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化学-第十二章1

有机化学-第十二章1

1.季铵盐的相转移催化作用

季铵盐是最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因为季铵盐在有机相和 水相中都有一定的溶解性,它可使某一负离子从一相(如 水相)转移到另一相(如有机相)中促使反应发生。例如:
12.2 胺类化合物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具有一个 C12 以上烷基的季铵盐,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 性剂,除具有杀菌,柔软等功能外,还用于制备有机膨润 土,有机膨润土是一种流变性调节剂,它在涂料工业中用 于控制油漆的流动性,在油田钻探中用来配制钻井油桨以 及用作各种加工中的润滑剂。
12.1 硝基化合物
三、硝基对苯环的影响
1.对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影响 硝基是强吸电子基,使苯环钝化,不易进行亲电取代 反应。 2.硝基对苯环上其他取代基的影响 1)对卤原子亲核取代活泼性的影响 氯苯分子中的氯原子对亲核取代反应不活泼,将氯苯 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到200℃,也不能发生水解生成苯酚 的反应。若在氯苯的邻位或对位有硝基时,氯原子就比较 活泼,硝基数目越多,越活泼。
12.1 硝基化合物
例如2,4,6-三硝基氯苯在稀 Na2CO3 溶液中温热可水解 生成苦味酸:

反应的活性大小顺序如下:
12.1 硝基化合物
2)对酚羟基酸性的影响 硝基的存在,使酚羟基的酸性增强。如:
12.1 硝基化合物
3)对苯环上羧基脱羧的影响 硝基的存在,使苯环上的羧基容易脱羧,例如强烈性 炸药1,3,5-三硝基苯(TNB)就是通过下列反应制造的 :
本章主要讨论硝基化合物、胺类腈类、异氰、异氰酸酯、
重氮及偶氮化合物等。
12.1
硝基化合物
12.1 硝基化合物
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分类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硝基(-NO2)取代后所形成的化合 物叫做硝基化合物。一元硝基化合物的通式是 RNO2 或 ArNO2。 硝基化合物包括脂肪族、芳香族及脂环族硝基化合物; 根据硝基相连接的碳原子不同,可分为伯、仲、叔(1o、 2o、3o)硝基化合物; 又根据硝基的数目可分为一硝基和多硝基化合物,如:
12.2 胺类化合物

反应定量进行,可用于芳胺的鉴定和定量分析。若只要一 卤代,则需将氨基酰化,以降低其活化能力。如:
12.2 胺类化合物
二、硝化

如用芳胺直接硝化,则产物复杂,常伴随有氧化产物。通 常可将氨基酰化,得对硝基产物;如先生成铵盐,则得间 硝基产物:
12.2 胺类化合物
三、磺化

芳胺与浓硫酸作用,先生成硫酸盐,加热脱水生成磺基苯 胺,再重排成氨基苯磺酸:
一、季铵盐

胺彻底烷基化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季铵盐。
12.2 胺类化合物

季铵盐是晶体,具有盐的性质,溶于水,而不溶于非极性 的有机溶剂。熔点较高,常常加热未到熔点即分解。

季铵盐与强碱作用,得到季铵碱的平衡混合物:
12.2 胺类化合物
二、季铵碱


季铵碱是强碱,碱性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相当,易吸潮 和溶于水,并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季铵碱受热发生分解反应,不含 β-氢的季铵碱分解,生 成叔胺和醇。例如:
第十二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第十二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1 2
硝基化合物
了解硝基化合物的分类与结构,掌握其化学性质
胺类化合物
了解胺类化合物的命名分类以及结构,掌握胺类化 合物化学性质
3 4
腈类化合物
了解腈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重氮盐
了解重氮盐的结构以及化学性质
12.1 硝基化合物
有机含氮化合物的范围很广,它们的结构特征是含有碳氮 键(C––N,C=N,C≡N),有的还含有N–N,N= N, N≡N,N–O,N=O及N–H等价键。
12.2 胺类化合物
二、胺的结构

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 1s22s22p3。在 NH3 中,氮原子的 三个 sp3 杂化轨道和三个氢原子的 s 轨道重叠形成三个 σ键。 氮原子上还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对占据另一 sp3 轨道,处 在四面体的顶角。NH3 的结构和碳的四面体结构相似。胺 的结构和 NH3 相似,也具有四面体的结构,如下图:

12.2 胺类化合物
四、与亚硝酸的反应
亚硝酸( NaNO2+HCl )与胺的反应,伯、仲、叔胺各不 相同。 1.伯胺

12.2 胺类化合物
2.仲胺 脂肪族仲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N-亚硝胺,后者与稀酸 共热,又可分解生成仲胺。
12.2 胺类化合物
3.叔胺 脂肪族叔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不稳定的亚硝酸盐类, 此盐用碱处理又重新得到游离的叔胺:

苯环上间位及对位取代基通过电子效应影响苯胺的碱性, 如硝基等吸电子基能使芳胺的碱性减弱,甲基等给电子基 则使碱性增强:
12.2 胺类化合物

脂肪胺的碱性使其易与无机酸(如盐酸)甚至醋酸作用生 成铵盐;芳胺碱性较弱,需与强酸作用才能成盐。

胺盐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当 其与强碱(如NaOH)溶液作用时,胺重新游离出来,利用 这一性质,可以区别和分离胺。
12.2 胺类化合物
二、芳香胺的碱性
对于芳香胺来说,通常是



芳胺的碱性比氨弱得多,造成芳胺碱性减弱的主要因素有 两个: 其一是芳环中 sp2 杂化碳原子的吸电诱导作用; 其二是氨基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所在轨道与芳环上的 π 轨道的共轭作用,后者是重要的因素。
12.2 胺类化合物
三、苯环上取代基对碱性的影响
12.3
腈类化合物
12.3 腈类化合物

一、腈的结构

腈的通式为 R-C≡N 及 Ar-C≡N,氰基的氮原子是 sp 杂 化状态,它以一个 sp 轨道与碳原子的一个 sp 轨道重叠 形成 σ 键,以两个 P 轨道与碳原子的两个P轨道形成两 个互相垂直的 π 键,未共用的电子对占据一个 sp 轨道。


12.1 硝基化合物
β-硝基苯乙烯
4-硝基联苯
2-硝基戊烷
硝基甲烷
硝基环己烷
三硝基甲烷
间二硝基苯
12.1 硝基化合物
二、硝基化合物的结构

硝基化合物与亚硝酸酯是同分异构体:

硝基中,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上的 p 轨道互相重叠,形 成包括三个原子在内的共轭体系:
12.1 硝基化合物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有 β-氢的季铵碱分解时,发生 E2 反应生成烯烃和叔胺:
12.2 胺类化合物

Hoffman规则:当季铵碱分子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β-氢 原子可被消除时,反应主要从含氢较多的 β-碳原子上消 去氢原子,即主要生成双键碳原子上烷基取代较少的烯烃。 如:
12.2 胺类化合物
三、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应用
芳香族叔胺则生成环上亚硝基取代的化合物。例如:
12.2 胺类化合物
用途: (1)可用于鉴别伯、仲、叔胺。 (2)可用于区别脂肪族及芳香族伯、仲、叔胺。 (3)可用于提纯分离伯、仲、叔胺。
12.2 胺类化合物
芳胺环上的取代反应
一、卤代

芳胺与卤素反应很快,例如苯胺和溴水作用,常温下即生 成 2,4,6-三溴苯胺白色沉淀:
12.2 胺类化合物
二、氧化胺

一个氧原子与叔胺分子中的氮原子相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叫做胺氧化物,又称氧化胺。氧化胺的 N-O 键是配价键, 其结构如下:
12.2 胺类化合物

Cope 消去反应为分子内的顺式消除。氧化胺分子中氧原 子的负电荷起着碱的作用,它与 β-氢作用,经过平面的 五元环状过渡发生顺式消除反应:

12.2 胺类化合物
胺的制备
一、硝基化合物还原

主要用于芳香胺
12.2 胺类化合物
二、卤代物和胺的反应
12.2 胺类化合物
三、醛或酮的氨化还原
12.2 胺类化备胺
1.Hofman降解反应制备1°胺
12.2 胺类化合物
2.库齐乌斯 Curtius反应制备1°胺
12.2 胺类化合物
四、芳香族叔胺的苯环上的亚硝化及酰化反应

叔胺苯环上的酰化反应可制备米蚩(Michler)酮:
12.2 胺类化合物
胺的氧化反应
一、脂肪族胺的氧化

无论脂肪胺还是芳香胺均容易被氧化。脂肪伯胺的氧化产 物很复杂,无实际意义;仲胺用过氧化氢氧化可生成羟胺, 但产率低,叔胺用过氧化氢或过氧酸 RCOOOH 氧化,则生 成氧化胺。例如:
12.2 胺类化合物
例如:
12.2 胺类化合物
三、芳胺氧化

芳香胺较易被氧化,尤其是芳香族的伯胺及仲胺对氧化剂 特别敏感,曝露在空气中往往颜色变深,氧化过程很复杂, 产物也难分离。如选用温和的氧化条件控制反应,也可用 于合成。 如将苯胺溶于硫酸溶液中,加入 Na2Cr2O7 进行低温氧化, 可制得苯醌:
12.2 胺类化合物
芳胺氮原子上的反应
一、胺的烃基化反应

烃基化试剂如卤烃与胺反应,氨基上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

最后产物为季铵盐,如R为甲基,则常称此反应为“彻底 甲基化作用”。
12.2 胺类化合物
二、胺的酰基化反应

用酰基化试剂(如酰卤、酸酐),则可进行氮上的酰基化 反应:
12.2 胺类化合物
12.1 硝基化合物
12.1 硝基化合物
3.缩合反应 硝基化合物的 α-H 可与羰基化合物作用,生成缩合 产物。
12.1 硝基化合物
二、还原反应

硝基容易被还原,反应条件及介质对还原反应产物影响很 大。

常用金属(Fe,Zn,Sn等)和盐酸做还原剂。
12.1 硝基化合物

多硝基芳烃在 Na2Sx、NH4SH、(NH4)2S、(NH4)2Sx 等还原 剂作用下可以进行部分还原,即只还原一个硝基。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