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古玉论

第六章 古玉论


1、黄河流域出土玉器特征
玉牙璋 齐家文化 玉琮 齐家文化 三璜合璧 齐家文化
2、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自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后,至今已 先后发掘1000余处,出土大量的陶、石、骨、牙、 蚌等材质器物,玉器都为小形装饰器物,如临潼姜 寨两件绿色玉坠,器身平薄、造型完整、打磨光滑、 穿孔吊挂。
高2.8cm,宽1.8cm,长9.2cm,1979年辽宁凌源墓 葬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藏。
玉鸮
高5.5cm,宽5cm, 最厚1cm,内蒙古巴 林右旗出土,内蒙古 自治区巴林右旗文物 馆藏。
头部居中呈三角形, 两只大圆眼向上观望, 喙如鹰钩向下垂至近 胸部,握爪、腹,神 态含蓄,表现出高度 概括夸张的能力。
仰韶文化晚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由和田玉 制的玉斧和南阳黄山遗址中的独山玉斧,其意义:
(1)仰韶文化的晚期,和田玉已经进入中原?;
(2)在意识形态中具有重大飞跃的体现。
3、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的鲁苏豫地 区,距今约6300年至4400年,此后过渡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 中具象征意义的 玉制工具(斧、 铲、锛、刀、镰) 明显增多,说明 当时的农业生产 在人们生活中已 占有主导地位。
1、汉代与战国相比,璧体较大、略厚、边缘略宽、 出廓变长。
2、纹饰有谷纹、蒲纹,但大而疏; 3、出现刻字璧、乳钉纹、朱雀纹。 4、出廓、镂雕进一步发展,出廓部分变长、纹饰 更精,璧本身只有简单的纹饰。
5、玉质以和田玉为主。
仿古期——唐~清代
1、出土品少,主要是传世品。
2、形制和纹饰多仿古,除圆形外、出现长方圆形、
马蹄形箍
高15.5cm,口径5.87.4cm,1979年辽宁 凌源墓葬出土,现藏 辽宁省博物馆。
双猪首三孔玉饰
青玉,三圆孔并联,平底,两端各雕一猪首,肥头大 耳,嘴上翘,菱形大眼,双目横视,炯炯有神,器侧饰 连续的绳索纹。底上有四个漏斗小孔,其中两边圆孔各 有一穿孔,中间孔内两个小穿孔,可穿系,猪的形象刻 划逼真,可能与原始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有关。
距今7500年的阜新查海文化遗址 距今8000~7000年的赤峰兴隆洼文化遗址 距今约7000年的沈阳新乐文化遗址 距今约6000~5000年的赤峰红山文化遗址
兴隆洼遗址
赤峰红山
1、辽河流域出土玉器特征
(1)佩饰为主,以动物形佩饰为特征的玉器群。 动物形:现实动物,如玉鸟、玉鳖、玉蝉、玉鱼等; 幻想动物,如玉龙、玉兽玦; 几何形:以勾云形玉佩最为特征; 还有龙形璜、马蹄形、兽面丫形玉器等。
二、辽河流域
地处华北平原和东
北地区接壤处,上游
通辽
包括西拉木伦河、老
哈河等支流,以西

南—北东走向,经通

辽平原折向南流,进
入下辽河流域,注入
渤海。全流域包括冀
蒙辽吉四省区十余个
市县。
辽河流域受中原影响较大,古玉遗存相对较集中, 数量多,文化层次高,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占 有重要地位。重要文化遗址有:
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 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饰玉为主 。
2、玉材 多为当地所产,石玉不分。 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 玉)、玉髓、煤精。 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 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 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萤石、石质、 粗质玉等。 3、纹饰和工艺 生产力低,琢玉工具不锋利,器形简单、小型; 工艺粗糙,常见砣切痕、对钻孔; 器件一般光素无纹,纹饰简单、朴实。
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从地域范围,主要集 中:辽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流域 长江中下游流域 东南沿海地区
一、新石器时代玉器总体的风格特征
1、品种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笄 、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特征: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
推测认为:牛河梁及其附近地区为红山文化的统 治、宗庙、祭祀、陵墓的所在地。
代表性玉器有玉猪龙,玉怪兽、丫形器、勾云形
佩、马蹄形箍、内圆外方器、联璧、双猪首三孔玉 饰等,其中大多是礼 器,表现出红山文化 玉器雄浑凝练的鲜明 特色。
此外有猪、鸟、
燕、鸽、鹰、蝉、 鱼、鳖等肖生玉。
红山文化积石冢
中华第一龙
椭圆形。
3、唐代出现花卉纹,清朝带几何纹。
4、注重龙、螭内部刻画,使之形象生动;多层透
雕,立体感强。5、玉质多为白清 Nhomakorabea宋
玉,次为青玉。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上世纪,经过考古工作者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 经发掘出大量史前时代的玉器遗存,向世人展现出 远古史上中国独具异彩的玉文化风貌,折射出深刻 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绿色,首作三角形,
微缩,其上以数道阴线 作象征性的口和目,背 略弧凸,腹部较平,近 六角形,四足伸出,光 素列纹,颈下有一圆穿, 可供穿系佩饰。 3.9cm 长,宽3.6cm, 0.6cm 厚,1973年辽宁阜新 墓葬出土,现藏辽宁省 博物馆。
玉龟
异人形玉饰
高13.6cm,造型非常独特, 极为罕见,作人坐姿,双膝曲起, 身向前倾,两手置于膝上,面戴 面具,双耳尖长,头上并有四直 角,双眼间雕刻眉毛,整体造型 对称,表面平滑,玉呈墨深色泽,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1971年春发现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高26cm,最宽6.2cm,横截面最大直径为2.9cm。 造型简单、夸张,具幻化之感。龙首下探前伸,吻部微
翘,双目突出,眼尾纹细长而上挑,龙口紧闭,鼻端平齐与 颈脊部卷起的长鬣形成强烈的动态对比,弓形龙身显示极富
弹性的力度和矫健雄壮的生命力。是迄今年代最早的龙形 玉制品,在龙的艺术和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最有生命力的礼器—璧为例。 据研究,璧是由石斧演化而来,它产生最早,使 用年代最长,数量多,出土地域广是其它玉器无 法相提并论的。
璧的用途:祭天礼器、 殡葬品、 饰玉等。 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由简 到繁的过程,历经起始阶段(夏以前)
衰落阶段(商周) 鼎盛阶段(战国~汉) 仿古阶段(唐以后)
1、黄河流域出土玉器特征
(1)玉器种类以工具和礼玉为主,佩饰为辅。 礼玉:璧、琮、璜、牙璋、圭、环; 工具:刀、铲、斧、戈、戚、锛、钺; 饰玉和实用玉器:人头饰、动物、镯、指环、臂 环、梳、簪、玉含等。 (2)玉质多样,以本地产为主。 如绿松石、独山玉、蛇纹石玉、蛋白石、青玉、 莱阳玉。 (3)工艺表现为精美的纹饰、光滑的器面、自 然流畅的线条为特征。
动物饰玉器或玉动物中仅有玉鳌运用写实手法雕 琢,形象逼真,其他都采取写意的手法简化表现, 玉猪龙由猪首与蛇身组合,猪首经简化局部强调;
玉兽头玦之兽头圆眼、阔口、竖耳,似虎,勾身 似蛇演化,两种玉雕均为两种动物组合而成使红山 文化玉器雄伟粗旷、简练清晰,令人一目了然,其 神秘气氛仍十分浓厚。
三、黄河中下游流域
穿孔玉斧
大汶口文化 长19.8厘米 刃宽9.1厘米 厚0.5厘米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
新乐遗址出土的玉器制品,反映三个特点: (1)带有强烈的实用工具特征; (2)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与玉器共存,玉器原料 以玛瑙为主,其他有蛋白石、燧石、碧玉、玉髓等 石英岩质玉; (3)由出土玉、石器的共出、制成品与废弃物的 同存,揭示了原始的制作作坊。
3、赤峰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包括辽吉黑蒙和冀部分地区, 1935年首先在内蒙赤峰的红山发现。
(2)玉质以辽宁岫玉为主。 (3)造型和工艺特征:
动物为抽象变体造型,风格质朴豪放,具传神特征。 玉龙、玉兽玦的头、眼大,身呈“C”形。
工艺上,有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 表面刻线装饰少,多用“压底隐起”手法
; 边缘极薄,有刺手感。
2、沈阳新乐文化遗址
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北郊,1973年开始发掘,两次 出土数百件玉、石器制品,引人注意的有5件:墨玉 斧式雕刻器、墨玉圆凿式雕刻器、青玉双刃斧式雕 刻器、碧玉双刃凿式雕刻器和鼓形墨玉珠。
3、内缘略厚于外缘, 璧面平整,边缘圆角 形。

4、中孔内壁光滑, 无对钻痕迹。
5、青白玉为主。
青玉龙纹璧 商代晚期
鼎盛时期——战国时期到汉代
1、玉璧出土多。 2、出现新形制:出廓璧,璧的 内外缘起边线,有断面呈八角形、 菱形、椭圆形的玉璧。 3、纹饰丰富,出现谷纹璧、蒲 纹璧,还有多层纹饰璧:谷纹+ 蒲纹+龙凤纹。还有兽面纹、镂 雕龙纹和螭纹。 4、厚薄均匀,工艺精细,出廓 部分镂雕。 5、玉质以和田玉为主。
白玉镶金镯 唐
第六章
古玉各论
青玉兽形器 红山文化
玉人 商
青玉桥形笔架 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第三节 夏商周时代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 第五节 两汉时代 第六节 晋-唐时期 第七节 宋辽金时代 第八节 元代 第九节 明清时代
第一节 概述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制玉的历史距今有8000多年。 古玉器的制作和发展过程是曲折而缓慢的,集中体 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文化内涵。 作为文物的玉器,它还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人,从 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融进各种 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宗教图腾的崇拜,权力的 凭证,财富的象征等等。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被认为是神圣之物,对 它的具体造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说法不一。
玉龙的鼻端、鼻孔、长鬣(lie)等与猪相似。
玉龙(红山文化) 高26厘米
高42.2cm 拍卖成交价为253万元 北京翰海96’秋季玉器拍卖会
玉猪龙
长16.8cm,宽11.5cm,厚2.8cm,1974年巴林右 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征集,由墨绿色玉琢成。
玉璇玑
大汶口文化
径8厘米,1978年山 东滕县出土,现藏 滕州市博物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