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实验数据以及心得09级林学4班汤瑞芳20090143实验一、单株材积的测定目测实验数据:实验心得:1、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单株材积的测定,真正实践意义上去测树木的材积,将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2、在测量中,虽然用到的两个指标只有胸径和树高,但为了衡量一株树的树势好坏,我们还测定了树势的冠幅以及第一枝下高,通过观察可知,阔叶树一般树枝着生多,形成树冠较大,,使净树干低短,干形尖削不完整。
3、此次试验中,我们还接触到了测高仪、皮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学会使用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测高仪的使用中要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4、作为一个学林学的,一定要知道材积三要素:形数、断面积、树高实验二、经营数表的编制不编不知道,一编吓一跳。
今天才知道连简单的一元材积表的编制也这么繁琐,尽管老师已经提供了原始数据给我们,但当涉入到一元材积表的回归方程计算时,还是很麻烦,这里用到了以前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所以说基础很重要,一定要掌握好基本功才能保证下面步骤的顺利进行。
此外,我们要学会应用一元材积表,在编表地区内,利用标准地调查所得的每母检尺结果,以径阶株数乘材积表中相应的单株平均材积,即得到径阶材积;各径阶材积的合计值即为标准地林木蓄积。
地位指数表的编制在一元材积表的基础上,不仅要学会导向曲线的拟合、基准年龄及级距的确定,更要学会用标准差调整法导算地位指数表地位指数是一个能够直观反映立地质量的数量指标,因其受林地密度和树种影响小,相对于地位级法,它更能反映且正确的表达立地质量。
实验三、标准地的设置与测量一、选择标准地的四个条件:1、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2、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3、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离开林缘;4、当其处在混交林中时,树种,林木密度应分布均匀二、标准地的境界测量中,测线周围的闭合差不得超过1/200三、每木检尺中最后从下往上按之字形路测量四、标准地的用途:某些专业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如森林经营数表的编制;林分调查,切忌带有主观性,为了使数据偏高,而选好的林分,应选能代表平均水平的林分。
实验四、角规测量该方法简单实用,测树时要注意一下几点:1、测器接触眼睛的一端,必须使之位于角规点的垂直线上,人体旋转360°时,注意不要发生位移。
2、角规点的位置不能随便移动,如遇被树木遮挡情况,测胸高以上部分,相切记1,如不成则砍掉,或移至位点与先前位点与树干中心距离相等的位置上。
3、要记住第一棵测量的树,并标记,以免漏测或重测4、仔细判断临界树(一)一元材积表的直接编制 1、编表资料的整理将原始资料按2cm 径阶分组统计,求出各径阶的算术平均胸径和平均材积,统计于表4-1。
2、描绘lnD -lnV 相关曲线以横坐标表示lnD ,以纵坐标表示lnV ,在坐标纸上将成对值(Di ,Vi )描点作图。
3、选择回归模型根据曲线趋势选择最能模拟此曲线的回归方程,这次实习我们统一用b aD V =。
4、方程参数求解方程b aD V =是非线性回归方程,在进行方程参数求解时,可将其直线化。
对b aD V =两边取对数,可得D b a V lg lg lg +=,这样可化为bx b y +=0(b b a b D x V y ====,lg ,lg ,lg 0),即非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化。
根据图中的数据再做线性回归趋势线,从而得到lnV 关于lnD 的一元线性方程:y=0.150018503+0.108131818x将其转化为经验方程:v=1.16185574D^0.108131818二、地位指数表的编制(1)将标准地调查结果按照龄阶分别统计平均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计算出各龄阶的树高标准差;(2)导向曲线的拟合:H=16.15274lg (A )-5.63855,(3)基准年龄及地位指数级距的确定,实验基准年龄确定为22,地位指数级距为2。
(4)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根据得到的统计数据代入公式H=a+b/AGE ,得到参数,编制表格。
实验结果:下图为根据数据得到的散点图及公式下图为地位指数表:根据公式H j =H oj /H ok *100%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1)相同指数下,随着龄阶增大,树高不断变大,而且增长趋势越来越小,最后趋于0;(2)相同龄阶下,随着指数的增大,树高不断增大,而且趋势变化不大。
树木学实验心得实验一、单株材积的测定经过上半学期的理论课,我们知道在单株材积的测定中,基本测树因子的测定很重要,而最为基本的材积三要素尤为重要,即树高、胸径、和形数;•基本测树因子:树木的直接测量因子(如树干的直径、树高等)及其派生的因子(如树干横断面积、树干材积、形数等)。
•树干直径:指垂直于树干轴的横断面上的直径(Diameter)。
用D或d 表示•胸高直径:位于距根颈1.3m处的直径,简称为胸径(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树高(tree height):树干的根颈处至主干梢顶的高度。
•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 of breast-height) :树干 1.3m处的断面积。
•树干材积:指根颈以上树干的体积(volume),记为V。
除此之外,我们还测定了单木的南北东西冠幅、第一枝下高等要素,这些对数目来说,都是衡量其是否健壮的因子,在生理生态学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实验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配合很重要,只有相互合作,分工合理安排,才能把实验成功做好。
实验二、经营数表的编制本次实验我们编制了一元材积表和地位指数表,在应用上来说这两种表在林地测量中用到的频率很高,所以学会编制很重要编制一元材积表需在材积表的使用地区范围内随机抽取样木,伐倒后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测定其材积,并精确测定其胸径,取得V-D的成对值。
样木不少于100株,并要求分布在各种立地条件,各径阶都要有一定的数量,否则要加大样本数,以保证编表资料能反映材积表使用地区的材积平均水平。
此次实验数据老师提供。
然后进行整理,再绘制描绘直径-材积相关曲线以横坐标表示直径,以纵坐标表示材积,根据各编表样木的胸径与材积,在计算机上以胸径为横坐标,材积为纵坐标作散点图。
再继续下面的相关操作。
一元材积表主要体现了胸径与材积之间的关系,它用于大量立木材积的测量是适用的,而对单株树木测量误差则比较大。
地位指数表编制时,根据实测的优势木平均高与年龄的关系,确定树高生长曲线式,算出各龄级树高,绘制在坐标纸上,即导向曲线。
在确定的标准年龄上整化为整米数,然后再导算出各龄阶的相应树高。
根据实测树高点在坐标纸上分布的上下限,确定立地指数级个数及级幅,并绘制出地位指数曲线图(杉木地位指数曲线图见图),在曲线上标出标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绝对值,即地位指数。
根据各曲线计算值列表,即地位指数表。
地位指数的特点是,不管林分是否达到或超过标准年龄,统一用标准年龄时的优势木树高比较它们的生产力。
标准年龄又称指数年龄、基准年龄,通常用林分达到生长旺盛期以后、生长逐步趋向稳定的年龄表示,以10年为单位取整数,多为20、30、50、100年。
地位指数级距系在标准年龄上将树高以2~4米分级。
选测优势木的株数是要求用最少量优势木达到指示林地生产力的目的。
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推荐每100平方米林地面积测定1株优势木树高,即标准地面积为600平方米时,选测6株优势木树高。
中国1979年在研究杉木地位指数中推荐在600平方米的标准地上选测林分3株最高树高的平均值作优势木平均高。
地位指数表是编制同龄林(特别是人工林)收获表的基础,用以查定立地生产力等级比用地位级直观。
由于它直接用树高绝对值表示,不是等级的相对概念,这就避免了不同地区的相同树种因划分等级标准不同而难于比较的缺点。
实验三、标准地的设置以及每木检尺这个实验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工具的使用,以前只在课堂上学理论知识,我们很少有机会使用到这些道具,而这次实验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能在测树工作中用到的工具,并且增强了动手能力。
比如罗盘仪,因为学校的罗盘仪年岁已大,其水准器就有问题,它的三脚架固定也很困难,但是经过全组人的努力,我们还是不负众望,成功的使用其确定方向,接着就是以前在实习中用过的皮尺和卷尺、测高仪,进一步熟悉了他们的操作。
标准地的形状以便于测量和计算面积为原则:一般为方形或矩形。
为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精度,标准地不能跨越林分、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离林缘至少20米,还要有足够的林木株数,实际工作中,此次试验中我们打了个10×10的小样方,查数株数,据以推算标准地所需面积。
然后测量标准地边界,闭合差不超过1:200。
调查最基本的测树调查是每木检尺,即测定标准地内每一株树木的胸高直径,按径阶分组登记。
所谓径阶是每木检尺时进行直径分组的组中值。
组距的大小依林分平均直径大小的不同而定。
林分平均直径的计算方法是,用每木检尺求算的断面积总和除以株数得出平均单株断面积,再反查圆面积表所对应的直径,或取每木检尺胸径平方平均数的方根。
求算林分平均高或径阶平均高,一般可沿标准地对角线随机选取15~25株树,实测每株树的树高和胸径,根据树高和胸径实测值,在方格坐标纸上用手描法绘出树高-胸径曲线,再根据每木调查计算出的平均直径和各径阶中值,在树高曲线上查出所求结果。
这些平均测树指标是选定标准木的依据。
在必要时要用伐倒标准木或树木解析木,进行林分蓄积、材种、生长等方面的计算和分析。
标准地调查还包括地形、地势、活地被物的种类和生长分布状况以及土壤、幼树更新和林分卫生状况等的调查记载等。
实验四、角规测量我只能说被那个简单的量器给吓到了,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一个这么简单地工具竟然有这么强大的功能!原理很复杂,使用很简单尽管其很简单,但是测量上我们还是要严格要求:在远离林缘(50m)的林内选一测点,以此点为旋转中心,绕测一周并计数。
绕测计数方法:与角规视线相割的计数1株,相切的计数0.5 株,相离的计数为0。
需注意以下几点:1、点位不能发生位移(二)认真确定临界树接近相切的临界树往往难以判断,可用:1. 可从树干胸径由上向下观测判断是否相切2. 通过实测D 和S 确定是否为临界树3.不得免漏测或重测•采取正反绕测两次取两次观测平均数的办法。
•记住起测方位或第一株绕测树只有按照以上步骤,我们的实验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和事实相近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