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草黑胫病

烟草黑胫病


• 2、化学药剂防治
• 根据烟草黑胫病菌主要分布在土表0~ 5cm处,且主要在茎基部和根系上发生 侵染,防治烟草黑胫病的主要施药时间 是:在移栽后3~6周,视天气情况,或 在连作烟田中感病品种的发 对烟草黑胫病还可以采用生物防 治。目前小面积应用的有使用诱 抗剂、拮抗微生物来防治黑胫病。 总体来讲,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 治还处于初级阶段。大田应用效 果不稳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移栽后的大田烟株是黑胫病侵染的主要对象。一 般发病仍多在根或茎基部。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种类 型:
• ①黑胫:茎基部受 害后出现黑斑, 并环绕全茎向上部 延伸,有时病斑可 达病株高度的 1/3~1/2,病株叶 片自下向上依次变 黄。
• ②穿大褂:烟株茎 基部受害后向髓部 扩展,叶片自下而 上依次变黄:大雨 后遇烈日、高温, 则全株叶片突然凋 萎,故称“穿大 褂”。
• 烟草黑胫病(tobacco black shank)是一种分布广泛, 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烟草主要病害.
• 1896年Bred de Haan首次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此后该病流行蔓延迅速。
• 1922年便成为美国佛罗里达、堪萨斯州雪茄烟区的 严重病害。
• 1924年以后,该病已遍布于全世界温带、亚热带和 热带地区烟田。
• 1.2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 治黑胫病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可以有 效的预防病害的发生;
• 1.3 加强田间管理:要合理排灌,使 烟田保持一个相对干燥的自然环境, 适时早播,适时移栽,避过病害高发 期。
• 1.4 烟叶采收后及时清田:清理发病 烟田病残体,清除烟叶废屑,集中处 理,烧毁或深埋,以减少初次浸染源。
五、防治(control)
• 对于烟草黑胫病的防治,与其他 侵染性病害一样,应倡导“预防为 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可以 通过农业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生 物防治等综合措施来防治烟草黑胫 病。
• 1、农业防治
• 1.1合理轮作和间作:对于该病严重发 生的地块改种非烟属植物,实行至少 三年以上轮作,此方法是防治该病的 有效手段之一;
腰漏:
二、病原物(pathogen)
• 1、形态及类型 • 烟草黑胫病的病原菌为
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变种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Breda
de hean) Tucker] ,属鞭 毛菌亚门疫霉属。
1.孢囊梗及孢子囊 2.孢子 囊萌发溢出游动孢子 3.藏 卵器、卵孢子及雄器
Thank you!
• 我国于1950年报道该病发生于黄淮地区。
• 目前烟草黑胫病(tobacco black shank))广泛分布 于我国各产烟区。
• 据1989-1991年全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15个产烟 省中只有黑龙江省尚未出现该病,其中山东、河南、 安徽、云南、四川 、福建、浙江等重要产烟地区发 病严重。
烟草黑胫病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 2、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连作时 间长,土壤中病菌积累数量大,发 病重。苗床中播种过密、浇水过多、 用病残体直接做肥料、排水不良等 都容易诱发病害。
• 3、品种抗病性:烟草品种间对 黑胫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 4、线虫危害:根结线虫造成的 伤口常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可加 重烟草黑胫病的发生。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 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及危害与气候因素、寄主 抗病性、栽培管理和土壤因素等关系密切相 关。
1、气象因素 :黑胫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 平均气温25—32℃最适合病菌侵染,28— 32℃时病害发展快,低于20℃时病害发展 很慢或很少发病。空气相对湿度高,发病重。 雨日、雨量多时,有利于游动孢子的形成、 释放和传播,往往可造成病害流行。
• 3.生理分化 据国外报道烟草黑胫病 菌可分化为四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 1、2和3。其中0、1、3发现于美国, 2号发现于南非。中国烟草黑胫病菌至 少有“0”号和“1”号两个生理小种。
• 4、寄主范围
• 烟草是黑胫病菌的唯一自然寄主,绝 大多数烟属品种植物种都感染黑胫病。 而部分茄科植物如番茄、茄子、辣椒 等只有在人工接种黑胫病菌的情况下, 才会感染。
病害症状(symptom)
病原物(pathogen)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病株 2.病茎基纵剖面 3.病茎纵剖面 4.病叶
防治(control)
一、病害症状(symptom)
• 烟草黑胫病在苗床及大田均可以 发生,主要危害大田烟草。烟草黑胫 病主要危害根系和烟茎基部,烟苗移 植大田后,遇到高温多湿环境,极易 发病。多数先在根茎交接近地面处开 始发黑,并向上扩展,往往可高达 0.6~1尺,因此有黑胫病之称。
• 气生菌丝无隔透明,菌丝内含有大量油 球。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梨形或椭圆形, 有乳突。游动孢子近圆形或肾形,无色, 侧生双鞭毛作为水中游动的器官。在病 残体内或培养基上病菌可以产生厚垣孢 子,圆形或卵形,无突起。自然情况下 未发现卵孢子.
• 2、生理特性
• 黑胫病菌为半水生,喜欢高湿高温的 兼性寄生菌,这是起发生在热带及亚 热带国家的主要原因。生长最适温度 为28~32℃,最高36℃,最低10℃。 光线对其有抑制萌发作用。
• ③黑膏药:在多雨潮 湿条件下,中下部叶 片常发生圆形大斑, 直径可达4~5cm。病 斑初期,多无明显边 缘,水渍状、暗绿色, 然后迅速扩大,中央 呈褐色,形如膏药状, 故称“黑膏药”。

• ④“碟片”状髓:茎部发病后期, 剖开病茎,髓部干缩呈“碟片状”, 其间生有白色絮状物。
• ⑤腰漏:指叶部“黑膏药”斑上的 病菌可通过主脉、叶柄蔓延侵染茎 秆,而造成茎中部出现黑褐色坏死, 而呈“腰漏”“腰烂”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