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中文系创意写作考研有史以来最权威经验分享

北大中文系创意写作考研有史以来最权威经验分享

北大中文系创意写作考研有史以来最权威经验分享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伟大的波斯王薛西斯临战时骑着高头大马检阅自己的铁甲雄兵突然想到不到百年这些战士(包括自己)都将成为一堆黄土,
不禁老泪纵横。

我虽不是出征时帝王,也自然没有“凭轩涕泗流”的悲壮。

但也算是一位历经历了没有硝烟的内心之战,并且在2015年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考研初试中,获得专业课第一的成绩(133分)。

惊起却回头之时,看到一切的阒寂与万籁的平静,内心自有“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虽然如斯,但我依旧不确定
一己的经验有着共同的普遍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人的理性的共同能力,我对此一直有着怀疑,但我依然决定写出这篇文字,一个是我想象着自己的文章在神圣的书林之中沐浴神恩。

另外,我看到后起诸秀,像受惊吓的飞鸟在这个本该浪漫的时节不住地绕树三匝,内心燃起一阵悲怆之烟。

也希冀自己的几
片文字会助益于这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样也算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一种
吧。

我是自幼时即怀了对书的爱恋。

还是小学几年级的时间,我就将家里的书翻了不知多少遍,回头思忖,其实很多书都不过是路边小馆子里的烧饼,虽然那时觉得好吃,但难入大雅之堂的酒店的。

也正因为这个,读书与写作与我早已是鱼和水的关系,我不知道自己离开它能怎么活。

虽然我也为了付出了很多代价,我曾经有过惊艳的女友,就是因我读书过于痴迷而分手,也有我很好的伙伴因为意见的不同而分道。

往事不提了,反正我走在大师的路上,一笑!
因此,创意写作与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实际上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个考试上,多的是各种读书。

还是在12月份,我还是呆在三里屯的一个通宵的酒吧与书店里看各种哲学书。

因为这是我的所在(Dasine)。

我因对这个考试有
绝对的把握,而因而生出了怠惰之心。

话不扯太远,我谈下这个考试的复习。

实际上就这两年的考试来看,写作越来越难了。

一方面是报考的学生越来越优秀,另外就是写作一直是学生的软肋。

因为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没有养成练笔的好
习惯。

因为我自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尝试各种方式的写作,因此这个也是我的“拿手菜”。

我这里想说的是要养成练笔的习惯。

尤其是养成练习议论散文的习惯,因为就考试的限制最后的考察形式往往是议论性的作文(比如说去年的“随便”,15年的“微信里的中国”都倾向于议论性)。

议论性散文难点在于学生常常没有论点,我建议大家平时多读下西方文论的书,比如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阿多诺、阿尔都塞的书。

这很有利于形成自己的论点。

今年“微信里的中国”我就写的是几个思想家苏格拉底,尼采,叔本华,本雅明,福柯,德里达,孔子,孟子以及鲁迅去富商家里飨宴,然后饭间阿伽通(富豪)提议谈论“微信里的中国”,这样几个人一起相互争论,就形成了整个文本。

很多人觉得写作不好复习,其实恰恰是功夫在平时。

多读多看,多写永远是王道。

三、其他
北大这个专业学费却是不菲,甚至有些咋舌,但考上后估计不出半年学费就会赚到手,因此成本与支出都得理性思虑。

我并不赞同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就开始准备考试。

在我看来,读书写作形成自己良性的知识结构,才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知识储备。

从考试里考不出文学大师的。

我的建议是多读经典,在文学、哲学、历史、物理学、天文学、政治学等等上都有自己深研的经典,同时在电影、绘画、建筑、设计、音乐上尽量有自己的一翻
研究,尽量避开文学的“盲视”。

知识爆炸的当代已经对一个作家的结构构成了
极大挑战,我们一方面要消化西方强大的知识传统,还应该吸收中国既有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现代文学因为这样那样的缘由实际上远远没有开始。

这需要后来的青年人极尽所能去攀爬超越。

因为目前体制的原因,很多年轻人受困于这种同质化的大学环境。

大学时代也许是最后一个读书的黄金期。

所以敞开巨鲸之口,吮吸书籍之智慧是的确最值得做,也是最容易忽视的。

相关主题