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官僚集团,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一些枝节性的改革。自19世
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 务事业,史称“洋务运动”。
2016/2/6
19
1、创办洋务学堂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 学造船等具为下手功夫。” ——曾国藩(1862.6.3.日记)
西周的学校教育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西周入学年龄因学生的身份不同而不 同,这也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修业年限,文献无明 确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一般为七年,大学一般为九年。 2)考查与奖惩。《礼记· 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 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2016/2/6
21
同文馆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馆内有一本包含三千条礼仪的书,学成后,学生的一切 举措便可动定成宜了。还要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 帝国主义分子还以宗教麻醉学生的思想。 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学校经费多由海关拨 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同文馆从 学校经费到聘请校长教员都由赫德一手包办。管理学校
2016/2/6
1
内容提要 一、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度
三、宋代的书院制度
四、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
五、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6/2/6
2
一、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礼记· 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的学校不仅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地下发掘的文物作证。
2016/2/6 16
(三)南宋书院的兴盛
第一,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
北宋与南宋书院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接近2:8。同时南宋书院 的规模也比北宋扩大了,北宋书院一般只有讲堂数间,斋舍数十间。 南宋有的书院讲堂、斋舍百余间,还建有祭祀厅、藏书楼和各种景 观,形成书院特有的完整建筑群。南宋著名的岳麓、白鹿洞、丽泽、 象山四大书院,规模较大。 第二,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
2016/2/6
18
四、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在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一步侵略和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 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昏愦、僵化的大贵族官僚结成的反 动政治集团。洋务派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向买办转化的军阀
冲击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两派——顽固派和洋务派。
2016/2/6 20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
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学生10人。后增加法文馆、俄
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自1866年增设 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
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
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要贯穿 始终。
唐朝科举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偏重记忆,有的侧重文采,
2016/2/6
12
(三)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 和集中;
2、选官有统一的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 准,这就加强于思想的统一; 3、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晋升的门路,刺激、网罗了 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 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4、科举从形式上看是较为公平的,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 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反 叛思想。
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学,”“一 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
总之,西周的“乡学”还是可信的,主要是培养奴隶主和贵族 的子弟,优异者可升人国之大学。但史籍所记载的西周乡学系统如 此பைடு நூலகம்完备,也许是一种理想,不过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6/2/6
5
3、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
的大权也逐步落入外国人手中。
2016/2/6
22
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
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 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 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
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
《礼记· 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殷人
重祭祀、崇礼乐,所以特设“瞽宗”。 我国古代较完备的教育制度还是形成于西周时期,我们重点介绍 西周和汉代的学制。
2016/2/6
3
(一)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了一套组织比较 完备的学制系统。《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 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 虞庠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颊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 设。”总的来说,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2016/2/6
7
(二)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1、汉代的官学制度
(1)学制系统: 我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建立始于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年平帝
元始三年(公元3)才制定中央与地方的学制系统。汉代官学分五级: 在中央有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政系统分学、校、庠、序四级。 由郡国县邑举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聚开办的称庠和序。
4,唐朝的科举科目中,除了明经、进士科外,还有明法、明算、 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中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 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无疑也具有积极的 2016/2/6 14 意义。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1,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 赋,考试方法又偏重死记硬背,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 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易养成空 疏的学风。 2,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 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 的思想。 3,科举考试的舞弊之风泛滥,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 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2016/2/6
15
三、宋代的书院制度
(一)书院制度的起源 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及其兴衰
宋初书院兴起,著名的有四大书院,然而各书所载,略有出入。王 应麟的《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 而马端临《文献通考》则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 院。其实当时除上述书院外,还有茅山书院,也很著名,是宋初大 书院之一。
2016/2/6 11
(二)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唐朝科举设科繁多,常设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
明算六科,另外还有非常设的科目,如三礼、三传、一史、三史、
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义、策问、诗赋五
种。
有的注重思想,这些方法在考试中参互使用,既可以考查学生的书 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想、人品和才气。
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 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 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大学有辟雍、大池、 射庐、宣庸(榭)等不同名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 舞的地方。
2016/2/6 4
2.乡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一般是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 小不等,所设学校的名称也不同。 《礼记· 学记》又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2016/2/6
13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 1,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就必须进学 校读书,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出现了 “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好风气。 2,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并策问时务,这有利于统一 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并结束了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谈学风 和玄虚思想。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上看,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 量。 3,唐朝的科举考试一般要考“诗赋”,这无疑对“唐诗”的兴盛 起了关键作用。唐朝有籍可查的诗人就有几千人,使我国的诗歌创 作达到了顶峰。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
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 开设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以后,洋务学堂不断开设, 从 19世纪 60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余所,大 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 是军事学堂;第三类是技术学堂。后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
书院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供祀;三是讲学。
2016/2/6
17
(四)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
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辩理。 3、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 4、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 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
2016/2/6
8
2)教师与学生。汉代太学里设有博士,学、校置经师一人, 庠、序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太学教授之所以通称“博 士”,是取其博学多能之意。博士是秦代的官名,汉承秦制,也设 置了博士官。博士的职掌除议政、制礼、藏书之外,还具有国家教 授的职能,所以博士的学识不仅应熟悉经史百家,还要“明于古今, 温故知新,通达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