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机理
(atheromatous plaque)
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变性、 坏死,其崩解物与脂质混合形 成粥样物质。镜下可见坏死崩 解物、胆固醇结晶、纤维组织 增生。
粥 样 斑 块 或 粥 肿
动脉粥样硬化之粥样斑块
AS
胆固醇结晶
AS
胆固醇结晶
主动脉AS:斑块厚度超过了中膜,病灶中央为大 量胆固醇结晶,表面(左)可见斑块出血。
1、脂纹脂斑期(fatty streak)
AS :
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 淡黄色斑点、条纹,稍隆起内 膜面。 镜下见泡沫细胞堆积成团。 泡沫细胞有巨噬细胞源性和平 滑肌细胞源性。
正 常 主 动 脉
脂纹
脂纹(Sudan染色)
脂斑
泡沫细胞
AS
AS
AS
2、纤维斑块期(fibrous
AS
①动脉粥样硬化
②高血压病
③风湿病
④心肌炎、心肌病等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指动 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的一 类疾病。
有以下几种: 1、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3、动脉中层钙化(medial calcification)
AS
AS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是由于血中胆固醇酯等类脂质沉 积于动脉内膜,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而 使血管壁增厚及变硬,而后浸渍类脂 质的结缔组织发生坏死而形成粥样物 质。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的内膜, 发病年龄40岁以上多见。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脂质代谢障碍 1、血胆固醇(TC)上升 发病率↑ 2 、甘油三脂(TG)上升 发病率↑ 3、β-脂蛋白上升 发病率↑
AS
(二)动脉壁的改变 1、动脉内膜受损--脂质移入增多 2、动脉壁清除功能下降--脂质移出减少
AS
(三)血流动力学因素: 好发于动脉分叉处及高血压患者,说明受血流 冲击大,损伤内膜,使内膜通透性增加促脂质进 入动脉壁。 (四)神经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降低、 甲状腺素降低 ——患病率上升。
(五)糖尿病(diabetes)和高胰岛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
AS
放大的胆固醇结晶
(二)继发性病变 粥样斑块病灶易继发下列 病变: 溃疡 血栓形成 斑块内出血 动脉瘤形成 钙化
AS
AS
AS并发斑块溃疡及附壁栓形成
血栓
粥样斑块
AS
冠状动脉AS并发斑块出血,该并发症可导致 冠状A急性狭窄。
AS
腹主动 脉下段真 性 A 瘤: 为最常 见的A瘤动 脉AS 可 使 A 壁 变 薄, 向 外 膨出 形 成 A 瘤。
夹 层 动 脉 瘤
AS
钙化
钙化一般发生在坏死灶周围
(三)主要动脉病变及影响
1、主动脉粥样硬化
பைடு நூலகம்
AS
好发于主动脉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病变严重程度依此为腹主动脉、胸主动 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 由于主动脉管腔较大,血流急速, 通常并不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的 影响可发生动脉瘤破裂致命性大出血。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AS
最常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其次是右冠状动脉干和左冠状动脉 旋支。
AS
3、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 可导致: 脑萎缩:长期供血不足 脑软化:血栓形成 脑出血:动脉瘤形成
AS
4、肾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于肾动脉开口、叶 间动脉、弓形动脉。 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固 缩肾。
AS
(六)吸烟: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是不
吸烟者的两倍 吸烟 : 尼古丁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1、CO浓度↑→管壁缺氧→内皮损伤 →通透性↑ →脂质易入 2、 血浆中纤维蛋白酶原 、凝血因子 Ⅷ和红细胞压积水平↑ 3、促使血管附壁血栓形成 4、尼古丁蓄积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促血管收缩
吸烟
(七)遗传因素 :
plaque):
脂质沉积,病灶的表面和周围 纤维组织增生,向内膜表面隆起, 呈黄色、白色斑块,如蜡滴状。镜 下可见增生的纤维组织、泡沫细胞 和细胞外脂质。
AS
AS纤维斑块期:斑块表面为大量增生的纤维 组织,病灶中央的右边为胆固醇结晶及无定形 质,左边为泡沫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组织。
AS 3、粥样斑块(粥样瘤)期:
课题名:动脉粥样硬化
班级:2010级临床一、二班 小组成员:刘 增(201015170139) 付鸿麒(201015170108) 朱晓祎(201015170115) 雷梓曦(201015170211) 荣 胜(201015170247)
目前在世界各国各种疾病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统计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均占 第一位。 最常见的疾病有:
正常肾脏
肾动脉及细动脉硬化
AS
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可导致: 间歇性跛行 肢体萎缩 肢体坏死和坏疽
新 鲜 足 坏 疽
足 干 性 坏 疽
脑动脉 硬化致 脑萎缩
脑梗死(液化性坏死):完全坏死液化后可 形成囊腔。
欢迎批评指正
AS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酶 缺乏症 →A.S发病率高 (八)年龄、性别、种族因素 年龄大,发病率高;女性 <男性;白人 >黑人,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AS
发病机制 4个学说
1、脂源性学说 2、炎症学说 3、损伤应答学说 4、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AS
二、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变 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 发展可分为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