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八单元
出 处:《误入桃源》
历史出处:
【出处】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光闪闪贝
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成栊,郁巍 巍画梁雕栋。” 【示例】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 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清· 曹雪芹《红楼 梦》第三回
简介: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简 称《误入天台》,题王子一 撰。《太和正音谱》有著录。 剧写东汉人刘晨、阮肇因天 下大乱,不愿为官,入山采 药,遇仙女结为夫妇的传说 故事。《太平广记》卷六十 一"天台二女"条即为此故事, 本剧即据此写成。此剧虽系 神仙传说,不足置信,然针 砭世俗人情,出语颇堪称道。
近义词
折叠余音袅袅
近义词辨: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余音绕梁强调声音没有离开,形容声音给 人难忘的印象;余音袅袅则强调声音细弱绵 长,形容声音绵延不绝,非常柔美。 折叠绕梁三日 余音绕梁释义:"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 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 日不绝。" 后遂以"绕梁三日"等形容音乐高 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雍门:地名 假食:换取食物 逆旅:旅店 抃:鼓掌 昔:过去 ;以前
国的东部 匮:缺少 匮乏
鬻(yù ):卖
既:已经 而:表示转折
三日:多日。古时"一"为单,"二"双,"三"为多 。
涕:哭泣 食:吃;吃饭 弗:不 绝:停;停止
历史出处: 七律· 赠放烟火者 元· 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独具匠心( dú jù jiàng xīn ):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 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 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译文
古代有个善歌唱的女子韩娥向东到齐国去,(在途
中)缺少粮食,经过雍门,卖唱以换取粮食。(韩娥) 走了之后,(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 日未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
经过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韩娥便用长音悲哭,
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伤忧愁,流泪相互看着, 三天不吃饭。(人们)赶紧追赶韩娥。韩娥回来, 又用长音放声歌唱。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高兴 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记了先前的悲伤。气 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所以雍 门的人,都擅长唱歌跳舞,哭泣,那是韩娥传出 的遗留的声音。
【近义词】:雕栏玉砌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画栋雕梁 画梁雕栋 琼楼玉宇 亭台楼阁 雕梁 绣柱 【反义词】蓬门荜户 【造句】这座建筑物真是雕梁画栋啊!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建筑物
很华丽。 【用于】建筑和设计方面。
巧夺天工 【解释】:夺:胜过。人工 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自】:元· 赵孟頫《赠放烟火者》 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 昼同。。” 【示例】:天堑也能飞渡, 人力~。 ◎吴玉章《庆祝长江大桥通 车》 【近义词】:鬼斧神工 【反义 词】:天造地设 【语法】:主谓式; 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洞天清录》· 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赵希鹄撰。
希鹄本宗室子,《宋史· 世系表》列其名於燕王德昭房下,盖
太祖之后,始末则不可考。据书中有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宜 春语,则家於袁州者也。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古琴 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 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二条,古翰墨真 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 辨二十九条。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审。如谓刁斗乃行军炊 具,今世所见古刁斗乃王莽威斗之类,为厌胜家所用。又谓 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皆古人以贮油点灯,今人误 以为水滴。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明 宁献王权尝为刊版於江西,见《宁藩书目》。曹溶《续艺圃 搜奇》所载,与此本同,盖皆从宁王旧刻传录。明钱塘钟人 杰辑《唐宋丛书》,别载一本,与此本迥异。考其中有杨慎 之说,宁庶人宸濠之名,及永乐、宣德、成化年号,希鹄何 自知之?其为未见此本而刺取他书以赝其名,固不待辨矣。
出 处 :《列子· 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 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 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
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 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 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 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 散去。
折叠原序
唐彦逺作闲居受用,至首载斋阁应用而旁及酝醢脯羞之属。 噫!是乃大老姥总督米盐细务者之为,谁谓君子受用如斯而已 乎?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 者才三之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 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 盈耳初不在声。 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畜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 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 迹,以观鸟篆蜗书,竒峯逺水。摩娑钟鼎,亲见商周。端砚 涌岩泉,焦桐鸣玉佩。 不知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 未必是过,人鲜知之,良可悲也。 余故彚萃古琴砚古钟鼎,而次凡十门辨订,是否以贻清修好 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录》。若香茶纸墨之属,既谱载 而已谬误者,兹不复赘,观者宜自求之。 开封赵希鹄序。
原文
昔曹娥东之①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
歌④假食⑪。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
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⑨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 ⑩老幼喜跃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 放娥之遗声。 选自战国· 列御寇「列子·汤问」
古色古香
解释: 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
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 出处: 宋· 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色墨,或淡墨,则积尘 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
内容介绍 按《四库提要》:“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古 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 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 滴辨二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 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 所计条数似有误,其中应为古琴辨35条,古砚辨(加 上门类的前述)12条,怪石辨(加前述)11条,古翰墨 真迹辨5条,古今纸花印色辨22条,古画辨(加前 述)33条。 应共11门153条。(《提要》为11门138条)
反义词
折叠不堪入耳
释义: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 脏话)。
出处:
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 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折叠索然寡味 释义: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
无味(多指文章)。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立此存照"(三)》:"我情愿做一 回'文剪公',因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删节了怕会 索然无味。"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
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 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 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匮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 欐,三日不绝。"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 宋欧阳修》:" 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 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近义词】琳琅满目,目不 暇接,应接不暇 【反义词】不堪入目、丑陋 不堪、丑陋至极
别具一格 : 别:其它。具:另有。比喻另有 一种独特的风格(风味)。 出处: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 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 一格 。"
【近义词】标新立异、别开生面、别有风味 、独具一
格、不拘一格、风格迥异
近义: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独辟 蹊径 独出心裁 别开生面 反义: 千篇一律 如出一辙 鹦鹉学舌 蹈常袭故 依样葫芦 结构:动宾 式。
引人入胜( yǐn rén rù shèng ): 释义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 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出处: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 “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示 例 扇画小幅,苏州园林,格局很小,却总 是那么引人入胜.(秦牧《虾趣》) 近义词 :令人神往 反义词 :味同嚼蜡
【反义词】如出一辙、千篇一律、依样葫芦、普普通
通 历史出处 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 一格。”
示例:布鲁塞尔大广场卢鸣广场侧面的天鹅咖啡馆是
一座别具一格又独有意义的建筑。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
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 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 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 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 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 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 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 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 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 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 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 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 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 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 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 事出自《晋书· 文苑· 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 出的作品风行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