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祝宇李朝霞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祭文。

作者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感人肺腑。

教学时,教师一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自己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并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二是应指导学生结合朗读,体会本文边泣边诉的语言特点及语气助词“邪”“也”“乎”“矣”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1.文字、文学、文化这三个维度,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同目标。

本文以情之真、意之切而成“千古绝调”,故教学时宜以“情”为抓手,进行“入情”“悟情”“品情”三部曲。

2.教学中宜采用诵读法。

可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深厚、真挚的感情,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学会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学会选取生活细节,选用恰当的句式、人称和语气词来表达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知、理解、讨论、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对家人、家庭、家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对社会、人生坚定的使命感、四、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需要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背景知识介绍,字、词、句梳理)(一)抒情文字导入,渲染情感氛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悲欢离合。

有的时候,生命是那样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稍作停留,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伤痛。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

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抒情散文。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

那么,它是因了什么,而成为“千年绝调”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探讨。

(二)作者、背景简介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

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情不能已,写成此文。

(三)听取诵读,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课文,或者教师范读。

明确:文体规范模式祭文一一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一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我们己学过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属典范之作。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写得情真意切,为后人传诵。

此外,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2.积累,掌握音形义(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闻汝丧(sang)之七日及长(zhang) 不省( xlng)所怙(hu) 兄殁(mo)南方省(xlng)坟墓归取其孥(nu) 丞相薨(hong) 佐戎(r6ng)徐州孰谓汝遽(ju)去吾万乘(sheng)之公相殒(yun)其生窆(bi6n)不临其穴尚飨(xi6ng)(2)掌握重点实词词义衔(含着)哀致(表达)诚辍汝而就(就职上任)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3)掌握活用词类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4)掌握重要虚词词义其: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教师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诚挚而深刻的感情。

(四)布置作业将以上涉及的文言词语,查词典,扩展义项,搜集已经学过的例句。

第二课时(内容梳理,情感探究)(五)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情感。

1.当和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十二郎的死讯传来,韩愈悲恸不已,精神大受打击。

请找出文中表现其精神状况的段落(或语句),思考他当时的反应,并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告汝十二郎之灵:……(段落)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未可以为信也!……其信然矣!……而寿者不可知矣。

(段落)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段落)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段落,质疑死期)(六)梳理内容,抓住情感内涵。

2.十二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韩愈的子侄辈那么多,对十二郎,他为什么格外怀念?请根据韩愈在文中的描述,简介十二郎的情况。

提示:边阅读课文,边标记相关语句,并进行初步归纳。

明确:注意以下语句。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承先人者,在孙惟汝,……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天而病者全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汝之子始十岁,(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小结1:用当时的标准来看,韩愈的侄子十二郎,纯正明智,年富力强,且“两世一身”,寄予着韩愈的嫂子和韩愈自己的殷切期望,是韩氏家族晚一辈中理所当然的、比较优秀的接班人。

然而,天意弄人,这么一位“少者”“强者”,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白发人送黑发人,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况且十二郎是韩氏家族下一代中的一位家业继承者!于此,可见韩愈迸发的骤失亲人之悲恸!3.文中,韩愈提及了自己一生中,和侄子十二郎的哪些交往?请用一个含有对比意义的四字成语,总结叔侄二人的交往状况。

提示:文中,涉及韩愈的幼时、青年时、最近以来几个阶段。

明确:注意以下语句:(1)幼年时: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未尝一日相离也:(2)青年时:三“会”,三“别”(3)去年:书信一来一往小结2:为了韩氏家族的复兴,韩愈年少外出,博取功名,于是,情同手足的叔侄,聚少离多。

可是,十二郎的骤然辞世,使叔侄俩阴阳两隔。

韩愈的美好夙愿,竟成空谷回响!纵观叔侄之交,不是生离,就是死别!于此,可见韩愈爆发的追悔莫及之悲,以及人事无常之伤14.韩愈在文中,交代了自己的哪些情况?他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身心状况的?提示:可从身世、仕宦经历、容貌变化等方面思考。

注意阅读方法,要边阅读,边标记,边归纳。

明确:注意以下语句:(1)身世:少孤,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2)仕途经历:吾年卜九,始来京城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是年,吾佐戎徐州,……吾又罢去(3)容貌变化: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落矣,毛血日益衰,……◆韩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身心状况的?提示:可结合他对自己的侄子十二郎的对比性评价语句来看。

明确:(年)长者、病者、衰者、志气日益微(者)小结3:于此,可见韩愈萌发的浮沉宦海之哀!5.奉文情感卜分复杂,极有深度和内涵。

请总结,作者在悲悼十二郎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情感?明确:骤失亲人之悲,人事无常之伤,追悔莫及之痛,宦海浮沉之哀,……【文本链接:文坛回音】“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茅坤)“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清.《古文观止》)固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本文饱含着的对十二郎、对人生、对仕途的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却足以跨越时空,时时引发后来者的共鸣16.韩愈在为复兴家族而奋斗过程中,遭遇了十二郎的猝然辞世,从而形成了自己心灵上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

从韩愈的屡屡自责和无尽追悔中,对待亲情,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明确: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我们活着,就应该好好珍惜亲情,珍爱身边的每一位亲人——父辈,祖辈,晚辈,……物质的追求,永无极限;但是,精神的回馈,点滴足矣!谨以此,和听课的全体同学共勉:满目山河空远念,不如怜取眼前人!(七)赏析写作手法,掌握写作技巧7.面对十二郎之死,韩愈悲恸不已,多次将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

请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自责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看看,这表现了什么?明确: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爱之深,责之切!8.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明确: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