率0.5~2%,40~60岁男性,短期大剂量 急性发作,下肢近端及骨盆带肌最常见 同时可有呼吸肌和吞咽肌受累 CK高,10倍左右 肌活检:肌纤维广泛变性坏死(急性横位肌溶解) *慢性:40~60岁,长期饮酒史(>10年)男≈女 渐进性,近端肌无力萎缩 常伴酒精肝、外周神经炎 肌活检:灶性坏死、脂肪小滴聚集于Ⅰ型肌纤维
6
三、发病机制
1细胞免疫机制 *肌炎通过淋巴细胞被动转移 *PM:肌炎特异性CD8+T细胞(MS- CD8+T)
氨基酸序列明显保守性,原位克隆扩增 穿孔素依赖的细胞毒途径(PM肌细胞损伤主机制)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降解作用?
7
2.体液免疫
*高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 *DM:皮肤肌肉血管壁IgG、IgM沉积
纤颤电位、正弦波 插入性激惹、异常高频放电
*典型者40%,无明显异常10~15% *晚期,混合源性表现 *诊断无特异性,只提示活动性肌病存在
10-121
3.组织病理检查
①PM:HE染色:变性坏死再生,炎细胞侵润:非特异
免疫组化分析:分布于肌纤维周、肌纤维内 “CD8/MHC I复合物”损伤为特征 最基本病理标准 非IIM肌病(药物性、代谢性): 巨噬细胞为主, 非CD8+T侵润, 肌细胞不表达MHC I分子
23
8.激素性肌病
常隐匿发生,下肢无力加重,无颈屈肌无力加重表现 CK正常或变化不大 肌电图无自发性活动增加 多见于长期大量激素使用者,如地米,10%,9~10周 肌活检:HE 无特异 油红O染色(I, 脂肪小滴) 和ATP酶染色(Ⅱ, 肌纤维萎缩) 临床鉴别:减激素2~8周……减量后改善
14
六、鉴别诊断
应与DM做鉴别的疾病
SLE 银屑病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皮肤T淋巴瘤 特应性皮炎 硬皮病 旋毛虫病:可引起眶周水肿 成人STILL病 皮肤血管炎 脂溢性皮炎
15-123
最易误诊的是PM
典型PM亚急性发作(数周~数月) 儿童PM很少见,<16岁应谨慎 缓慢出现的肌病(数月~数年):多IBM 或其他 短暂ck升高,只乏力和肌痛:风湿性多肌痛、肌筋膜炎 肌活检确诊 易误诊为PM的相关性肌病………………
高/低:钾、钠、钙血症 低:镁、磷血症
20
5.甲状腺பைடு நூலகம்关性肌病
10~32% PM患者:甲减、甲亢、甲旁亢 甲减性肌病:肌病是甲减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可症状不严重,CK却明显升高 (<5000 U/L) 肌电图无特异性 活检:免疫组化无PM “CD8/MHC I 复合物”损伤表现,以此鉴别
21
6.药物性肌病
“MHC I /B细胞 /CD4+T细胞 /束周萎缩”基本病理条件
*免疫病理学加入诊断标准
12
五、临床表现
1.PM:骨骼肌受累表现
骨骼肌外受累表现(肺、消化道、心脏、肾脏)
2.DM ①典型的皮肌炎 ②无肌病性皮肌炎(ADM) :2~11%,≥2年
皮肤受累√ 明显肌肉病变×
3类型: 肌无力主观症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