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道政治和儒学思想

王道政治和儒学思想

1・儒学王道政治的渊源与内涵1. 1王道政治的渊源1・1・1中国儒学发展四阶段中国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一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153)1.1.2王道政治的渊源与发展王道政治,可以说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

王道政治理念是我国上古三代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理念,最初是在三代前,也就是如今的中原地区,为了能抵抗蛮夷戎狄的入侵,他们联合成为防御共同体。

在我国历史上,王道政治思想是炎、黄结盟的开端,主要原因在于炎、黄已经开始采取农业定居形式,炎、黄若继续争执下去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正常生产,也会使得周边民族趁乱而对中原进行攻打。

而此后夏商周三国之间尽管存在大量的兼并,但三国的联盟也主要是采用王道政治作为基础。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不仅中原联盟体内部之间的成员互不干涉,即便是盟主也不会对各成员的内政进行干涉。

总的来说,对我国上古三代的王道政治体制起决定作用的是不误农时、保证吃饭等简单道理,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原地区农业部落的基本生存状况起到决定性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提倡“仁”,恢复王道政治。

对于圣人而言,他们的言论均是出于利与义的公共性及合理性,就如王道政治中所说的“食哉惟时”,尽管是处于对利的考虑,但也遵从了义。

因此,在客观上利与义是统一的,王道政治不仅是统治者对政务进行处理的根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统治者行为。

所以当毁弃义时,孔子便希望采用“仁”来代替“义”的作用,但却难以克服以功利为目的的"礼崩乐坏”社会状况。

但讲求事理而不讲求原理的风气使得一些较为极端病态的事物成为天经地义的法则,法家者流在政治上的优势并不是因为其高明的理论,主要是因为这些法家者流善于采用严刑峻法,与君主的施政方略相投和;并且善于对君主讲求“权术”与“形势”以此与其严密控驭和制衡臣下的心理相投和;并且这些法家者流善于采用国家利益代替社会利益,从而尽可能地投合君主的一己私欲。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仁” 在政治层面上是托空的。

除此之外,仁在社会层面上也是托空的。

商周时期的大同思想和制度普遍存在于村社共同体中,但春秋时期,村社共同体组织被破坏,大同思想和制度便无立足之地。

因此,儒家所说的亲亲之义只能在亲族血缘范围内实现,爱有差等便被扩充到非血缘社会关系中,完全失去落实地方。

孟子竭力反对墨家所说的“兼爱”思想,在孟子看来若缺乏亲亲之爱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爱有差等不会自然地实现,因此孟子主要推崇仁政思想。

在孟子看来人民耕地应该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划,村社组织中人民只有出入相友和守望相助才能真正地落实“仁”,才能真正地实现仁政。

专制君主彻底地摧毁了王道政治,说到底这是国家吞噬了社会利益,孔孟提出的仁与仁政注定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托空,并且孔子将义为主德的思想转变为仁为主德的思想注定会失败。

在王道政治思想被毁弃的过程中,儒家道德便失去了实现的基础。

秦统一后的多年间由于国家私自吞噬了社会利益,使得官与民、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仁与仁政无法得到真正地落实,人民不能自治,大多人不会心甘情愿地受到儒家道德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约束。

所以在如此的社会的环境中必定会存在强者奴役他人,弱者被动受到强者的奴役。

正因为如此,国家即使施仁政,采取轻徭薄赋等仁政也无法起到多大作用,只能更加放纵豪强侵凌小民。

1.2王道政治的特征与涵义1.2.1王道政治的概述及特征“政治儒学”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王道政治,王道政治体现了孔子在《春秋》中改制立法的智慧,并且成为了今后统治者统治的基本政治法则。

“政治儒学”的宗旨就是要讲明王道政治,实现王道政治,现在特别是要讲明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相互制衡的学说。

“王道政治是将超越神圣、历史文化与法理民意三重价值圆融地统一起来的政治。

所以王道政治可以把这三重价值完美地融合在一个政治体系中。

”由于王道政治是一种综合制衡的政治,而王道政治追求思想又是“中和理想”,所以在王道政治的制度安排中每一重合法性都不能独大,因为它们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由公羊家说的“天下归往为王”可以看出,王道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任德不任力”,即,只要人心归向就是王道。

王道政治的力显然是精神意义上的力。

这种力是说明王道政治是建立在人心上道义、道德上的力,而并非建立在物质意义上、以暴力或强力为基础的力。

由此可见,物质意义的力远远不如精神意义的力强大。

王道政治在精神方面对百姓思想的统治,不仅具有最大的物质力量,也具有最大的精神力量。

然而,王道政治没有特别依靠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王道政治专靠道德来统治(任德),而拥有力量又不专靠力量来统治(不任力)。

对于这个“王”,我们有很多的意义上理解。

如果从人格方面来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体现了历史和宇宙的普遍真理和思想价值。

他们是“王道”的开启者和传承者,创立并致力于“王道之统”的思想。

此外,还要从义理上理解“王道”。

也就是公羊家“王道通三,参通天地人为王”的说法。

也就是说,王道价值包括了超越神圣的价值,包括了人心民意的价值,也包括了历史文化的价值, 即天、人、地的价值。

也就是说,王道政治包含了天、人、地的价值与超越神圣、人心民意、历史文化的三重合法性。

不仅如此,还涵盖了民族,宗教,文化,道德,历史等多个领域,它的意义比现在说的政治内涵大得多。

1.2.2王道政治的内涵王道政治主要倡导仁义和礼制,是儒家根据传统霸道的政治理念及行为提出的政治主张,王道思想对于道德的标准应该要高过对事功的追求,主张为了获得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该尽可能地争取人心归附。

尽管“尊王攘夷”的霸道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功劳但其中却搀杂了太多的私利,因此孔子讥讽齐桓公不知礼,并且还批评管仲小器。

孟子在拜见齐宣王时并不会言齐桓和晋文之事,主要目的在于向其显示自己贵王贱霸的立场。

但其中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使其能认识到霸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然后从根本上救治春秋战国时期的衰乱局面。

王道政治在国家的角度上来看,最终目标是要统一天下,实行稳定的思想政治制度,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来稳定国家的局势,而并不是不计利害,轻忽功利。

王道政治实质上是政治儒学核心思想的体现。

2.王道政治在朝鲜兴起的原因2・1儒学传播到朝鲜半岛要说起朝鲜朝王道政治,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一中国。

早在秦汉时期,中原人大量迁入朝鲜的同时也把汉字传播了过去。

丰富的传播途径,如书籍、武器和货币上的汉字,使汉字迅速被当地居民接受。

特别是汉四郡设立后,汉字的影响空前深远,以至于在朝鲜半岛可作为通用的交流工具广泛流传。

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98年,高句丽太祖网巡栅城,“赐栅城守吏物段有差,遂纪功于崖,乃还” o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已有非常多的的高句丽人能读懂汉字。

(71)公元前37年高句丽立国以后,与汉朝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交流采用的都是汉语,由此可见高句丽人掌握汉字的程度可见一斑。

而中原人从小就深受儒学思想熏陶,随着他们的迁入,必然也把儒学思想带到朝鲜半岛。

而汉字的使用也为儒家思想和经典的传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儒家经典传入朝鲜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中原王朝对朝鲜政府的书籍赠送。

早在唐宋年间,中国王朝规定书籍不允许对外流通的政策却在朝鲜是个特例。

朝鲜的使臣在说明身份以后随意进出书市购买书籍,中国王朝也会赠与一些书籍,这一做法也一直延续到了明朝。

随着多年的积累,明朝年间的朝鲜王朝中央图书馆里已珍藏了许多的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传入朝鲜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朝鲜使臣在中原购书和中国商人对外输岀书籍。

从宋朝政府允许中国商人对外输岀书籍以后,书籍输出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除了经书以外,程朱理学、医药方面的书籍也传到了朝鲜,广泛的传播使儒家经典在朝鲜半岛深入人心。

为了传播儒学思想,早在东晋时期朝鲜政府就仿效东晋王朝,在中央设立了最高教育机构一一太学。

当时向他们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和贵族子弟。

到了明朝,朝鲜的各类学校均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

从唐朝开始朝鲜正式以通晓中国儒家经典的程度来选拔官吏。

儒家敬天、尊贤、正名、修德正式成为朝鲜封建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明朝时期仍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大量的程朱理学及百家之书被译成朝鲜文字。

由于朝鲜的科举考试把儒家经典当作考试内容,读儒家经典的人不仅是贵族阶层,很多平民也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朝鲜的儒生还可以参加中国的科举制度,取得名次后还可在中国做官。

由此可见朝鲜的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也促进了中国的儒学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和传播。

【2]2. 2王道政治之所以在朝鲜兴起的原因中国和朝鲜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亲密的友好往来。

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在朝鲜半岛, 虽然儒学传入己有长久的历史,但是在14世纪末以前,尚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

从中国传入的汉唐儒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中,也尚未完全确立起主导意识形态地位。

在朝鲜半岛,儒学传播的第二阶段是在14世纪末以后,传播的是程朱理学。

14世纪末,高丽王朝开始衰落,一批文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维系人心,开始引进朱子学。

14世纪末李朝建立,学者郑道远、权近等人以朱子学为理论武器批驳佛教,从而为朱子学取代佛教以及儒学在15、16世纪的兴盛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了15-17世纪东亚世界文化版图大洗牌时,儒家也经历着一个复兴和深化的过程。

作为结果,儒家文化圈在东亚世界的东部地区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随着李朝“崇儒排佛”政策的确立,儒家思想开始在朝鲜半岛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确立了其在官方哲学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儒学也完成了在朝鲜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直到李朝(1009-1225 年)建立,局面才开始发生变化。

当时的李朝虽然十分崇尚佛教,但是并没有到之前唯佛教独尊的地步,反而推行儒、释、道并尊的思想,开始兴起儒学,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相应地采取了一些举措,所以儒教也确立了当时在李朝不容忽视的地位。

到了陈朝(1225-1400 年)末年,儒学形成取佛教而代之的趋势。

政治儒学的核心思想一一王道政治由于切实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也被统治者认可和加以利用,成为统治国家的思想工具。

“以政为德,治国以礼,皇帝就是天下人道德行为的楷模,天下人沐浴有道之君的仁德,受其道德的感化,自觉地迁于善道,在等级秩序中各安其位,是儒家人人道德高尚的理想国。

”【3】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与古代中国一样都是王权统治下的等级社会,“社会结构基本上是由皇帝、官僚民族、平民、贱民及奴隶组成,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