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企业管理课件资料

国际企业管理课件资料


1975到80 年代初
1994至今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特点经济领域相同有竞争关系
或产品相同同行 业企业横向并购
上下关系的企 业间的纵向并
购为主
跨行业的 混合并购
行业内的横 向并购
跨行业的混合 并购与行业内 的横向并购同
时进行
(四)走向“无国界”化
▪ 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贸易壁垒,避免政 治上的麻烦,绕过母国和东道国在法律和政 策方面的限制,降低研究与开发以及生产成 本,保持技术上的优势等。
3.国际化的第三阶段
▪ 在这一阶段,公司一般都会在国外设立长期 的经营管理机构。例如一家需进口原料或产 品的公司在国外有自己的采购人员。需要出 口的公司在国外有自己的推销人员等。
▪ 显著特点:基本上是内向的,但企业的国际 部分对公司来说已达到更为重要的水平。
4.国际化的第四阶段
▪ 当经营方位完全由国内转向国际时,该公司 的国际化程度就达到了最高的阶段。此时,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四)管理合同
▪ 管理合同是指具有管理优势的国际企业 经由合同安排委派其管理人员到另一国的某 个企业担任经营管理任务,并获取一定的管 理费。无论管理范围大小,承担管理责任的 国际企业都不能享有所有权,只可以得到管 理费。
(五)国际BOT方式
▪ BOT是指项目所在地政府通常由国家公营机构承担的大型 基础设施或工业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融资和维护的权 利特许给国内外私营机构的合同商或主办人,允许该私营机 构在一个固定期限内运营该设施,并且允许他在该期限内收 回其对该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维修费用以及一些合理的服务 费、租金等其他费用,以使该私营机构有能力偿还该工程所 有的债务并取得预定的资金回报收益;然后,在规定的特许 期限届满后,将该设施转让给项目方的政府。
国际企业管理课件资料
(二)国际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 西方企业国际化的四个阶段
阶段
与国外市场接触 的性质
业务所在地
第一阶段
间接地、 被动的
国内
第二阶段
直接的、 主动的
国内
第三阶段
直接的、 主动的
国内及国际
第四阶段
直接的、 主动的
国内及国际
公司的业务导向
参加国际活动的 方式
国内 对外贸易
国内
以国内为主
(二)企业主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原因
1.获取必要的资源 2.降低产品成本 3.追求优惠政策 4.寻找新的市场 5.利用企业特有的优势 6.利用税收的差异 7.寻求规模经济和协同作用 8.保护国内市场
二、国际企业经营的方式
▪ 1.商品进口与出口 ▪ 2.服务进口与出口
服务有三个特点:
无形的; 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 服务不能贮存
▪ 例子:利用本地的贸易中间商或其他贸易机 构代理本企业的产品出口或所需的生产资料 的进口等
2、国际化的第二阶段
▪ 在这一阶段,企业直接和主动谋求国际业务 活动,一般不会向国外派出常驻人员或设立 国外分支机构,但可能派出营销人员或考察 小组到国外市场了解情况,并开展促销活动。
▪ 但基本上属于内向型公司。
▪ 比如,麦当劳快餐、周黑鸭就是一种有效的 特许经营模式的典范。
(三)“交钥匙”工程
▪ 是指国际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签订协议, 为其设计和建造一个整体工程,工程完工并 可投入使用时将其移交给东道国管理的一种 技术贸易方式,有时还要负责培训东道国的 技术人员和工人。“交钥匙”的说法,是以 形象地说明国际企业负责到把新建好的工程 的大门钥匙交给引进方为止。
(三)间接投资
▪ 间接投资又称为有价证券投资,是指在国际证券市 场上通过发行与买卖债券、股票及其他的政券而进 行的投资,间接投资的目的获得股息和红利,不直
业提供技术、工艺、管理、销售渠道等,而不是进行股权投资。
契约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一)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又称技术授权,是企业将制造技术和工业产权作为商品 作价转让。双方签订协议,许可放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被许可方使用其 发明的技术、商标、专有技术等。
(二)特许经营
▪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整套知 识产权如商标、产品、专利和经营模式等以 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
▪ 重要概念注解:东道国是指跨国企业经营国外业务的所在国
第二节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 众多的经营方式大体分为三类:
一、商品出口
间接出口(贸易公司、出口管理公司、合作出口) 对销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直接;间接;劳务补偿}、转手贸易) 直接出口(国外经销商、国外代理商、海外营销公司、最终用户)
二、契约方式 契约方式是指国际企业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向东道国企
二、西方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
▪ 自20世纪80年代起,跨国公司面临着区域集团化、新技术 革命纵深化、竞争多元化和白热化的世界经济大环境,其发 展呈现以下趋势:
(一)调整对外投资战略 包括: 1.投资产业的转移 2.投资区位的变化 3.投资形式的多样化 (二)缔结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中的两个或更多企业,为 实现某一目标建立的互为补充、衔接的合作关系。
国际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对 外援助合同、 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对外 援助合同、对外
直接投资
组织结构
传统国内型 国际科
国际部
全球结构
1.国际化第一阶段
▪ 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业务基本上放在国内 市场,企业这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可能会有一 小部分国际业务。但这种业务活动是一支能 够简洁和被动的行为。
▪ 这一阶段通常是借助于其他企业的帮助与国 外客户开展业务往来。
其兴起的原因有:1.分担研究费用,减少风险;2实现优势互补 3.占领更多的市场;4.应付不确定性
(三)并购风盛行
▪ 强强联合和战略性并购 ▪ 纵观历史,全球自19世纪至今已发生了五次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发生时间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
1915至1930
20世纪50 到60年代
▪ 例如:BOT电站产出的电力可以销售给项目所在地的公营电 力管理局。
▪ 实践中,BOT项目的特许运营期限一般为15至20年。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承包商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承包 工程项目的常采用的方式。
第三节 国际企业管理的动因与方式
▪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被动和主动) ▪ (一)企业被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原因 1.贸易壁垒的存在 2.顾客趋向国际化 3.竞争趋向国际化 4.本国政府的干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