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明清小说特点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学号:
班级:农资09-1班
2011-5-6
摘要: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在丰富多采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
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
三国中的人物,各个形象饱满,各有特点,是我们茶余饭后谈之兴起的不衰的话题。
将它与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然而迄今很少有人致力的课题,这里我搜些资料在这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说三国思想
正文:
我国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史学传统极为发达的国家。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史官文化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中国历史典籍之丰富,社会各阶层对历史的兴趣之强烈,都是举世闻名的。
而由于“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便思困睡。
”①缺乏阅读能力的广大平民百姓,实际上接触的不是深奥难懂的正史,而是通俗化的历史故事和带有不同程度虚构成分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并通过它们去了解和认识历史。
悠久而普遍的“历史情结”,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接受条件,既为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动力,也为它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国演义》是长期以来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三国的逸闻轶事和民间传说便不断滋生。
从唐代起,三国时期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三国故事则成为通俗文艺重要的创作素材。
宋元两代,三国题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戏曲方面,
宋、金的“院本”、元代的杂剧,都有相当丰富的三国戏;而在“说话”艺术中,宋代即已形成“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出现了著名的“说三分”专家,元代更出现了汇集“说三分”成果的长篇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
在此基础上,元末明初杰出的作家罗贯中依据史书《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三国题材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精思妙裁,创作出这部雄视百代的巨作。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而且是第一部完整的历史演义小说。
从此,历史演义这一体裁确立了自己的正式名目和文体规范,其开创之功,可谓伟焉。
《三国演义》成书以后,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不但“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②;而且下层文人和普通市民也纷纷阅读和讲说,口耳相传。
正如清初著名作家李渔所称赞的:“《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③加之戏曲和曲艺竞相取资,更使《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人物深入民间,传遍九州。
这种巨大的成功,适应了社会的文化需求,造就了广泛的爱好者,吸引了众多的继起者,并被书商们视为赢利的“热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
综观《三国演义》和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共同的创作规律:第一,以史为经。
第二,以儒家思想为准绳。
第三,亦实亦虚。
在情节的处理上,《三国演义》就是“据正史,采
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⑤做到了虚实结合。
第四,因事见人。
历史演义小说重在叙述天下兴亡,王朝盛衰,似乎叙事居于首要地位。
但在实际上,叙事与写人是不可分割的,在叙述故事、编织情节的过程中,同样也就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尽管历史演义小说具有若干共性;然而,在众多的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只有《三国演义》堪称震古烁今的第一流佳作,其他诸书则思想艺术水准参差不齐,大多属于二、三流作品,有的甚至不入流。
认真分析造成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作思想的高低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创作思想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其一,鲜明的创作意图。
罗贯中创作《三国》,既非泛泛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总结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反映广大民众对国家统一和政治清平的强烈向往。
其二,先进的史识。
罗贯中的基本标准是儒家民本思想;其三,开放而宏通的创作心态。
罗贯中身处旧的统治秩序已经分崩离析,新的统治秩序尚未完全形成,更来不及严密控制人们思想的易代之际,其创作心态较少受到束缚,而表现为开放、宏通,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相比而言,在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中,冯梦龙写作《新列国志》也有总结历史经验之意,但其反思历史的自觉精神和强烈爱憎,已不及罗贯中;有的是为了宣扬天命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有的是为了抒发一时的感慨,有的则纯粹是为了赚钱牟利,其创作思想或过于浅薄,或流于粗俗,更是远远低于罗贯中,因而不可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思想内涵的丰瘠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是极其博大而深厚的。
因此,我们说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⑥直到今天,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仍然对《三国演义》兴味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给人以心灵的养分。
相比而言,在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中,《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等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各有值得称道之处。
它们或歌颂明君贤臣,鞭挞暴君佞臣;表现出鲜明的进步色彩,颇能感动读者。
但是,在思想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上,它们都明显不及《三国演义》:论对明君贤臣的歌颂,它们远远没有达到《三国演义》歌颂刘蜀集团的强度,也缺乏比较独立的批判意识;论对政治军事斗争复杂性的描写,它们又远远没有达到《三国演义》的深度。
因此,作品的力度也就明显逊于《三国演义》。
至于其余诸书,那就差得更远了。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全书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将近一千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
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典型。
这些人物形象,既以历史上的同名人物为原型,又比原来的历史人物更丰满,更生动,更具概括意义。
比如,历史人物诸葛亮,确实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优秀的军事家,不仅在当时极被敬重,而且在
后世深受推许。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通俗文艺的基础上的成功塑造,诸葛亮艺术形象已经大大高于其历史原型,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我们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诸葛亮、关羽、曹操等艺术典型,没有那几十个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三国演义》还会有什么看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才使得《三国演义》当之无愧地立足于世界名著之林。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既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光辉的艺术典范,又是它们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除了上面分析的几种原因之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模式本身的局限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继承其成功经验,如何实现新的超越,乃是历史给后人提出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见嘉靖壬午(1522)修髯子(张尚德)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载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
②见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载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
③见李渔为毛本《三国演义》所写的《序》,载康熙醉耕堂刊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卷首。
④(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
⑤(明)高儒:《百川书志》。
⑥《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