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导学案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学习目标: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具体阐述一些推断的方法:
二、方法点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方法简析】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

【精要点拨】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
“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二)字音推断法【方法简析】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
思。

【推断练
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
“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背”,“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
律”。

)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
促”)(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

(《左传》)责, 意思为
____________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景”
(6)“昌期少年,不闲吏
事。

”“闲”
(7)“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
匈”“匈”
(8)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
也。

“罢”
(三)联想推断法【方法简析】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
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
言而喻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靠近
8、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投笔从
戎投,扔掉,舍弃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方法简析】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方法简析】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
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
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
是。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
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

脯(杀做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
定词义的。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分析: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分析: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

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

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

(“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