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短文三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4、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2、摘抄、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家作品1、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
一译蒙台涅。
加斯科涅郡人,出身于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
蒙田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
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国,留意各地人情风俗。
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随笔集》(或译《随感录》) 2卷,于1580年出版。
蒙田在文章结尾写道:“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这些句子使人联想起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观念。
蒙田的《热爱生命》就像一首庄严的歌曲,歌颂生命的美与爱,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2)帕斯卡尔(1623—1 662),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
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
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1670年《帕斯卡尔思想录》一书在法国首版。
该书以其论战的锋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而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
它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本书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3)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
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
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
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信条》被删节部分好多年了,每当春天,我都给自己规定作业,写出个人信念的表白:一篇信条。
在我还年轻的时候,这样的表白写跑了好多纸张,总想包罗所有的根本性的东西,一个也不放过。
那些话听上去就象是最高法院的文件摘要,仿佛单凭几句话就能打发掉全部存在意义上的麻烦似的。
这信条在最近这些年里是越写越短了――有时带点儿玩世不恭,有时搞得稀奇古怪,有时则又是平淡无味――不过我还是一直这么干着。
最近,我只用一张纸几句话就交待了我的个人信条,并且充分理会到那种天真的理想主义的所指。
这里的启示是我在一个加油站里顿悟到的。
我给我的旧车加灌了超品级、高抗爆炸性汽油,可这老家伙却消受不了还安顿不得――一路的劈劈啪啪,当着道口就熄火抛锚,下坡时又嘭嘭地放炮。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的头脑和意念也每每与此相仿。
太多的知识高度膨胀,叫我犯了面对存在的困惑症――一味地嘀嘀咕咕,当着人生的选择关口踌躇不前,要么就是知道得太多,要么也可能知道得不够。
这样检点过盘算过的人生,自然是不轻松了。
当时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明白了,过一种有意义有滋味的生活,最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并非混沌不辨的一团。
我知道它。
而且久久地理会着它。
生活中也过着它――好吧,那是另一码事,对吗?2、关于随笔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
议论性随笔: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
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
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散文与随笔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引自刘锡庆《“随笔”随谈》)【学习过程】导入: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预习检查:导学案练习1、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段:从“度日”谈起,阐释了对生命的认识,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第二段:过渡,导出第三段。
第三段:揭示生的本质即死,表达更加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一段1.作者觉得热爱生命就要如何对待生活?2.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哲人”的有什么不同?3.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度日”说起?研读第二段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作者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他引用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研读第三段1.面对“死亡”,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2.“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3.“生之本质在于死。
”这句话怎么理解?4.“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内容总结1、两段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2、作者蒙田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2、你怎样理解作者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句话的?文章意义: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
如果你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你会留意死亡的降临吗?——这就是本文所昭示的基本的意义《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1、整体把握第一部分(第1段):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是人能够思想。
第二部分(第2-4段):提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5段):指出人追求自己的尊严,应求之于思想的规定。
重点研读1.为什么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2.“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3.帕斯卡尔为什么把人比作“一根能思想的苇草”?4.《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文章小结内容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文章主旨:人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人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条》——富尔格姆整体把握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自读这篇课文,画出那些对你感触比较深的信条。
②哪一条信条或者哪几条信条对你感触比较深,是怎样的感悟?(大家谈谈)重点研读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了什么?2.富尔格姆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课堂小结本文感情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
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
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也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才,为伟大祖国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整合全文:请同学们将这三篇短文联系起来思考,发表自己对生命、生活的认识。
在这三篇短文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语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死与生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高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这些都是由作者运用辨证统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点,从而在我们寻常所见中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来的!【拓展阅读】石缝间的生命(节选) 林希石缝间那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
便杷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
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
岁岁枯荣。
它们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
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
它们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
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
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
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
但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
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