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

解析影响动机的因素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4-26 16:24 共 69人浏览[大] [中] [小]1、价值观因素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标准并以此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它制约着个体去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设计自己、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可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根据自我—他人维度,可分为自我取向价值观和他人取向价值观;根据工具—目标维度,可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1)兴趣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兴趣也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好恶的内心尺度,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2)信念信念是个体对某些知识的真实性或某些观念的正确性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倾向。

信念是知和情的升华,也是知转化为行的中介、动力,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体。

因此,信念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与人的知识经验和以这种知识经验为依据对未来的扒断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通常充满高级情感,能指引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理论性的价值取向。

信念因处于个性心理倾向中的上层部分,故它对处于个性心理倾向中的基础部分的需要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它往往通过对个体需要的调控来影响其动机和行为。

例如,人都有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但是,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的人,能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或与暴徒搏斗,或与洪水抗争,以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

这就是他自觉抑制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而激活利他需要、奉献需要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3)理想理想是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它与信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一定的信念为基础,是信念对像的未来形像和具体内容。

因而理想比信念更具体、更丰富、更确定、更具有情感意义上的感召力。

理想总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而影响人的行为动力的,它会激发人的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对像奋进,会引发巨大的激励力量。

理想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其理想发展是从具体到概括,从幻想型发展到现实型,从偏于感性的认识发展到偏于理性的认识。

而随着理想朝着理性方向的发展,它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也会变得更为稳定、持久而有实际效能。

2、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泊态度的体验。

也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喜怒哀乐。

情感的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个体行为活动所具有的增力或减力效能。

正如马克思所说:“情欲、激情是人指向着自己的对像努力追求的性能。

”“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

3、认知因素(1)效价和期望评价目标或诱因能否激起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它结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大小以及所获得的概率,前者称为效价,后者称为期望。

个体行为动力为效价与期希望的乘积。

行为动机=效价×期望(2)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动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

这也是自概念中的一种。

称之为“自我效能”。

自信,指个体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晓的、所做的事具有信心。

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具体影响:①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②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③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遇困难的态度;④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⑤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3)目标意识目标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行为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

比较:诱因是外部提供的刺激物,目标是个体设定的行为方向。

目标意识也是影响个体行为动力的一个因素,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标的明确性;头脑中对目标的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力的引发越有利。

②目标的适当性。

目标过低,会降低成功价值;目标过高,又会降低成功的概率。

③目标的价值性。

目标的实现对满足个体需要越有效,其价值就越高,而价值越高,就越有利于增进个体的行为动力。

④目标的自觉性。

包括对活动结果的原因的了解和相应的目标调整。

(4)归因作用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都会有一种对行为结果有所探求的倾向。

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

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再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继行为的动力。

韦纳归因理论,用来分析个体动机过程。

他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运气、努力、任务难度、方法等因素。

而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性(可控与不可控)、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和原因源(内部与外部),从而形成8种类型的因素:①内部、可控、稳定因素,如平时努力;②内部、可控、不稳定因素,如方法;③内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能力;④内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如疲劳;⑤外部、可控、稳定因素、如人际关系;⑥外部、可控、不稳定因素,如他人帮助;⑦外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度;⑧外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如运气。

(5)认知冲突以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为代表的一些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

他们认为,个体经常有保持心理平衡的倾向,但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不一致的认知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的失衡现象。

个体为恢复平衡,产生旨在消除认知不一致的行为动力,因而认知失调具有认知动机作用。

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现象,引发学生试图弄懂新知识究竟然怎么回事的动机,以便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统一、消除认知失调,恢复平衡状态。

特别要指出的是,个体由于努力认知,使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解除,代之以轻松、满意的情绪体验。

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认知动机起了一种强化的作用,增强了个体认知活动的动机。

4、行为因素个体的行为是在其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的,而发生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又会影响个体随后行为动机。

(1)对行为动机的强化作用强化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

斯金纳把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分为两类:一类由于其呈现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称正强化物,如食物、娱乐等;另一类是由于其撤除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如噪音、电击等。

(2)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于行为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能使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满足求知欲,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加强学习的动机。

关于影响拖延行为的因素研究综述字体: 小中大| 上一篇| 下一篇作者: webmaster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8次作者:王娟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拖延行为不仅仅是时间管理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人格特质的复杂过程,拖延已不单纯是行为上的问题,它更多的牵涉到心理层面。

本文针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述,期望该评述可以帮助国内进行拖延行为原因研究时作为文献参考。

关键词:拖延行为,认知因素,情绪因素美国心理学家Ferrari最新的调查发现,成人中普遍存在拖延行为,而在学校中与学业有关的拖延行为也极为普遍[1]。

Eills和Knaus曾预计大学里有将近9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2],而Solomon和Rothblum的研究发现,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有着长期的行为障碍性的拖延行为[3]。

这样严重的、涉及面广泛的拖延行为,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成为了现在国内外进行拖延行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对拖延原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拖延的涵义界定拖延(procrastinus)一词最初是褒义词,代表“不能把事情放到明天”,可是久而久之,逐渐带有了道德色彩,意味着个体没有履行自己该履行的义务。

而如今拖延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了。

其实“拖延”这个概念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的方式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

因此有人将拖延分为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但是在我们传统的意义上,将拖延定义为一种不良的行为。

有很多学者对这种不良行为有不同的定义,如:Sabini & Silver (1982)认为拖延是不合逻辑的延迟行为[4];Solom on & Rothblum,(1984)提出拖延是在任务开始或完成时有目的的延迟行为,且给被试带来主观上的不舒服[2];Lay(1986) 认为拖延是在达到某一目的时没有必要的延迟倾向[5];Beswi ck & Mann(1994)拖延是“延迟原来计划行动的开始或完成”[4]。

Henri C. Schouwenburg & Clarry H. Lay(1995)提出“拖延是推迟某人计划的行动”;最近研究者认为拖延是“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尽管延迟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5]。

2.拖延行为的因素分析2.1 认知因素与拖延非理性信念与拖延行为Ferrari[6]是最早探讨拖延问题的心理学家,曾特别强调,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历程,他认为拖延行为者的非理性信念主要是因为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世界有着不切实际的要求所致。

对自己要求过度会出现自我贬损,对他人要求过度会出现敌意,对世界过度要去则会导致个体焦虑、无望、挫折承受力低,最后导致拖延。

担心失败与拖延行为担心失败或害怕的信念往往会导致逃避,因此与成就相关的害怕或或者与成就相关的情绪问题,如害怕失败的情绪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逃避行为[6]。

Rothblum 发表了学业型拖延的逃避模型研究,根据此模型,高度害怕失败的学生在期限将近时感到担忧和焦虑,为了减轻这种焦虑感,有拖延行为的学生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或者会以各种方式与借口选择逃避,减少面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尴尬境况。

以逃避来应对害怕失败,就会使害怕的失败性增加,而这就强化了拖延者对失败的恐惧,进一步增强了逃避的行为反应,形成了恶心循环。

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动机中,完美主义是最纯净最为本质的动机,在追求完美的不同取向中,除非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其他的任何追求都会造成个性心理的失调,拖延行为就是此种失调之一。

完美主义者通常为了避免面对失败的强烈负面情绪,便以拖延为手段,给自己找到没有把事情达到预期目标或没有做好的接口。

抑或是完美主义者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将自己的成果完善而选择了拖延。

时间管理与拖延行为时间管理,Blatt et al以心理分析的观点研究有拖延习惯的学生和严守时间无拖延习惯的学生的差异时发现,两者对时间知觉有显著的不同,守时的学生会把时间的焦点延伸到未来,而有拖延习惯的学生把时间的焦点锁定在目前[7]。

Ferrari et al也发现拖延者比非拖延者较会低估阅读一段文章所需要的时间长度[8]。

动机因素与拖延行为从动机的角度,害怕失败和追求完美都可以成为逃避的动机,甚至,灰心丧气是比焦虑更为重要的拖延动机[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