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甘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甘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祁增,郑炳真,刘金平,李平亚*(吉林大学药学院,长春,130021)摘要: 通过查阅国内外期刊中有关甘草生物活性作用的文献,对甘草的抗肝损伤作用、解毒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抗胃溃疡作用、抗肿瘤作用、镇咳祛痰作用、解痉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以及甘草与芫花等中药合用的相反作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甘草;生物活性Abstract: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documents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journals concerning the role of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lycyrrhizae,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lycyrrhizae were reviewed, Glycyrrhizae has anti-liver injury, detoxific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llergic, anti-ulcer effect, anti-tumor effect, antitussive and expectorant effect, antispasmodic effect, adrenal cortical hormone-like effect, and Glycyrrhizae-Daphne anti-drug combination effect.Key words: Glycryrrhizae; Biological Activity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 的干燥根和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为传统中药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化学成分多样,药理作用多样。

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有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1]。

现将近年来甘草药理作用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抗肝损伤作用甘草能减轻动物实验性肝损伤的肝脏变性和坏死。

华碧春,等[2]研究发现甘草对黄药子致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提高CYP450酶活性,抑制CYP2E1、CYP3A4的mRNA表达起作用。

张改平等[3]发现甘草提取物对鼠肝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显著地抑制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并能防止线粒体肿胀和ATP酶活力下降,降低蛋白质羰基化水平,以及具有有效清除线粒体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

杜金梁,等[4]发现甘草水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噁英引起建鲤肝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景晶,等[5]研究发现甘草总黄酮具有抗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有关。

尹昕茹[6]发现甘草次酸(GA)对对皮下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陈少茹[7]报道了GA具有缓解CCl4注射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纤维化的作用,其抗纤维化功效可能是通过增强Nrf2核转录及下游目的基因调控,影响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平衡而产生的。

郑艳[8]发现经甘草酸二铵或甘草次酸给药,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组肝脏外表成不同程度好转,血液中ALT与MDA含量减少。

陈云华[9]对比研究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发现这3种成分对人肝细胞醋氨酚损伤均具一定的保护作用。

高雪岩,等[10]研究发现甘草总皂苷能降低小鼠肝组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CCl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和DL-乙硫氨酸致小鼠急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4保护作用。

2 解毒作用甘草与毒性中药附子的配伍在中药方剂中的应用广泛,如甘草附子汤、四逆汤等。

李莹,等[11]报道了四逆汤中附子配伍甘草解毒增效机制是通过调节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中氮的代谢等生物代谢途径得以实现的。

曹玲娟,等[12]发现甘草与雷公藤配伍可显著减轻雷公藤所致肝损伤,通过改善体内抗氧化状态,通过抗凋亡和免疫损伤等起到减毒作用。

缪萍,等[13]研究发现甘草与附子配伍后能加快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在肝脏中的代谢速率,从而可能以高效低毒的代谢产物在体内发挥药效,这也许是甘草对附子的减毒增效机制之一。

何丹,等[14,15]研究发现甘草总提取物,甘草素,甘草次酸在一定质量浓度内能上调P-gp的表达;甘草总皂苷,甘草甜素既能增强Ca-co-2细胞膜上P-gp 的功能,又能上调其表达,减少有毒物在肠道内的吸收,促进细胞内毒物的外排,保护机体免受毒害。

李向高[16]发现甘草甜素在机体内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能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而呈现解毒作用。

3 抗炎及抗变态反应杨东爱,等[17]报道土甘草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水提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0.7%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李晓红,等[18]发现甘草总皂苷具直接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减少巨噬细胞炎症介质生成与释放、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PGE2合成的关键酶密切相关。

潘琼,等[19]研究发现甘草甜素能提高小鼠热板实验中小鼠的痛阈值,减少醋酸扭体实验中小鼠扭体次数,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李德芳[20]异甘草素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环氧合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来抗血小板凝集,起到抗炎作用。

刘钊,等[21]发现甘草酸能降低炎症模型产生的白介素类细胞因子、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10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甘草总黄酮能降低IL-6和Eotaxin共2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有效地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多靶点发挥抗炎效果,减轻系统性炎症反应。

Yuko Akasaka,等[22]研究发现甘草次酸衍生物能抑制速激肽受体活性和痛觉过敏,在炎痛模型中剂量相关性地抑制额辣椒素诱导的退缩行为和福尔马林测试后期的疼痛相关行为。

包金凤,等[23]发现甘草次酸钠通过抑制Neu游走及PGE2合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清除氧自由基而发挥抗炎作用。

郑艳,等[24]报道了甘草次酸、甘草酸二铵在大鼠皮下肉芽肿性炎症模型抗炎作用中均显示出较好活性。

且相对于地塞米松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而言,甘草酸二铵与甘草次酸相对安全。

董方圆,等[25]发现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在炎症控制方面有多个控制靶点,对炎症发生、发展和反应的多个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

Hyuck-Se Kwon,等[26]研究发现甘草查耳酮A通过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NO的产生,对LPS诱导的裸鼠内毒性休克起保护作用,并能抑制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反应。

4 抗胃溃疡作用赵世清[27]报道了甘草有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提高多胺含量和影响鸟氨酸脱羧酶表达有关。

赵云生,等[28]发现甘草多糖对毛细血管炎性渗透及乙醇型与利血平型胃溃疡均具有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

陈泉生[29]报道了甘草甜素对大鼠胃液分泌、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Shay胃溃疡模型Ⅰ、Ⅲ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浸所致应激性胃溃疡有一定的抑制倾向,对阿斯匹林、消炎痛以及5-HT等所致的胃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对醋酸所致溃疡模型也有效,能明显地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郑君[30]研究发现甘草总黄酮具有抑制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减少胃粘膜固有层损伤,保护和修复损伤的胃粘膜的作用;改善胃肠激素的分泌,增加胃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胃微循环状况,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自我修复的作用;促进上皮细胞分泌粘蛋白及酸性粘蛋白,从而保护和修复胃粘膜上皮细胞的作用;调控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凋亡,从而修复胃黏膜的萎缩的作用。

Asha M K,等[31]通过研究光甘草定在大鼠抗幽门螺旋杆菌实验中的作用,发现光甘草定可能是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DNA回旋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从而发挥抗溃疡作用。

邓少博,等[32]发现甘草锌能保护大鼠胃黏膜组织,降低醋酸灼烧法致胃溃疡大鼠模型的溃疡指数,改善溃疡的愈合质量,增加胃黏膜组织的EGFR的表达,促进溃疡愈合。

徐秀鹏[33]报道了甘草泻心汤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有效方剂,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理与修复损伤粘膜,改善粘膜微循环,增加粘膜的防御屏障,促进溃疡愈合,抗炎止痛,清除自由基等有关。

5 抗肿瘤作用甘草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生物活性。

王忱,等[34]发现甘草多糖能促进小鼠血清溶血素IgM和IgG的生成,提高抗体生成细胞水平和胸腺、脾脏指数,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抑制肿瘤细胞S180的生长。

张文兴,等[35]报道甘草多糖可以有效抑制肝癌模型SD大鼠肝肿瘤的生长,且能显著降低其血清TNF-a水平。

孙舒玉,等[36]发现甘草多糖能够促进人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及杀肉瘤和H22肝癌荷瘤小鼠有明伤肿瘤细胞。

杨莉,等[37]研究发现甘草黄酮对S180显的抗肿瘤作用,与环磷酰胺合用有增效和减毒作用。

袁萱[38]发现甘草查尔酮具有抑制膀胱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周国胜[39]研究发现异甘草素对胶质瘤U87和C6细胞具有浓度相关性的生长抑制作用;在不增加系统毒性的情况下,异甘草素可以增强顺铂的抗肿瘤作用。

刘亮亮,等[40]发现异甘草素和光甘草定都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均能显著抑制B16F1细胞和ECV304细胞增殖,均具有抗肿瘤转移活性。

张栋栋,等[41]报道异甘草素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抗体外肿瘤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及自噬通路相关。

邝佩霞,等[42]研究发现异甘草素在小鼠H22肝癌荷瘤模型中具有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以诱导人乳腺癌细胞的凋亡。

王志强,等[43,44]报道异甘草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能抑制HMEC-1细胞血管生成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清除HMEC-1细胞内ROS生成,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王存良[45]发现甘草次酸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遏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多药耐药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并能与化疗药物协同作用,对于促癌剂诱发的癌变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功能。

马麟[46]研究发现18β-甘草次酸能减小转基因小鼠胃肿瘤的大小。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等[47]报道肝癌Bel-7402细胞对甘草次酸顺铂类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甘草次酸与顺铂的偶合可提高顺铂的抗癌活性,这可能是产生抗癌协同及化疗增敏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