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树学

测树学

名词解释1. 实验形数:)3(3.1+=∂h g Vf ,式中:V —树干材积,g1.3—断面积,H —树高。

2. 形高:形数与树高的乘积。

3.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form factor )。

4. 正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十分之一树高处直径(d0.1)之比称作正形率。

1. 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2. 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3. 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4. 地位级:地位级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D H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等级。

5. 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简称标准地。

6. 林分平均高:从树高曲线上按照林分平均直径确定的树高。

1. 林分直径结构: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林木按径阶的分配状态称林分直径分布。

2. 林分树高结构:在林分中不同树高的林木按树高组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树高结构,亦称林分树高分布。

3. 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树冠层次称作林层。

4. 单层林:只有一个树冠层组成的林分称作单层林。

5. 复层林: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次林分,称复层林。

6.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

7.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8.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称作优势树种。

9. 主要树种:在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林分中最适合经营目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

10. 同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别在一个龄级以内,这样的林分可称作同龄林。

11.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1. 立地: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

更确切地说,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

2. 立地质量: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3. 地位级:是反映林地生产力的一种相对度量指标,是依据林分条件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关系,按相同年龄林分条件平均高变动幅度分为若干个级数。

4. 地位指数:是指在某一立地上特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度值。

5. 疏密度:疏密度是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值。

6. 立木度:立木度是现实林分的密度与最理想林分的密度的比值。

7. 林分密度指数:林分密度指数是现实林分的株数换算到标准平均直径(亦称比较直径)时所具有的单位面积林木株数。

8. 树冠竞争因子:林分中所有树木可能拥有的潜在最大树冠面积之和与林地面积的比值称为树冠竞争因子。

1. 原条:伐倒木剥去树皮且截去直径(去皮)不足6cm的梢头部分称作原条。

2. 造材:对树干或原条进行材种划分的加工称作造材。

3. 材种出材率:材种材积占其相应的总带皮材积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值为。

4. 原木:原条按照用材需要,截成各种不同规格尺码的木段称作原木。

5. 材种:原木经过割锯,加工成适用不同用途的锯材,这些木材品种称作材种6. 木材标准:国家为了合理使用和正确计量木材,对不同材种的尺寸大小、适用树种、材质标准(材质等级)以及木材检验规则和用于计算材种材积的公式或数表等都作了统一规定,这种规定称为木材标准。

7. 杉原条:在木材标准中规定,经过打枝、剥皮、没有加工造材的杉木(含水杉、柳杉)伐倒木,称为杉原条。

8. 削度: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其单位长度直径减少的程度称为削度。

9. 削度方程:表示树干上各部位的直径(带皮或去皮)d为该干径位置距地面高h、全树高H及胸高直径D的数学函数,称为削度方程,即d=f(h,H,D)。

1.树木的生长方程:是指描述某树种(组)各调查因子总生长量y(t)随年龄(t) 生长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2.理论生长方程:在研究生长模型中,根据生物学特性做出某种假设,建立关于y(t)的微分方程或微积分方程,求解后并代入其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从而获得该微分方程的特解。

3.树干解析:将树干截成若干段,在每个横断面上可以根据年轮的宽度确定各年龄(或龄阶)的直径生长量。

在纵断面上,根据断面高度以及相邻两个断面上的年轮数之差可以确定各年龄的树高生长量,从而可进一步计算出各龄阶的材积和形数等树木生长过程的方法称为树干解析。

4.普雷斯勒生长率公式:n V V V V P n t t n t t v 200•+-=--式中:n —间隔期的年数 Vt —t 年时的树干材积 Vt-n —n 年前的树干材积5.定期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被定期年数所除之商,称为定期平均生长量1.林分生长:通常是指林分的蓄积随着林龄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

2.材积差法:是将一元材积表中胸径每差lcm 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木胸径每生长lcm 所引起的材积生长量。

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从而推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3.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 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 年)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 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

4.双因素法:是利用总断面积生长量和平均高生长量两个因子来估计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方法。

1.角规控制检尺:用角规进行绕测时,对计数的树木要实侧其胸径,并按径阶登记计数株数的工作。

2.同心圆原理:绕测一周计数的与视线相割(或相切)的树木直径大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已为不同大小直径的树木分别设立了半径大小不同的同心样圆(严格地说,若林地上有N 株直径大小不同的树木,则有N 个不同大小的同心圆),因此,这种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的原理叫做同心圆原理3.可变样地:这种面积依树干胸径大小而变的样圆可称作可变样地5.进测木:这种树在前期的每公顷断面积为零,而后期的每公顷断面积为 Fgm2,因而在n 年间隔期内的每公顷断面积生长量为Fg m2,这种树把它叫做“进测木”填空1. 胸高形数具有随树高增大而减小并随胸径增大而减小的特性。

3. 伐倒木材积测定时,区分段个数越多,误差越小。

4. 望高法测定立木材积的公式为。

⎪⎭⎫⎝⎛+=23.1323.1RhgV7. 当树高相同时,f1.3随q2的增大增大。

8. 调查林分时, 8cm 为起测径阶,径阶大小为4cm,则实测的最小直径为6 cm。

1. 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又根据组成林分的树木的年龄,可把林分划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2. 地位指数是根据林分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而确定的。

3.森林调查的最小测定单位是林分。

4. 标准地的种类分为临时标准地、固定标准地。

5. 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和指标很多,通常有依据土壤因子、指示植物、林木材积或树高等划分立地质量的指标。

1. 异龄林分中,最小径阶的林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减少,达到一定直径后,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而呈现为近似双曲线形式的反J形曲线。

2. 在同龄纯林中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结构及变化规律,一般呈现出接近于该林分平均高的林木株数最多的非对称性的山状曲线。

3. 在同龄纯林中,林木的形数和形率依胸径、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分别形成反J型曲线变化规律。

4. 在材积三要素中,形数与树高之乘积称作形高,林分中林木的形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加。

5. 胸高形数受干形和树高双重影响,而实验形数则只受干形影响,因此,实验形数比胸高形数相对稳定。

6. 材积按径阶的分布序列与林木株数按直径的分布序列一样,具有近似正态分布曲线的特征。

1. 地位指数是根据林分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而确定的。

2. 地位级表是依据林分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关系编制的,其编制原理、方法及过程基本上与编制地位指数表相同。

3. 密度对林分平均直径有显著的影响,即密度越大的林分其林分平均直径越小,直径生长量越小。

4. 林分密度对树干形状的影响较大,一般地说,密度大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小,密度小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大。

5. 在林分优势树高生长曲线簇中,有一条代表在中等立地条件下,林分优势树高随林分年龄变化的平均高生长曲线,这条曲线称作导向曲线。

1.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断面积、树高和形数三要素构成。

2.在林分蓄积量测定中,应包括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测定和林分测定。

3.增加标准木的株数,一般可以林分蓄积量的测定精度。

4.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的理论,当两株林木的胸径相同,而两株林木的树干材积不相等时,这是由于两株林木的树高或不同所引起的。

5. 检量原木长度时,应量测原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处的距离。

6.平均直径、平均高、林木株数及林分蓄积量完全相同的两个林分,其材种出材量却不一定相同、且可能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可能不同。

1. 实际造材法中样木的确定方法可分为机械抽样法和径阶比例法。

2. 根据削度方程与材积方程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一致性削度方程和非一致性削度方程。

3. 木材标准分国家木材标准和地方木材标准。

4. 原木检尺工作包括原木长度检量和原木直径检量。

5. 材种出材率曲线是以径阶为自变量,材种出材率为因变量绘制的1.林分生长的四个发育阶段幼龄林阶段、中龄林阶段、近熟林阶段、成、过熟林阶段。

2.在幼龄林阶段由于林木间尚未发生竞争,自然枯损量接近于零,所以林分的总蓄积是在不断增加。

3.林分生长量分为毛生长量、纯生长量、净增量、枯损量、采伐量、进界生长量等六类。

4.林分纯生长量是毛生长量减去期间内枯损量以后生长的总材积。

5.应用材积差法应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是要有经过检验而适用的一元材积表、要求待测林分期初与期末的树高曲线无显著差异。

6.林分表法的核心是对未来直径分布的预估。

7.林分表法、材积差法和一元材积指数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生长锥测定过去的直径定期生长量和用经过检验符合调查地区使用的一元材积表来估算林分生长量。

8.双因素法的两个因子为总断面积生长量、平均高生长量。

9.随机过程以其状态可分为连续型、离散型类型。

10.一元材积差法是将测定的胸径生长率,通过一元幂指数材积式转换为材积生长率式,再由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求得材积生长量的方法。

1.角规是以一定视角构成的林分测定工具。

2. 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总断面积原理是整个角规测树理论体系的基础。

3. 角规测树时,Fg越小,测量误差越大。

4. 在角规控制检尺条件下可测定Dg 、G/hm2 、M/hm2 和N/hm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