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正浓》.设计.._模板孙哲勇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点: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教学难点: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
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一)、读标准音: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ì)乐高官厚禄(lù)拜谒(yè)崇(chóng)敬虬(qiú)枝峥嵘(zhēng róng)捐(juān)躯昏庸(yōng)殉(xùn)自刎(wěn)尸骸(hái)飨(xiǎng)楹(yíng)酷(kù)爱召(zhào)集瞻(zhān)仰体恤(xù)戕(qiāng)害伫(zhù)立怂恿(sǒngyǒng)(二)解词:1、酷爱:十分喜爱。
2、拜谒:拜访、拜见。
3、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
4、尸骸:尸骨。
5、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
6、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7、戕害:杀害、残害。
(三)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主题:作者借傲雪的梅花,在风雨中依然清香如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重点介绍了明朝的遗臣的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民族危亡之时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三、合作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第2-6自然段,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感情线索: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四、探究学习: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五、回顾反思:2、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3、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1]《梅香正浓》.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知识目标: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正确的评价和分析历史,认真体味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面对频仍战乱时的深切苦难,热爱现在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回答的十分的正确。
早年,杜甫壮怀满志,“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杜甫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对生活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与体味,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杜甫的另一篇诗歌《石壕吏》,来品味一下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2、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3、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
三、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整体感知:通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思想的矛盾性:1、歌颂老妇勇担,望评定苦难,天下太平;2、同情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表同情。
五、思考品味:1、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吏为什么选择夜晚“捉”人?2)课文用怎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官吏和老妇的表现的?2、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的?课后记:本首诗歌可以在充分理解掌握诗歌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取课堂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加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理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杜甫诗三首(教师中心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南》一、检查预习1、生字词,用小黑板(很原始吧?如果不是公开课,我连小黑都不用!)请了两个学生读。
2、朗读。
(第1支曲子范读,第2至6支请了五个学生读,第7支齐读。
)二、整体把握(实录)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生:绿师:“红杏枝头春意闹”呢?生:闹师::“云破月来花弄影”——生:弄师:《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很好。
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生:冤师:《闺塾》呢?生:(略思考)闹!师:好,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生:哀!师:(在课题的“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生:悲哀、哀叹师:悲哀和哀叹,哪个准确些?生:哀叹师:(板书:哀叹)“哀叹”什么?生:江南师: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生:长江以南师:准确些。
生:这里只是南京。
师:为什么要哀叹南京?生: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
师:准确地说,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
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
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
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生:灭亡师:是的,这是一种“亡国之痛”(板书)。
是谁在哀叹亡国之痛?生:作者师:作者本人直接抒情?生:是苏昆生师:对,是借戏中人物苏昆生之口来表达的。
这苏昆生是什么人?生:樵夫;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师:这苏昆生曾是明代宗室,唱曲名家,李香君的教曲师傅,长期生活在秦淮河边,非常有名,相当于歌星周杰伦之类。
现在国家灭亡了,他沦落为樵夫,靠打柴为生。
你们能不能想像得到周杰伦打柴的样子?(生笑)很惨吧?亡国给百姓带来的伤痛,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创伤。
师: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生:(众)写景;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师: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都有吗?生:都有,前面是间接的,是寓情于景。
后面是直接的抒情。
师:(板书: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的,是哪几支曲子?生:前面六支都是。
师:对,前六支写景抒情,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
三、重点赏析(实录)师:我们的重点,是赏析前6支写景的曲子。
这6支曲子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点?生:山松野草、秣陵、村郭……师:(打断学生)我问的是景点,不是景物。
注意唱词前几个人物的对话,戏曲往往在人物对话时交待有关事件。
生:(找、思考)师:(统一答案,板书:郊外→孝陵→皇城→秦淮→长桥→旧院)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生:(纷纷说)萧条;荒芜;凄凉;颓废师:(板书萧条、荒芜、凄凉)“颓废”准确吗?生:颓废一般用来形容人。
师:应该用哪个词准确些?生:破旧、破败师:(板书:破败)这是大家的总体感受。
现在我们再深入一些,请大家任选一支给你感受最深的曲子进行赏析。
(生默读,思考,5分钟左右)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沉醉东风】(师补充:第3支)。
前面几句写了眼前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让我想起曾经的繁华,有一种昔盛今衰的感受。
还有“舞”字和“朝”字,写燕雀在丹墀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然而过去这里是臣子朝见皇帝的地方,非常神圣,这更让人感到今日的凄清。
师:昔盛今衰的感受很到位,这里用的是“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
(板书)补充一点,这一支曲子除了今昔对比,还有色彩的对比,大家注意到了吗?看看都有哪些颜色?生:白、红、琉璃(黄色)、翡翠绿、丹。
师:这些颜色很鲜艳,不禁让人想象旧皇城的华丽,而恰恰是这些颜色,反衬了今日的衰败凄清。
生2:我说第4支曲子【折桂令】。
我觉得“迎”字用得非常好。
这个地方曾经是歌伎云集的地方,我想像到的是,当年客人来了,歌伎们花枝招展地出来迎客的情景(众生笑),现在只剩下歌伎没有了,只剩下破纸在风中招摇了。
还有“目断魂销”,唱曲的人站在坏栏杆边向远处眺望,想起过去的种种,灵魂也不禁飞回了过去。
(众生笑)师:想像很丰富啊。
我强调一点,“魂消”该怎么理解?“魂消”也就是“消魂”,什么叫“消魂”?就是失魂落魄,魂飞魄散,形容的是极度的快乐或者悲伤,这样理解,要比灵魂飞到过去好一些。
另外,大家在读到这支曲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学过的哪些诗句?生:(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师:这是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还在,而《哀江南》这里连雕栏玉砌都不在了,只剩了些破纸坏槛,更萧条。
除了这首,还有哪些?生:(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师:很好,这两首写的都是南京,也同是表达了亡国之恨,意境各有特点。
生3:我说说第一支曲子。
残军的“残”,让我想到军队打败仗之后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的,废垒、瘦马、空壕是眼前的景象,这里虚实结合,写出了战争中的凄凉景象。
师:是战争中,还是战后?生:战后。
师:你提到了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板书)。
这支曲子几个形容词用得很好:残、废、瘦、空,呈现出了南京郊外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大家不应忽视的还有一个景物:夕阳道。
夕阳古道,给人什么感受?生:苍凉师:是的,一种历史沧桑悲凉感。
读到这里,有没有想到哪一首诗词?生:(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同是古道,同是夕阳,两首曲子有什么不同吗?生:表达的情感不一样,马致远表达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这里是遗民的亡国之哀痛。
师:理解得非常到位。
还有哪位同学要说?生4:第五支曲子【沽美酒】,写了青溪长桥,连木板都没有了,秋水长天,人迹稀少,冷冷清清的夕阳,只剩下几棵柳树(众生立即纠正:一棵柳树),想起当年众多柳树,风景优美,今非昔比,心中很是凄凉。
师:对,只剩下一棵柳树了,这个“剩”字用得好,让人联想到昔日柳树成荫的美景,如今只有一棵残存,时过境迁,不禁感慨万千啊!好了,时间关系,赏析就到这里吧,课后自己再慢慢读,慢慢体会,古诗词的韵味是无穷的。
现在归纳一下,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评论论家是怎么说的?生:(纷纷回答)“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师:很好。
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又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
这6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哀思。
于是,有了这6支曲子的铺垫和蓄势,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