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手段及预防对策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是指单位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以谋取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在经济活动及相关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实施侵害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触犯国家刑律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2003年至2005年,攀枝花市两级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共查处财会人员职务犯罪16件22人,占两级检察机关反贪部门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10.60%和13.41%。
其中2003年查处6件8人,2004年查处5件5人,2005年查处5件9人。
这些财会人员的职务犯罪,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影响了我市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1、智能性。
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我市两级检察机关查处的财会人员职务犯罪中,作案人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凭,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相对来说都很精通,有的人还对法律知识有较深刻的了解,在作案时即已经想好怎么规避法律和逃避检察机关的侦查,由于绝大多数侦查员对会计领域的不甚了解,因而侦查财会人员的职务犯罪相对更为复杂。
2、工作便利性。
绝大多数的财会犯罪人员都是利用自己经手财务的工作便利,在没有较好的监督体制下作案,如市院反贪局2005年侦办的建设银行二滩支行储蓄员周成富挪用公款一案,作案人即是利用网络系统的不健全,对存入本行的活期帐户且无密码、长期不存取的客户资金,采取冒用储户姓名、私自填写取款单的手段,挪用客户资金19.2万用于赌博。
3、以贪污、挪用为主。
2003年至2005年期间,攀枝花市两极检察机关共查处16件22人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其中贪污、挪用案件共计12件18人,占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总数的75.00%和81.82%。
另外,处于领导职位的财会管理人员一般都犯的是受贿罪,因为此种财会领导人员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一般在资金划拨等方面给予他人方便,从而收取他人的“感谢费”,如市检察院侦办的川投电冶原总经济师兼计划部经理蔡伟受贿一案即是如此。
4、主动犯罪与被动犯罪并存。
大多数情况下,犯罪分子都是为了谋取一定的不正当利益而主动作案,但是也存在少数情况下作案人员屈从于单位领导的意志,被迫参与侵吞国家财产的共同职务犯罪。
如东区检察院2005年侦办的东区建材沙石公司领导层共同贪污一案,财务人员即是屈从于领导的意志而作假帐共同贪污,以虚开沙石发票来冲抵个人应交的部分集资建房款。
5、做案时间长、手段隐蔽,一般在较长时间后才发现。
犯罪份子一般都是利用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在较长时间内实施侵害国家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当审计部门审计时,犯罪份子往往利用涂改、伪造或变造会计凭证的方式来瞒天过海,掩饰自己的犯罪行为,从而使得犯罪行为在短时间内未被发现。
如市院反贪局2005年侦办的建行二滩支行储蓄员周成富挪用公款一案,作案人从2003年9月至2005年2月之间,利用建行网络系统的不健全和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先后挪用客户资金几十次用于赌博。
6、共同作案多。
如2003年市院反贪局侦办的攀钢税管科副科长姜茂军贪污400万一案,作案人姜茂军即拉拢了同在税管科的同事乔雨,另外还勾结原市地矿局政策法规与执法监察处处长陈兵,将只能上缴给市地矿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私自划到盐边县,从中收取40%回扣归个人所有,又如2005年东区检察院侦办的东区建材沙石公司共同贪污案,涉及人员共达5人。
7、侦破后追脏工作难度大。
一些犯罪份子侵吞国家财产后,携款潜逃,大肆挥霍,或者侵吞国家财产后用于非法活动,使得案件侦破后往往难以全额追回赃款,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如2005年东区检察院侦办的攀枝花建昊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原出纳员武继红挪用公款案和2005年市院反贪局侦办的二滩支行储蓄员周成富挪用公款案,犯罪份子都是将挪用的公款用于赌博,使得案件在侦破后无法为国家完全挽回经济损失,没有做到法制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
二、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1、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管不严。
从查处的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情况来看,很多案发单位财务制度杂乱无章,管理混乱。
有的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制定了详细的财务制度,但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未严格进行财会检查、稽核,使财会人员侵吞或挪用国家财产如“囊中取物”,即使出现了财会人员职务犯罪也不能及时发现。
此外,还有许多单位领导对下属财会人员失去监管,从查处的多起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很多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毫不知情,当检察人员立案侦查后找单位领导核实相关问题时,有的还颇感意外,致使这些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愈演愈烈。
2、审计不够仔细。
虽然最近几年中央审计暑刮起了一股审计风暴,每年都要审计出中央各部门大量问题,但是相对于地方来说,各地方的审计部门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再加上财会人员自身的专业性和作案的隐蔽性,其犯罪时早就想好了怎么应对审计部门的审计,因而一般的审计是很难直接发现犯罪行为的,这也助长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嚣张气焰。
3、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够。
某些财务人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导致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产生严重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财会人员每天都和金钱打交道,看到社会上的大款富姐,心理上不平衡,盲目攀比,思想观念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把手伸向单位“要钱”。
如攀钢税管科原副科长姜茂军特大贪污一案,犯罪份子姜茂军即是觉得自己收入太低,无法满足其奢靡的生活方式,从而走向犯罪道路。
4、侥幸心理。
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在现在财务系统电子化做账普及的今天,很多犯罪份子往往在做案时认为自己是高科技作案,作案手段隐蔽,只要把账薄冲平,不会查出什么问题,从而产生侥幸心理,并且以为即使被发现,查处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
有的财会人员小规模作案频频得手,事后长时间没有人发现,使得胆量越来越大,继续铤而走险,最终走向了自己为自己挖掘的坟墓。
5、屈从于领导意志。
此种情况在财会人员职务犯罪中也比较典型,在这种情况下,财会人员一般都属于从犯或帮助犯,为了不得罪领导,同时也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即使被发现了,首先处理的也是领导,因而成为单位领导的帮凶,共同侵吞国家财产。
三、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手段1、利用财务制度的不健全,涂改、伪造或变造会计凭证,从而套取资金。
这种手段为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手段。
绝大多数的财会人员都是利用做假账的方式侵吞国家财产。
有的采取涂改、伪造或变造票据的方式,如东区检察院2005年侦办的建材沙石公司相关人员共同贪污一案,作案人即是采用虚开沙石发票的方式冲抵建房集资款;有的采用收入不入帐的方式,如东区检察院2005年侦办的攀枝花市建昊房地产有限公司出纳员武继红挪用公款一案,作案人即是采取不入账的方式,私自截留单位售房款2,600,185元用于赌博。
2、里应外合,转移资金。
有的犯罪份子和其他单位人员相勾结,想方设法把本单位的资金转移出去,然后在从其他单位处提现。
如姜茂军案,犯罪份子即是先将攀钢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转移到盐边国库中心,然后从盐边国库中心划拨40%的回扣到一私人企业,再从私人企业提现出来,又如2005年东区检察院侦办的攀钢冶建公司原财务处会计科科长陶平贪污一案,作案人即是私自和一个公司签定15万元的假合同,然后将“工程款”转到该假合同中承包方公司的帐户上,然后再从该公司提取现金私自侵吞。
3、直接侵犯国家财产。
此种作案手段一般表现在挪用公款案件上。
很多挪用公款的作案人在作案初期都只是想“暂借”国家的钱来周转,所以一般都是直接从单位的财务中提取,心想只要在短期内归还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使得作案人不但没有能力归还,反而变本加利的侵吞国家财产。
如周成富一案,犯罪份子最初挪用公款即是为了赌博翻本,打算一赢回来就马上归还,结果一输再输,不但无力归还先前挪用的公款,反而挪用的数额越来越大,挪用的次数越来越多,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四、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1、健全财务制度,强化监督粒度。
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落实各项财务制度,强化会计机构内部监督,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会计监督制度,定期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加强对报销单据的审核工作,堵塞漏洞。
强化外部监督,政府主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到位,对搞帐外帐及私设小金库的单位,一经发现要及时暴光和严肃查处。
强化审计力度,做到内审和外审相结合、普遍审和专项审相结合,通过审计及时发现财会人员职务犯罪隐患。
2、切实加强对《会计法》的学习教育。
要广泛宣传《会计法》,强化个单位的教育培训,无论是单位会计还是单位领导,都应当全面熟悉和掌握条文的有关规定。
通过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依法履行职责,实现会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发挥《会计法》的管理约束作用。
3、大力推行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无疑是规范财务制度、减少单位财务漏洞的重要手段。
这一制度的实行,将强化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之间的制约,真正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
推行会计委派制,一方面要把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放在财会岗位上,不仅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或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数年的经历等,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廉政操守。
另一方面要使财会人员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既便于行使会计监督指责,又便于所在单位对其违反《会计法》的行为进行监督。
4、加强财务公开,使财务工作透明化。
在所查处的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来看,造成财务人员职务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财务工作不公开,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
针对这种情况,应强化财务公开意识,建立财务公开的制度,对一些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应向社会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5、加大对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力度。
对违反财务制度侵吞、挪用单位公款的违法乱纪行为,要严格依法追究其责任,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警示教育,防微杜渐,以查处的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震撼、启迪财会人员。
检察机关要开展行业预防,通过发检察建议、深入单位上法制教育课等手段,帮助案发单位建章立制,堵塞产生职务犯罪的漏洞,遏制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发生。
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财会人员,吊销会计从业资格或给予其他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