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十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
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
欧洲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得到印度制作的绝妙的纺织品,同时运送它的贵金属去进行交换,这样就给当地的金匠提供了材料,而金匠是印度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员,因为印度人极其爱好装饰品,甚至社会最下层中的那些几乎是衣不蔽体的人们通常都戴着一副金耳环,脖子上套着某种金饰品。
手指和脚趾上戴环戒也很普遍。
妇女和孩子常常戴着沉甸甸的金银手镯和脚镯,而金银的小神像在很多家庭中都可以看到。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
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
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 200。
在1824年,输入印度的不列颠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 400万码。
……然而,曾以纺织品闻名于世的印度城市的这种衰败决不是不列颠统治的最坏的结果。
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
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
这个生产建立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上面。
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
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
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说明了工业发展垄断了农业的发展2 造成了欧洲经济快速增长亚非拉地区则越来越穷, 但是他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3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感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了解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使自己国家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变化!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论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这段精辟论述揭示什么道理?英国主导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本质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当下的国情,总是让我想到马克思笔下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在马克思的这篇文章中,他不以为印度的近代以前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黄金时代。
相反,他以为,印度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前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
而英国的殖民者给印度带来的灾难,是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的灾难。
即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由手织机和手纺车结合而产生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的所谓村社制度的整个社会结构,而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
从而使印度人在失掉他们的旧世界的同时,并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于是英国的殖民者“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马克思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侵略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小小的公社带着种姓划分和奴隶制度的污痕;它们使人屈服于外界环境,而不是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它们把自动发展的社会状态变成了一成不变的自然命运,因而造成了对自然的野蛮的崇拜,从身为自然主宰的人竟然向猴子哈努曼和母牛撒巴拉虔诚地叩拜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这种崇拜是多么糟蹋人了。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
但是问题不在这里。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总之,无论一个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来说是怎样难过,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高唱:‘我们何必因这痛苦而伤心,既然它带给我们更多欢乐?难道不是有千千万万生灵曾经被帖木儿的统治吞没?’”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西方殖民中国的历史。
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也只能说是部分地被这种殖民主义所摧毁,专制主义的血脉则在很大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
当建国后,我们开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着重的应该是今天现代化概念中的工业化,而没有把涤荡这种专制主义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我们的工业化建设,走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途径。
这种计划条件下的工业化和专制主义确有相通之处,或者干脆就是孪生兄弟。
最近十余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应该是回到了现代化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
而所有新阶层的形成,历史地看,都是这种社会革命的结果;所有同痛苦的产生,都是这种社会革命所要催生的公民社会这一新生儿的阵痛。
我能理解这种转型的不可避免,但不能理解这种阵痛和150年前印度的阵痛一样惨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末来结果(1853年7月22日)在这篇文章里,我打算归纳一下我对印度问题的意见。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提人①打倒,马拉提人由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既然在一个国家里,不仅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②与种姓的对立;既然一个社会完全建立在它的所有成员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互相隔离所造成的均势上面,——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侵略者的战利品吗?即使我们对印度斯坦过去的历史一点都不知道,难道这样的一个巨大的不容争辩的事实,即英国甚至现在仍然用印度出钱豢养的印度人军队来奴役印度这个事实,还不够说明问题吗?所以,印度本来就逃不掉被征服的命运,而且它的全部历史,如果要算做它的历史的话,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
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它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征服者的历史,这些征服者就在这个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的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帝国。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
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
他们的建设性的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
不过,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做了。
使印度达到比从前在大莫卧儿统治下更加牢固和占地更广的政治统一,是使印度复兴的首要前提。
英国人用宝剑实现的这种统一,现在将被电报巩固起来,永远地存在下去。
不列颠的教练班长组织训练出来的印度人军队,是印度自己解放自己和不再一遇到侵略者就被征服的必需条件。
在亚洲社会里第一次出现并且主要由印度人和欧洲人的共同子孙所领导的自由报刊,是改建这个社会的新的和强有力的因素。
柴明达尔③制度和莱特瓦尔④制度虽然十分可恶,但却是亚洲社会迫切需要的那种土地占有制即私人士地占有制的两种不同形式、从那些在英国人监督下在加尔各答勉强受到一些很不充分的教育的土著居民中间,正在成长起一个具有管理国家的必要知识并且接触了欧洲科学的新的阶层。
蒸汽使印度能够同欧洲经常地、迅速地来往,把印度的主要海港同东南海洋上的港口联系了起来,使印度摆脱了孤立状态,而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在不远的将来,铁路加上轮船,将使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距离以时间计算缩短成八天,而这个一度是神话中的国度就将同西方世界实际地联结在一起了。
大不列颠的各个统治阶级一向只是偶尔地、暂时地和例外地对印度的发展问题表示一点兴趣。
贵族只是想降服它,财阀只是想掠夺它,工业巨头只是想用低廉商品压倒它。
但是现在情势改变了。
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供给印度水利设备和内地的交通工具。
现在他们正打算在印度布下一个铁路网。
他们会这样做起来,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大家知道,由于印度极端缺乏运输和交换各种生产品的工具,所以它的生产力陷于瘫痪状态。
自然物产是丰富的,但由于缺乏交换的工具而使社会非常穷困,这种情况在印度比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严重。
1848年英国下院的委员会曾经证明:“在坎迪什,每夸特小麦售价是六至八先令,而在普纳却高达六十四至七十先今,那里的居民正饿死在大街上,无法从坎迪什运粮食来.因为泥路根本不能通行。
”铁路的敷设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农业服务,例如在筑路基需要取土的地方修水库,给铁路沿线的地方供水。
这样一来,作为东方农业的必需条件的水利事业就会大大发展,常常因为缺水而造成地方饥荒的现象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