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讲 经济增长理论

第九讲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无情的增长。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 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更 加严重了。 4、无根的增长。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其结 果往往是严重的民族和种族冲突。 5、无未来的增长。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 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不可取的。
关于经济增长的一些事实
1、国家间在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上存在巨 大差异。 2、经济增长率在国家间有显著差异。 3、存在某些国家的“增长奇迹”。 4、经济增长率并不一定长期保持稳定。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 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文化 卫生、生活状况、制度结构等方面的进步。 经济增长反映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经济发 展则指国民经济在结构上质的变化。 “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 “增长”的最终目的。 宏观经济学重点研究经济增长。
GW s vr
稳定均衡增长的路径
自然增长率(Natural growth rate) 是由人口、资 源等自然因素决定的、社会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允许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的增长率。它反 映人口与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提高和经 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于模型没有明确区分劳动力人口和总人口,劳动 人口的增长率就等同于总人口的增长率(n);同时由 于不存在技术进步,因此有 GN=n 实现长期稳定均衡的充分就业增长的条件是: GA=GW=GN
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
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在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偏离了自 然增长率。 GW>GN,将出现储蓄过度,引起经济长期停滞; GW<GN,资源过剩,将出现经济长期繁荣的趋势; GW=GN,社会全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在既定的技术水 平下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如果GA=GW,则整个社会 即可以保证充分就业,又可以实现稳定均衡的增长。 实现长期稳定均衡充分就业增长的充要条件是: GA=GW=GN 刀刃上的均衡
第三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
1956-1970年间,Solow、Swan等经济学家 改进了“旧的增长理论”,提出了以Solow 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 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基本已成为当前经济 增长研究的起点。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
1、整个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进行生产,并 且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2、不存在国外部门和政府部门; 3、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资本存量折旧速 度由外生因素决定。人口增长率n为常数。 劳动人口与总人口同步增长; 4、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5、事前储蓄等于事前投资; 6、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且大于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西方学者对过去仅仅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 所造成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进行 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了五种有增长而无发 展的情况,即: 1、无工作的增长。经济增长较快并不一定 增加就业机会。 2、无声的增长。物质的发展使人失去了人 性,人成为物、工具,民众缺乏参与和管 理公共事务。
经济增长 的明显提 速,是现 代经济的 重要特征。 经济增长 速度的差 异,直接 导致了近 代以来中 国和西欧 的“大分 流”。
实际中,一国或地区的实际GDP一般总是在 波动中上升的。如下图所示。
1960-1995年美国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变动轨迹
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波动
长期中,国民收入一般会呈现出如下增长 趋势和波动特征。
在暂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设生产函数 为: Y=F(N,K) 其中,N为劳动投入量,K为资本存量。 因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对于任意正数λ, 则有: λY=F(λN,λK)
若λ=1/N,则有 Y/N=F(1,K/N) 假设全部人口都参与生产,则Y/N为人均产 量,K/N为人均资本拥有量,且前者只由后 者决定。 若用y表示人均产量,用k表示人均资本, 则上述等式可表示为: y=f(k) 其中,f(k)=F(1,k)。此谓人均生产函数。
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波动
红线代表实际GDP变动趋势,它是指随时 间推移,潜在产出的变动轨迹。一般情况 下,随着可获得的资源增多、人口增加、 技术进步、投资增加、知识存量增加…, 潜在产出会呈现出上升趋势。当然,由于 相反的原因,潜在产出也可能呈下降趋势。
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波动
蓝线表示长期中实际GDP的现实变动轨迹。 可见,现实中,实际GDP一般不处于其趋势 水平,而是围绕其趋势水平周期性波动。 长期中,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波动上升是 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现代增长理论关注的三个关键问题
1、为什么一些国家如此富裕,而另一些国家 却那么贫穷? 2、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3、怎样理解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样的 国家或地区的增长奇迹?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
先驱:哈罗德和多马 发展者:西蒙· 库茨涅茨、罗伯特· 索罗、西奥 多· 舒尔茨、罗伯特· 卢卡斯、爱德华· 丹尼森、 F· 戴尔· 乔根森、保罗· W· 罗默等
I K v Y
I=S=sY 那么经济增长率G就可以表示为:
G
Y Y

s v
该模型的 含义:经 济增长的 决定因素 是储蓄和 投资。
稳定均衡增长的路径
实际增长率(Actual growth rate)等于储蓄率除以 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G s
A
v
有保证的增长率(Warranted growth rate)是指“与 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 而需要的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是企业家感 到满意的增长率。它等于储蓄率与合乎企业家意愿的 资本—产出比的比值。合乎企业家意愿的资本—产出 比(简称合意的资本—产出比,Desired capitaloutput ratio)是指全社会所有企业家为达到预期 的产量水平所需的资本产出比。
第一节经济增长概述 Nhomakorabea 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 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 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GDP 或人均GDP的增加来测度,GDP的增长描述 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GDP的增 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
经济增长的具体内涵
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 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 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 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 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3、经济增长的源泉最主要的因素是:劳 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 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 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配臵的高效 率等)。
由于k=K/N,则k的增长率为:
k k K K N N K K n
K
k k
K nK
K N
k nk
k sy ( n ) k
k sy ( n ) k
等式右边的第一项为人均储蓄额或实际投资额。 第二项(n+δ)k 可以这样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 为n,人均资本量为k,因而用于装备新工人的储 蓄为nk;新增资本还必须用于折旧,用于折旧的 储蓄是δk。 (n+δ)k实际上是维持现有的人均资本量所必要 的投资额,被称为资本的广化(持平投资额)。 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导致人均资本k的上 升,即△k > 0,此谓资本的深化。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
资本—产出比(Capital-outout ratio)是指资本存 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即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 所需要使用的资本量。 用公式表示为:
v K Y
由于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因而有:
v K Y K Y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
由于不存在折旧,所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经济学家对增长问题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 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单要素的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 到多要素增长模型(如索罗模型); 从外生的经济增长模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 到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如新增长理论); 从注重有形资本(即实物资本)到无形资本 (如人力资本、社会基础设施、社会风尚和 民族精神等)。
第九讲
经济增长理论
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概述 哈罗德——多马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新增长理论。
导 言
实现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现代国家孜孜以 求的目标。它不仅是短期政策目标,也是 长期战略目标。我们前面学过的理论,主 要是就如何实现短期政策目标提出的,是 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讲和下一讲我 们将学习关于推动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 的理论,即长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长期国民收入决定主要包括两大问题:国 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问题和实际国民收入 围绕长期趋势而作出周期性波动的问题。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伊· 哈罗德在1948年 F· 发表的《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 一个国民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的模型。与此 同时,英国经济学教授埃夫赛· 多马在先后 于1946年和1948年发表的《资本扩张、增 长率和就业》与《资本积累问题》两篇论 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一个说明经济动态均 衡增长的条件和途径的模型。由于这两个 模型在内涵上基本一致,所以西方学者把 它们合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2、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 资本K; 3、不存在技术进步(K/Y和K/L不变); 4、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n)增长; 5、生产规模不变; 6、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即S=sY; 7、不存在资本折旧,因此社会总投资与净投资 相等。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缺陷
1、假设技术不变(固定的资本-产出比和 资本-劳动比)。 2、假定外资流入与投资有一一对应关系, 可以弥补储蓄缺口。 3、假定资本与劳动之间零替代。 4、不稳定性(不能自动收敛至稳定均衡状 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