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4.1益气活血法
益气活血法是目前治疗心衰最常用的方法。刘先明 等¨刮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对照组采用硝酸酯、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利尿、强心等常 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自拟益气活血方:人 参159,黄芪209,丹参209,川芎159,赤芍209,肉桂109。 每日l剂。兼痰浊加瓜蒌159,制半夏lOg;兼阳虚寒凝加 附子109;兼阴虚加麦冬209,五味子lOg;兼胸闷气滞加 檀香159;水肿加猪苓159,泽泻109。两组均治疗4周。 结果4周后显效率分别为36.66%、22.58%,有效率53. 33%、45.16%,无效率10.00%、32.26%,总有效率90. 00%、67.7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 张成山等¨纠以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处方:紫菀、生地、 当归、半夏、山楂各lOg,人参(先煎)、炙甘草各99,桑白 皮、丹参各129,黄芪209,白术、茯苓各159。随症加减, 日1剂,水煎服。两组均给于常规抗感染、强心利尿、扩 张血管、解痉平喘、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吸氧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为65%(P<0. 01),提示本方法具有益气活血、强心利水的功效。
于祖国医学的“心悸”、“怔忡”、“水肿”、“胸痹”等范畴。 近年来,中医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但 各有侧重,多数学者认为外因多为风、寒、湿、热等;内因 多为饮食失宜、七情内伤、脏腑内伤。病性多属本虚标 实,病位在于心,涉及肾、脾、肺诸脏,气、血、水相互为病。 姜淑琴旧1认为,心力衰竭多由外邪的反复侵袭、劳累过度 以及脏腑功能失司所致的心气虚弱、心阳不振、鼓动无 力,影响血脉的运行,久之则血瘀阻滞,进而累及肺脾肾, 使水液运化排泄障碍,水湿泛溢。其病变主要责之于心。 巩琪一-认为心肾阳虚,肺肝血瘀是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 心衰病位主要在心,心肺同居于上焦,“肺朝百脉”,助心 主治节,管理、调节血液运行,心血运行不畅,则肺气郁 闭,壅塞不畅,故见咳喘,呼吸困难。心主血,脾统血。心 之阳气衰竭,血运无力,血脉受阻。则脾之统血功能受 损,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可见腹胀、纳呆、便溏或便秘等 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气血化源不足,心失所 养,Et久致心体受损而发心衰。肝藏血,主疏泄,肝之疏 泄不畅,则血行不利,心脉瘀阻,Et久可致心衰。肾为性 命之根,五脏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则心阳不 振,鼓动无力,血运不畅,心血瘀阻,13久心之体用俱损可 发为心衰。心衰的发生,与肺脾肝肾均有密切的关系。 叶盈一1等认为,本病发病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瘀血 停滞,表现为阳气虚损或阴损及阳,水湿瘀滞成为心衰的 病理基础,且伴随着心衰的整个过程,表现为瘀血与水 肿。姜婕一1等认为老年心力衰竭多由宗气下陷为主要病 机.老年患者心血管老化,心功能下降因而宗气虚弱,易 产生宗气下陷而至心阴阳两虚,心脉瘀滞。张持一1认为 心衰所致的水钠潴留,不管其具体机理如何,都是通过肾 脏而实现的,而中医学认为,阳气有温化水液的作用,肾 主水,肾阳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有 肾为水脏之说。生理状态下的心阳肾阳相温相助,心阴 肾阴相滋相煦,从而达到心肾相交、水火互济的协调生理 状态,在病理状态下心肾两脏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 而心病及。肾、肾病及心,最终导致心肾俱病。黄平东"o从 病、证候、病机、辨治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中与 心衰相关的论述,肯定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一血瘀一水 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宋耀鸿一1认为充血性心力 衰竭发病多为各种原发病直接或间接损伤心体(阴),进 而影响心主血的功能,病理发展始则多为气阴两虚,心营 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 滞,成为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且尤以心阳(气)亏虚,心 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
<0.05)。 4.3益气养阴法
主要适用于心衰早期属气阴两虚证者,以生脉散为 基础方。吴素琴¨叫采用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联用治 疗心衰60例。结果治疗组临床心功能改善显效率及总 有效率分别为31.66%和81.66%,明显优于对照组(P<
A
【文章编号】
1009-0959(2009)05-0764-03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为心衰),是指在正常静 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排出的血液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 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 数器质性心脏病人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其病情复杂, 预后不良,严重者一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祖国医 学中,心衰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 其余类似此病的论述散见于“心悸”、“喘证”、“水肿”、 “痰饮”等篇中。随着对心力衰竭研究的13益深人,中医 药治疗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 治性心衰及洋地黄中毒等患者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就其近5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以期有利于今 后的进一步研究。
3辩证分型
马术明¨圳将该病临床常见证型分为4型,即心肺气 虚型、心气阴亏型、本虚标实型、心肾阳虚型。陈继红 等。11J认为心衰以水湿为病,强调利水渗湿是主要环节,
万方数据
虫国医药量王!!二譬
2009年第11卷第5期(总第67期)
提出温阳化气,调畅气血,通利三焦,宣气利水等清利水 湿4法,分别治疗肾虚不主气化,水液不行;阳虚水泛,水 气凌心;肝郁气滞,水痕交浊;湿浊弥漫三焦;湿邪阻遏气 机,表里皆有湿停或内有水湿,兼有表气不通之证。刘 梅。121总结田芬兰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衰分为气 虚血瘀、气滞血瘀、心阳不足、气阴两虚等,治疗采用益气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活血、温阳活血、益气养阴活血等不 同方法。何怀阳¨列总结黄春林多年临床治疗心衰的经 验,将心衰分为气阴两虚、心脾两虚、饮邪犯肺证、心肾阳 虚证、心阳虚脱证等5型。 4临床治疗 临床治疗心衰的的方法多用以下几种:益气活血法、 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泻肺逐水法。
1流行病学研究
在2003年由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美 国、中国、澳大利亚和泰国参加的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 研究InterASIA中国部分),首次报道了我国人群慢性心 衰的流行病学结果,应用四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显示: 年龄在(35~74)岁之间,城乡居民共15 518人,心衰患 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O%,女性患 病率高于男性(P<0.05),随着年龄增大,心衰的患病率 显著上升(P<0.01),(35~44)岁、(45—54)岁、(55— 64)岁、(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分别为0.4%、1. O%、1.3%和1.3%。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为1.1%,农村 为0.8%,城市高于农村。我国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1. 4%;南方地区为0.5%,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P<0. 01)。这种城乡比例和地区分布,正是与冠心病和高血压 的地区分布相一致、11。1990年一1991年的我国心血管 病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监测(MONICA)的结果显示,冠 心病急性事件标化发病率:北方省份男性为(47.5~94. 5)/10万,女性为(10.5~40.0)/万;南方省份男性为(5. 0—8.5)/10万,女性为(0.5—3.0/10)万。1991年我国 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高血压患病率地区分布为 北高南低。且自东北向西南递减,城乡间对比是城市高 于农村‘2|。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样本量虽然不是 很大,但经过四个阶段的严格抽样过程,使样本具有很好 的代表性;因此,15 518人的样本大小应该足以提供一个 准确的心衰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的估计。我国(35— 74)岁成年人中仍约有400万心衰患者B1。因此,心衰也 正在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日益 成为心血管病中最常见、对患者危害最大的疾病,在几种 最重要的心脏疾病中,目前只有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不 断上升,它不仅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并且严重影响 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 2病因病机 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其I艋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可归
4.2温阳利水法
0.05,P<0.01)。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 收缩末期容积(ESV)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P< 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郝燕梅¨引用苓 桂术甘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40例,设对 照组40例,均常规扩血管、强心、利尿等。均7d为l疗 程。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功能为I级各10例,Ⅱ级20例、 14例,Ⅲ级10、16例。心功能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 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史建萍Ⅲ1等用 益气养阴中药治疗本病,对照组30例常规应用硝酸脂 类、利尿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一受 体阻滞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处方:党参 20、丹参20、当归12、桂枝12、麦冬10、生地18、郁金15、 生姜10、五味子12、麻仁10、炙甘草6、龙骨30、牡蛎30。 连服2周后评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 有效率7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4泻肺逐水法 主要用于肺水肿较重的患者,为急则治其标的方法。 运用此法药物大多较峻猛,对体质衰弱者应慎用。宗武 三旧川温阳泻肺逐水治疗难治性心衰32例,所有患者均常 规量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倍他 乐克。对照组选用地高辛口服。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 上予脉络宁注射液(江苏苏中制药厂生产)20ml稀释后 静脉滴注,每日1次;加服温阳泻肺中药治疗,药物组成: 太子参159,麦冬109,制附子(先煎)109,葶苈子209,桑 白皮209,茯苓159,车前子(包煎)159,赤芍109,泽兰 309,桃仁109,枳壳109,柴胡109,桔梗lOg,当归109,川 芎lOg,牛膝159。加减:心阳虚者,加桂枝、淫羊藿、鹿角 胶;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腹胀甚者,加白术、厚朴、枳 实、大腹皮;小便不利者,加泽泻、猪苓;痰喘甚者,加瓜 蒌、半夏;左心衰者,应重用泻肺药;右心衰者,重用活血 利水药,合五苓散;全心衰者,重用益气温阳药,加黄芪、 党参;舒张期心衰者,重用活血化瘀药;收缩期心衰者,以 益气温阳为主,合四君子汤加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各1次,从服温阳泻肺方为疗程开始,两组疗程均为 4周。结果:治疗组32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l 例,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30例,分别为8例、19 例、3例、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