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章、第12章(1)

第11章、第12章(1)

▪ (6)事前不通谋的事后窝藏、窝赃、销赃 的犯罪行为,不成立共犯。但如果事先有 通谋和事中有通谋的,则成立共同犯罪。
▪ (7)间接正犯一般情况下不成立共犯
▪ 间接正犯指的是间接实行犯,行为人并没有亲自 实行行为,而是利用他人的行为实现犯罪的情况。 他人的实行行为就是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以前 用“工具理论”来说明,现在用犯罪事实支配说 来说明。
只要两个以上的人实施的犯罪之间具 有重合的性质就可以在重合的限度内 成立共同犯罪。
重合性质的情况有四种
▪ (1)法条竞合:如盗窃、抢夺武器装备、 军事物资罪与盗窃罪、抢夺罪
▪ (2)两罪侵犯的法益相同,严重犯罪包含 了非严重犯罪的内容时:故意杀人罪和故 意伤害罪,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强奸罪 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抢劫罪和抢夺 罪,抢劫罪与盗窃罪,抢劫罪与敲诈勒索 罪。
▪ 客观要件 要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这是共同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共同犯罪 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共同犯罪行 为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 共同实施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犯罪行为。
▪ 共同犯罪行为的形式 一般认为有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之分,
而非行行为又可以分为教唆行为、帮助行 为和组织行为。
▪ (4)片面共犯:即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 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他人 和自己共同犯罪。分为片面实行犯、片面 教唆犯、片面帮助犯。
▪ 是否承认片面共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共 同犯罪的因果性。物理的因果关系和心理 的因果关系。因为仅对知情者适用共犯的 处罚原则。所以可以承认片面共犯的概念。
▪ (5)实行犯过限:实行者的实行行为超出 了共同犯意的范围,超出部分成立共犯。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 共同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25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 主体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 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其主体是两人以上实施犯罪,一人单独实 施犯罪不发生共同犯罪问题。同时,这两 人还必须是在年龄和精神状况方面达到具 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要求。
▪ 构成要素: 1认识因素 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 施犯罪行为;共同犯罪人认识自己的行为的性质, 并且认识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共同犯罪人概括 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 果关系。即认识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以及共同 犯罪行为会引起的危害结果。
部分犯罪共同说
▪ 部分犯罪共同说 ▪ 不需要必须绝对符合同一个犯罪构成,
▪ (3)两种犯罪侵犯的法益不完全相同,但 一种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包含了另一种犯罪 侵犯的法益: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 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与非法获取国 家秘密罪。
▪ (4)在法定转化犯的情况下,部分人实 施了转化行为的,就转化前的犯罪成立共 同犯罪。
▪ 2、意志因素 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是指共同犯罪人在认识本人 行为的基础上对于本人行为和他人行为会造成危 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 显然,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不同于单独犯罪。在 单独犯罪的情况下,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单纯 的对本人行为会造成的危害社会结果的希望或者 放任的心理态度。而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犯罪 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双重的,即对本人的行为与他 人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希望或者放任心理 态度的有机统一。
3、两人既可以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也 可以是自然人与单位或者是单位与单位的 组合 。因为法条并未限定其两人的具体条 件。
▪ 4、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身份的人--不具有特定身份 的人与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的以主体的特 定身份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时,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如贪污罪,非国家工作人员教唆国家工作人员贪 污的,以共犯论处。 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共同犯罪时,应当按照实行 犯的犯罪性质决定共犯的性质。如果各构成自己 身份所涉及罪名的实行犯时,最终按照想象竞合 犯从一重的模式处理。
▪ 在我国刑法上具体可以将间接正犯区分为以下类 型:
▪ 1、 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身体活动。
▪ 2、 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体活动。
▪ 3、 利用者对被利用者进行强制。
▪ 4、 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致使不知情者实施损 害行为。在身份犯情况下,一般人利用有身份的 不知情者,不能评价为间接正犯
▪ 5、 利用有故意的工具。有故意的工具,指被利 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乏目的犯 中的目的,身份犯中的身份。如国家工作人员甲 指使知情的妻子乙接受贿赂。甲成立间接正犯 (而非教唆犯),乙成立受贿罪的帮助犯(而非 共同正犯)。间接正犯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共同 犯罪的否定。
▪ 共同犯罪行为的结合模式。
共同犯罪既不是单独犯罪行为的简单相 加,也不是二人以上亲自都实施犯罪行为, 而是二人以上的犯罪行为在共同犯
罪故意基础之上的有机结合。
不存在共同故意的情形
(1)共同过失犯罪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 (2)一方为故意,一方为过失的犯罪行为
不成立共犯。 ▪ (3)同时犯不成立共犯。
下列情况不属于共同犯罪:
1、一个不满14周岁的人与另一个具有完全刑 事责任能力的人无论实施何种行为均不构成共 同犯罪;一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与 另一个已满16周岁的人只有在实施刑法规定 的8种犯罪行为时方构成共同犯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一个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利用不 满14周岁的人实施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 这在理论上成为间接正犯。如父亲某甲唆 使13周岁的儿子去盗窃,某甲的行为构成 盗窃罪,称之为间接正犯或间接实行犯。
▪ 特例: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 共犯认定的司法解释中,以主犯的犯罪特征来决 定共同犯罪的性质
▪ 5、对单位犯罪只能从总体上认定为一个主 体单位犯罪分别处罚单位和相关人员,单 位与相关人员不构成共同犯罪。
▪ 主观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只能故意 犯罪,。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二人以上在 对于共同犯罪行为具有同一性认识的基础 上,对其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希望或者 放任的心理状态。共同犯罪故意是其主观 要件,是共同犯罪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 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