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课程标准

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课程标准

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1、课程的性质
《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的必修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人员处理生产技术问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它以力学原理为基础,从基本概念、原理分析、经验估算、试验研究、规范衡准等各方面阐述船舶包括:浮性、稳性、抗沉性、摇荡性、操纵性等性能在内的装载状态和航海性能。

是船舶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生产技术问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2、课程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理解船舶静力学与动力学基本原理,掌握船舶性能的校核计算,了解各类规范要求及计算方法,在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训练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运用力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船舶航行性能相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具备从事本领域工程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船体建造》等专业课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和实践教学,应使学生:
1. 掌握船舶浮性、稳性和抗沉性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2. 掌握船舶阻力的成因、船模换算和阻力估算的方法;
3. 掌握螺旋桨几何特征、水动力性能和船体的相互作用,螺旋桨图谱的设计方法、技能和船、机、桨三者配合的基本知识:
4. 了解船舶摇摆规律、减摇装置和船舶操纵性的概念;
5. 能计算、绘制和应用各种浮性曲线、静稳性曲线和动稳性曲线。

2、能力目标
1.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查阅图书资料进行自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能够掌握船体近似计算、船舶浮态和初稳性计算、静稳性曲线的计算、可浸长度计算、船舶阻力计算的能力。

3. 能够具有图谱设计螺旋桨、螺旋桨总图绘制、船舵的设计能力。

3、素质目标
1. 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善于使用所学船舶航行性能分析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完善成果中体验喜悦。

2.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通过亲历实践实现,检验、判断各种技术问题。

3. 在工作实践中,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上述三个目标互相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应用船舶航行性能分析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四、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五、课程教学条件
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课程教学团队规模
教学团队是一门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

该课程应设有教师3-4人。

其中专职教师2人,企业兼职教师2人,要求具有“双师素质”,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学缘构成合理,具有一定的课程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

(2)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及能力要求
任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实践水平。

●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且属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轮机专业及相关专业或者有船
舶企业实践锻炼经历的。

●具有船舶或海洋工程企业五年以上工作经历,高级以上技术职称。

●具有较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具有项目教学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3)课程负责人要求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

●具有“双师”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掌握专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侧重于
船体生产设计、生产管理、船舶焊接、船舶检验等专业内容。

●能较好的把握课程改革方向,能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和改革。

●能承担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学结合教材的
开发、对行业、企业的服务和培训等工作。

(4)兼职教师要求
●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

●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船舶生产设计、船舶舾装与涂装、生产管理、船舶焊
接、船舶检验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承担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授课和校内外专业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能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工学结合教材编审、对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技能培
训等工作。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室
充分使用虚拟结构、虚拟操作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平面图、FLASH动画、3D、录像等整合于ppt课件中。

这对补充实验设备的不足,实际效果显著,而且有条件的学生课后可即获得此教案,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提高。

实训设备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根据课程设计要求选择教育部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与企业行业专家合作配合教学,遵循教学资源完整与有效的原则,配套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单元教学设计,配套教学课件、任务演示和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配套各学习情景的工作任务书、任务考核表、过程监控表等;收集各种案例、视频等资料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资料。

六、其他说明
1.学生学习基础要求
(1)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和英语基础;
(2)具备交流沟通协作的能力;
(3)具备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及学材资源查找资料的能力;
(4)具备设计工作方案的能力
2.校企合作方式
依托企业,与业内优势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网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场所,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将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与规范,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教学中,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开设企业订单班,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

3.实施说明
(1)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烟台来福士、大宇造船等企业的合作,实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

实施“校企双驱、知行合一”的职业素
质教育模式,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坚持“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任职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确定各学习领域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重点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进行分类组织实施。

(3)考核评价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总成绩中,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形成性评价主要从素质要求(纪律、出勤、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基本知识技能水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项目能力(方案设计能力、项目完成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权重分别为20%、20%、60%。

终结性评价采用笔试形式,主要侧重于船舶焊接常用各种工具的使用要求、船舶焊接常用焊接方法、船舶分段典型结构及构件的焊接施工及工艺编制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考核。

1.本课程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根据需要在每个学习情境或者每个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参加课堂学习、实践训练、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辅导、任务完成情况等能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情况记录下来,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

考核评价的结果形式为考勤表、单元测试成绩表、任务考核评价表和过程监控记录表等。

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通过笔试进行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了解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考核评价的结果形式为试卷和期末成绩。

考核评价计分: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按照百分制计分(60分及格),学期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

形成性考核成绩:F =
+∑=n
T
n
i i
1
其中:i T 为学习情境任务考核成绩(百分制),n 为任务个数。

终结性考核成绩:S (百分制) 课程最终成绩:E =F ⨯60%+S ⨯40%
2、教材
《船舶原理》潘晓明主编人民交通业出版社2007.2 3、推荐教学参考书、网站
参考书:
《船舶静力学》盛振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网站:
国际船舶网/
中船网:/
龙的船人:/
船友在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