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生态系统

15生态系统

15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练习题一.选择题1. 人口、粮食、环境和资源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利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氮氧化物,使臭氧减少危及全球生物B.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电厂的废热等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C.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使物种多样性降低,但不会影响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全球人口控制的目标是: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2. 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C.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D.有些树种的分布将发生变化3.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C.人类活动使大气圈臭氧层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D.酸雨、水体污染、食品安全等都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生态问题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5. 下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若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能呈现指数增长C.甲虫为初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二营养级D.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则雀鸟是最重的受害者6. 下列有关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食物链中,若B以A为食,则B消化道内未被吸收的能量属于B所同化能量的一部分B.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移动以及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C.将农作物秸秆做饲料喂牲畜,畜粪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做肥料,能够实现对能量的循环利用D.经干旱环境的长期诱导,生物体会发生耐旱突变,抗旱能力增强7.下图表示某庭院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B.畜禽品种不会改变i/(g+h)C.畜禽传给分解者的能量是e+f-g-hD.庭院中畜禽每消耗100g食物,体重的净增长小于10g8.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林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9. 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10. 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12. 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二.填空题13. 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 。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 __ ,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 。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_________ 。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___ 。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

14.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

下图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的恢复过程能量流动图[单位为KJ/(m 2·a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 表示 ,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人工输入的能量和 ,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3)不同类型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 。

(4)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 演替。

15. 图甲是某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B 为分解者。

请回答(1)图甲中共有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北极狐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2)据图甲回答,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图乙中,第二个营养级到第三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 _。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雪兔的种群密度,由于雪兔被捕捉一次后,很难再被捕捉,导致估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的数量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被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________的传递后,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

16. 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

请回答:(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关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

B 表示,A 属于第营养级的能量。

(3)若B 中能量为2.0×109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 占11%,引入8 年后,Aa 占18%,aa 占21%,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基因频率如何变化?A 的基因频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7. 下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图2表示连年检测的某种食草昆虫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图3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青蛙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鹰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1所示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分析,该种食草昆虫的种群密度在_________时达到K值。

(3)图3中的A代表图1的_______________摄入量,A流向E的能量J/(cm2·a)是图1中_________同化的能量,C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图为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

请回答:(1)该人工湿地中的所有生物与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全部芦苇构成一个。

(2)输入该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

水域中,夏季含氧量最高的是其中的层。

(3)一段时间后,若系统水质得到净化,生长出荷花等多种植物,并且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迁入增多,这是发生了群落的。

(4)若短期内污水排放过多,氮、磷含量升高,造成水体富养化,藻类和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体溶氧量下降,又进一步造成其它生物死亡,破坏了系统的稳态。

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调节。

19.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

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

(2)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4)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

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若这种现状继续恶化,人口增长趋势最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曲线的状态。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应为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从能量传递效率角度考虑,若要提高地球可供养人口的数量,应提高______食物(动物性、植物性)的比例。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从种群特征方面解释,实行此政策的目的是______。

••21. 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