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包容性与经济增长中包容性的思考——读《中华民族生命之根》有感杨义先生的文章中交融着理性与情感,读后让我感受很深。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渠道,也是我们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重要根基。
面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浩瀚的优秀文化,除了深深的敬畏之情之外,我想就是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幸运感,以及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有义务将之继续传承。
杨义先生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总结为四点:第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性;第二,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第三,文化血脉的充沛性;第四,文化景观的丰美性。
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提出,真正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包容性。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是公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统一体。
如在相当早的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汇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早期的华夏文明,正是凭着她的包容精神,把周围的异族吸引进了这个核心。
她拥有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体系。
这样的民族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合顽强的生命力。
同任何一种绵延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知道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包容并蓄。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
陈寅恪说:“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
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
儒学主张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这种精神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有包容才能越做越大。
这种包容由炎黄文化作为宗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
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
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文化的整体之中。
中国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
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
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
再来看一下包容性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首先就是中国的56个民族和谐共处,共同为建设伟大富强的中华民族,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携手努力,而这放到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中华文化中的包容性在各个民族之间形成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使之在中国成为可能,并且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再就是中国与世界和谐共处,各国文化在中国交相辉映,如在我国多宗教和谐共存,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史道教,但当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进入中国之后,中国文化就迅速以包容的姿态使这些宗教生存了下来,并且具有了中国的特征。
这与中国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是分不开的。
另一个能表现此种包容性的现象就是许多外国的节日越来越多的被中国人接受,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这些节日与中国的本土节日一起成为人们庆祝的对象,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在不断增长,利益方面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
在中华文化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要首先考虑中国的国情,也就是说在接受外国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取其奇葩,弃其糟粕。
也就是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我们要努力欢迎,对我们不利的文化我们要努力抵制。
在吸收国外文化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
在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那一刹那,西方文化已经开始了对我国文化的侵蚀。
市场经济意识形态的引进,使得近代工业革命造就的西方社会发展的工业模化式被移植到了中国。
这种模式视发展为单纯的经济增长,把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指标视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
因此在这种片面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贫富两极分化、事业、恐怖活动、核威胁等严重后果。
中国也是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的、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和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这种以牺牲软实力甚至是破坏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深层矛盾目前已无疑。
如市场经济中经纪人的假设使得生产者单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且想当然的认为这就是王道,结果创新能力的下滑导致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下滑,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落后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环境的破坏加大了社会治理成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缺失使得民众缺乏安全感从而牵制了其购买力,分配的不公导致了两级分化、社会矛盾加剧。
以上可以看出,软实力的落后或者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等硬实力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可见单纯的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而不与中国的固有文化相结合,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
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在中华民族的种群里,在活着而非死去的生命里,在以人为本的观念里,只有以当代人的生命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之根之魂,以当代人的生命方式和生活水准作为国家之根、民族之根,也只有立足于当代人的生命意义上,外来的文化才有价值。
毕竟社会要现代化,城市要工业化,农村要城镇化,所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每个人生活的更好。
因此,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相对立。
包容性增长包含了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从国内看,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一个公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目前贫富差距比较悬殊。
如果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势必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建设我们的国家。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我们的改革还不到位,收入分配不是很公正,收入分配制度不不完善。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改革,缩小收入差距,践行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的本质是发展权的公平与平等。
机会不公是对人类天赋的浪费,是对社会和谐的销蚀,它所造成的社会整体效率的降低,更有悖科学的发展途径。
而在机会不公中,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不公又最为关键,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
人力资本“投资”上,教育、健康医疗等是让劳动力增值的“前提”,国家应该尽快织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大网,让希望改变处境者获得平等的“投资权”、“投资渠道”和“投资补助”;人力资本“收益”上,必须尽快扭转“初次分配重效率”的状况,在分配方面,切实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改变劳动“弱势要素”地位,提高劳动力的要素索取权和回报。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消除持久贫穷,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包容性增长”。
在资源环境方面,以前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中国的经济目前遇到了资源环境方面的瓶颈,资源环境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所以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包容性增长。
其实,“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还是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向社会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应该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要让每个人过上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包容性增长”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原来过多的强调GDP的增长。
在国际层面上,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与国应互惠互利、携手共进、包容发展。
以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为例,假使世界各国不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也就不能有效解决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解决好各国的劳动就业问题,也不能改善各国人民的民生问题。
中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时,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因为中国积极践行“包容性增长”,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致力于应对危机的国际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
同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威胁,中国有责任有道义地支持他国发展,中国免除了46个最不发达国家4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最能说明中国是讲求“包容性增长”的。
从世界和平的视角看,假使不实践“包容性增长”,富裕国家则会更富裕,贫穷国家则会更贫穷,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愈发严重,由此带来的局面就是世界无法和谐稳定。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无疑体现了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内涵。
中国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事实上,当今世界并不是那么和平,那么包容。
在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但并不牢固的背景下,某些国家又开始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政治军事等手段抑制他国经济增长,不讲究包容性增长,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不但不利于改变本国人民就业环境,不利于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也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友好,胡主席倡导“包容性增长”无疑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