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7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创新浪潮,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融资方式及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现代金融业发生了本质变化。

目前,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和风险,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结构和运行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货币政策。

金融创新可视为推动全球金融系统向更有经济效率的目标发展的动力,放松管制、技术发展和金融创新正在改变着银行业。

金融创新能够通过增加风险分担的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非对称信息和代理成本等方式提高经济效率。

与从前相比,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银行提供的服务方式、金融产品甚至自身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自于其它金融机构的竞争使得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和规模渐降,银行业快速向其他业务领域扩张已成趋势。

当前中国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需要货币政策与之相适应。

首先,金融创新会影响金融系统效率,从而对整个经济体系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并增加市场深度和流动性,也使得市场价格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能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一些金融创新会改变经济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方式,也会影响央行进行决策所依靠的指标信息内容,而这些指标是央行决策的基础。

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能充分应对金融创新挑战。

这需要对不同货币和非货币指标进行分析,构成“完全信息”框架,能够从不同的来源获得信息,并用不同方法比较核实。

采取兼容并蓄和分散化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数据分析,比较全面地分析金额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含义与基本理论(一)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额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额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前者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外表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二)金融创新的概念,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务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放性活动。

(三)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金融创新引起了货币定义与供求关系的全面变化,导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发生了偏离。

放弃以利率为指标的需求调节型货币政策,建立能全面反映金融创新特点、以广义货币量M2或M3为指标的供给控制型货币政策是今后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现状分析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资产证券化、表外业务、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市场为载体,以利率为传导机制,影响中介指标从而影响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最终实现这个政策目标。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1、使得货币需求收入有变小的趋势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证券化趋势,使得介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

它们提高了持币的机会成本,从而人们增加非货币性的金融资产,银行甚至出现“脱媒”现象。

由此,人们对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

2、使得利率弹性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证券化促进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市场效率提高、资产流动性增大,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人们会缩小交易需求量,扩大闲置余额,从而使机会成本变量发挥作用的空间扩大,增强了货币利率弹性的作用。

另外,交易性金融货币需求要受到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大,而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决定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具有可预测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强化了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

其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公平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大量可供买卖的工具,使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大增;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进行资产组合调整中日益依赖公开市场,其积极参与市场买卖在客观上配合了中央银行的操作;微观经济主体对各种经济信息、动态和金融市场行情的关注度增加,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布明确的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微调。

2、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重视程度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创新使利率的决定性因素复杂多变。

例如,确定一个利率的上限主要是为了抑制需求,但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创新工具却把利率推向了这一高度,于是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混在一块,使央行无法确定货币政策是否奏效。

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金融创新。

尤其是诸如货币利率互换、票据发行便利等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借贷双方越来越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信用替代形式,从而使资本的国际流动性加剧。

而较高程度的资本流动除了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外,还对汇率未来走势的预期产生影响,并且二者产生互动,使得基础货币投放量变得难以确定。

货币乘数的加大,最终导致央行可以以较少的货币投入获得相同的货币供给,但对他的控制程度降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金融创新模糊了货币概念。

目前NOW账户、ATS、MMMFS、NA等金融创新业务的出现,使传统货币的划分体系出现混乱;二是金融创新使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通货比率或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逾存款总额的比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加大了货币乘数。

3、对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对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在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方面。

资产证券化为银行和其他的发行者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无论货币当局怎样变动利率水平,都很难发生资本成本效应,货币供给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会减小;而且资产流动性的增强,也大大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流动性效应,从这两方面都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削弱了货币当局利率政策的时效性。

金融创新使公众和金融机构通过派生的信用扩张满足其日益扩大的需求,加大了货币政策主体控制货币的难度,使中央银行难以判断既定货币增长率的实际运行结果,使得存款准备金率传导机制不分失效;金融衍生工具出现之后,原有的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需要修正货币总量的定义以反映金融衍生交易所产生的影响。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创新,使得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信息收集、储存和传递的技术进步推进了金融创新的过程,都使得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数量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长的效率有所降低。

(三)金融创新程度及政策效果。

1、由于前面阐述过,金融创新会使交易性货币需求较少,投资性货币需求增加,那么我们可以用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资性货币需求之间的比来反映金融创新度。

根据我国从1991-2001年存款余额和A股股票筹资额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在我国的金融创新过程中,交易性需求投资性需求并不像前面理论所论述的那样此消彼长,而是都存在上升趋势,但是存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股票筹资额增长,并且根据存款余额的增减额和定期存款而非货币存款,可见我国金融创新水平还相当落后,金融体制的创新没有跟随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脚步,而金融工具的创新也相比发达国家十分的单一,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产品并不多,因此我国的银行存款逐年增加。

2、另外,在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运行特征和变动趋势指出了金融创新是货币创新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犹如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开始会随货币化的深入而降低,但随后会随金融创新程度的提高而上升,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仍处于下降阶段,因此金融创新水平相对较低。

那么根据以上分析,在我国创新水平还相对较低时,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还不能明显表现出来,传统的货币政策调节机制或手段仍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发挥着作用。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基于货币政策与金融创新的相关理论,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类金融服务产品和交易工具的创新与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概括了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总体特征,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若干建议(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1 、建立了统一健全的货币制度。

在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货币制度之后,人民币成为世界上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推进外汇体制改革,形成了与我国国情基本符合的汇率管理制度,人民币的对内币值与对外比值有了共同的市场基础。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获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

2、形成了功能齐备的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由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发展到今天,已初步建立了由“一行三会”调控和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构筑了良好的货币和金融环境。

3、构建了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较完备的、包含有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

4、形成了灵活高效的金融调控机制。

1979年开始金融改革之后,宏观经济管理由以实物管理为主逐步转向以价值管理为主,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

银行开始代替财政在社会资金的集中于分配中居于支配地位,银行贷款范围逐步扩大。

针对自1992年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经济过热问题,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在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时机和力度的把握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通过政策调整和配合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5、规范的金融规范监管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通过进行一系列银行和非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立法,建立和完善了金融监管的法律框架,为适应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业务相互交叉的竞争的格局,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

6、面向世界的金融开放。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战略需要,我国在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确保了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同时,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