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案例-《小巷深处》教学设计表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七年级(下)学校环江县教研室教师姓名韦敏儿能感悟真情听、感悟会感悟。
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过程(一)导语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我”的情感线索: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3.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4.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5.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 “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前后是怎样变化的?在文中画出并讨论。
(三)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者不理解的句子或事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细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母亲的句子,朗读出来,并说明感动的理由。
1.句子。
(略)2.朗诵指导(略)3、配乐真情朗读,揭示主题。
①配角色朗读②配上《烛光里的妈妈》的弦律朗读。
③朗读完后,随放课前播放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半部分(即高潮部分,让学生在动情的歌声中情绪激动不已,达到高潮)④音乐快结尾时,教师揭示主题(略)(五)问题探究1、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
我看到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枝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4、假如你和文中的女孩有相类的贫寒的家庭背景,你会怎样对待你的母亲?“我”是个坏女孩吗? (六)延伸拓展1.必做: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分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完成):(1)写出歌颂母爱的诗句、著名的故事(写出名字即可);(2)写出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感人细节;(3)为自己的母亲画一张简笔画,并作简要介绍。
3.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教学设计案例-《日月潭》教学设计表学科语文授课年级 2 学校凤山实验小学教师姓名李笃东1、小声自由读,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2、指名交流:(1)体会1、2句。
(板书:大湖高山)(2)体会第3句。
联系画面理解“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用动作演示理解“群山环绕”(多媒体辅助)3、指导朗读。
品读第二段1、自由小声读,想想你又看到了什么美?2、点击课件展示空拍日月潭图片:把你看到的美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全班交流,并指导朗读。
(利用多媒体和模具演示的方式体会日月潭形状的美。
)4、指导背诵。
(由四人小组成立为一个导游团,向游人介绍日月潭的美名是如何得来的。
)品读第三段1、读课文,这段介绍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清晨)2、点击课件展示“清晨”图片:说说清晨的景色。
(让学生充分想象说话)3、明确“隐隐约约”的意思。
4、清晨,日月潭给你怎样的感觉?(播放课件,理解“隐隐约约,很美,富有神秘色彩)5、挑战读课文。
品读第四段1、读课文,这段介绍的是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2、中午的时候,日月潭是一番什么景象?(播放课件)(1)展示“晴天、雨天”两幅图:看你喜欢哪种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同桌或邻近伙伴交流一下。
(2)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
(3)指导朗读。
品读第五段1、齐读课文,说说这段讲的是什么?2、通过学习课文,你从哪儿看出“日月潭风光秀丽”?(群山环绕、潭深水绿、飘着薄雾、清晰展现、一片朦胧)(四)我当导游,回味课文日月潭景色这么美,老师都还想去游览,哪位同学愿意领老师和同学们再去欣赏一下。
(五)抒发感受,启发爱国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2、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了,至今还没有回归。
台湾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台湾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此时,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六)结束:快乐的旅程到此结束。
教学设计案例-《苏州园林》课堂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多媒体显示:1.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
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1)辨明字音: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2)辨明词义,并造句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分析、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来分析、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
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
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
“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