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诞生过伟大的思想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曾诞生过伟大的艺术家──贝多芬、歌德、海涅;诞生过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诞生过战争魔王──希特勒。
德国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败,竟然又能两次崛起。
特别是在“二战”后的五十年,德国不但在战后的废墟上又一次繁荣,又一次强大,而且又一次完成统一。
一、艰辛、坎坷的崛起之路1、四分五裂的德国(14、15世纪—— 19世纪70年代)①经济: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②政治:政治分裂,天主教势力强大,导致宗教改革发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开始标志、改革内容、影响)③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产生并传播:康德主张;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④文学艺术:贝多芬及其代表作,特点;2、完成统一,社会转型 (19世纪70年代)①经过②德国代议制的确立(《1871年宪法》背景、内容及评价)③影响:对德国:社会转型的标志,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道路;但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对欧洲: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对国际关系:成为欧洲最富侵略性的国家;法德结仇——一战3、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对外侵略⑪目的: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⑫史实:a.亚洲:对中国的侵略——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在中国抢夺路权矿权,并大规模投资设厂;1897年,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兵强占胶州湾。
第二年,强租胶州湾,并取得在山东境内建筑铁路、开采矿产等特权,把山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屠杀义和团;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b.欧洲: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
后来,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
1882年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⑬影响:导致英德矛盾尖锐、世界局势动荡,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4、一战中的德国(1914--1918)爆发:因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一战”爆发。
交战双方: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后来美国、中国等国加入,俄国退出。
主要战场:主要战场在欧洲,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及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个阶段:①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
德军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西线转入阵地战。
②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
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1917―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
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9日,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
11日,德国宣布投降,签订停战协议,“一战”结束。
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1919—1945)⑪一战战败,战后被宰割(《凡尔赛和约》内容、影响)⑫30年代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1933—1939)。
纳粹党采取的措施a.军事上:从1935年开始,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兵役制。
b.对外关系上:1933年,德国为了放手扩军备战,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局部扩张大事年表: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非军事区;1936—1939年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8.3德吞并奥地利;1938.9英法德意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3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国就为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⑬发动二战,战败(1939--1945)二战大事年表:1939年9月突袭波兰—— 1940年7月“不列颠之战”——1941年占领欧洲十四国——1941年6月突袭苏联——1941年—1942年莫斯科战役失败——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攻为守——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6、二战后,长期分裂,最终统一(1945--)⑪德国及首都柏林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⑫东、西德分道扬镳(1949--1990)联邦德国:政治:1949年成立,后加入北约;经济:经历恢复——“黄金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滞胀”——80年代后复苏繁荣阶段时期。
(社会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外交:法德和解,推动欧洲联合(原因、经过、影响)民主德国:1949年成立,1955年加入华约,照搬苏联模式。
⑬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再次统一。
二、科学理论1.西门子2.卡尔本茨3.普朗克4.爱因斯坦英国史一、资产阶级革命前(15-16世纪)1、13世纪中期出现议会(都铎王朝)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3、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培根4、宗教改革: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5、资本主义兴起:制呢业、采煤、炼铁、造船6、圈地运动:农村出现农业工人和资本主义农场主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有共同利益)3、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根本原因)4、议会反对派的形成和斗争5、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二)过程1、革命爆发:1640年11月新议会的召开2、内战爆发: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3、处死国王:1649年1月4、革命高潮:成立共和国(1649—1653年)5、建立护国主政治: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①背景: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动乱。
②目的:保护革命成果。
③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7、革命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三)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目的:限制王权;2、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
1701年《王位继承法》3、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君主立宪制形成和发展起来。
(四)意义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五)克伦威尔①1644年马斯顿草原大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赢得“铁骑军”称号。
②1645年,纳西比战役,全歼王军主力。
③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克伦威尔1653年开始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统治期间,颁布《航海条例》,发展了英国的海上商业利益。
(至王朝复辟统治时期,英国打败荷兰,英国进一步建立起的海上霸权)三、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一)背景: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资产阶级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3、劳动力: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5、市场:市场需求的扩大(直接原因)。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二)进程1、时间: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今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②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③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2、各部门相互推进的顺序:纺织业(采煤、冶金)——动力——运输;3、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②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三)重大发明1、纺织: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2、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3、交通运输: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发明火车(四)影响:(对英国)1、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a. 措施b.表现),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2、促使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4、城市化兴起。
(对世界)1.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2.交通运输业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3.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标志)4.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成熟四、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一)原因:1、最大的殖民帝国,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也能获得巨额利润;2、资本大量输往国外3、资本家不愿技术,企业设备陈旧3、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表现:1、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
2、丧失19 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三)优势1、最大的殖民帝国;2、19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金融业);3、造船业和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帝国主义特征:“殖民帝国主义”(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意义)五、一战到二战期间的英国(一)一战前1、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对殖民地的争夺)2、随着英德矛盾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
(二)一战后1、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
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与法国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