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言志表情怀(第八篇)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言志表情怀(第八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 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 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 寞苦闷。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赏析
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中有 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 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池塘里,这多少给 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 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 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 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 “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 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将个人的哀怨, 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 在当时便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传 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 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烦愁的原因。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 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 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举头闻鹊喜’句,殆有束带弹冠 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 四印斋刻《阳春集·序》:“冯词类多劳人、思妇之作, ‘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
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 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以水喻愁,李 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精辟,而且既贴切又富 有力度。遂为名句。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 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 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 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 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 血痕泪痕。”
赏析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赏析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 心中想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 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 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 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诗人简介
冯延巳(903—960年),南唐词人,又名延嗣, 字正中,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仕于南唐烈祖、 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 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 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 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 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 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诗人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 约派代表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 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 “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词独多,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 泛,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柳永作 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 大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 等,现存有大量诗篇。
51.谒金门
谒金门
(五代)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出自《唐五代词》
注释
① 谒金门:词牌名。② 乍:忽然。③ 闲引:无聊 地逗引着玩。④ 挼:揉搓。⑤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 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⑥ 碧玉 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西京杂记》载:“(汉) 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 用玉。”
52.雨霖铃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出自《全宋词》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 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 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 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 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 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 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 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作背景
冯延巳这首词描写了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 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苦闷的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 女无地位,依附于男子,常被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 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 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 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 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 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 雅致优美的意境。
诗人简介
李煜(937—978年),南唐最后一位国君,961—975年 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祖籍彭城(今 江苏徐州)人。相传生于天祚三年(937年)七月初七,为南 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 主,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俱为五代著名词人。开宝 八年(975年),宋军破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李煜 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 三年(978年)七月八日于京师里第卧疾而卒。
注释
①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 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 送别的地方。② 凄切:凄凉急促。③ 都门:国都之门。这 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④ 帐饮:在郊外 设帐饯行。⑤ 无绪:没有情绪。⑥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 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 美称。⑦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⑧ 沈沈: 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⑨ 经年:年复一年。⑩ 纵:即使。⑪ 风情:情意。男女相爱 之情,深情蜜意。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承“故国明月”, 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 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 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 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 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 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创作背景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 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 精力来写词。郑振铎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 词外没有学问”。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出他作为一个 专注于词创作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 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 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 期浪迹江湖,遍尝到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 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便是代表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名句
感悟
李煜的“愁”是封建帝王的愁,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 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们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 了南唐美丽的江山,我们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 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审美的 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李煜将一腔愁绪化为有 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 是江水,分明是李煜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眼泪。
赏析
罗大经《鹤林玉露》:“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洪洞不可掇’, 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 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 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 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满 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 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 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 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名句
感悟
这首词借景写愁,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尤其“风 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一句,以灵动之景牵灵动之情, 仿佛写出了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而 又不能排解的情绪,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